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中耳精美图解

屏蔽用户 ·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IP 湖北湖北
7174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27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中耳( middle ear) 是颞骨岩部内的不规则的横向压缩间隙,内衬黏膜,充满从鼻腔经咽鼓管进入的空气。

img



中耳包括3 块听小骨:锤骨(malleus)、砧骨( incus)和镫骨(stapes),三者组成连接鼓室外侧壁与内侧壁的听骨链,将鼓膜的振动经鼓室传导至耳蜗。



img


中耳的基本功能是将外耳道内有弹性、可压缩的空气中较弱的振动有效地传递能量至耳蜗感受器周围的不可压缩的液体。

[视频]

两个系统的机械配合要求两者的声阻抗尽量接近。每单位面积低振幅和低强度的空气波到达鼓膜,其面积为接触内耳外淋巴的镫骨底的15-20 倍。因此,在振幅不变的情况下,镫骨底所形成的单位面积力也增加15-20 倍。


中耳结构的保护门机制还包括使鼓膜两侧压力相等的咽鼓管听小骨间的关节形态以及极高强度声音时镫骨肌和鼓膜张肌的反射性收缩(防止听小骨的突然或过度移动导致的损伤)。


中耳内的间隙包括3 个部分:

固有鼓室(tympanic cravily proper ) 位于鼓膜正对面;

鼓膜上隐窝(epitympanum ) 位于鼓膜平面以上,内含锤骨头、砧骨体和短突;

鼓膜下隐窝( hypotympanum )是颈静脉球和鼓膜下缘之间的鼓室底。

img


img


鼓室( 包括鼓室下隐窝)的垂直径和前后径各约为15mm , 上部横径约为6mm , 下部横径约为4mm , 正对鼓膜脐的横径仅为2mm 。

img


鼓室的外侧界为鼓膜,内侧界为内耳的外侧壁(岬) 。

鼓室后方与乳突窦相通,并借此通乳突小房, 前方与咽鼓管相通。

img



鼓室和乳突窦、听小骨以及内耳的结构在出生时都已发育完全, 并且在以后基本不变,几乎所有的容积改变都是由于鼓室上隐窝的扩大。在胎儿时期, 鼓室呈一种胶状组织状态,这种组织在出生时消失,鼓室被一种液体填满,当空气从咽鼓管进入鼓室后这种液体被吸收。鼓室是儿童时期感染的常见部位。


鼓室的界限

鼓室包括1个顶、1个底和外侧、内侧、后侧和前侧4 个壁。

img


鼓室的顶为鼓室盖,其为颞骨岩部前面的薄骨板。

img


鼓室盖分隔鼓室与颅腔,并向后延伸为乳突窦的顶,向前覆盖鼓膜张肌管

在青少年期, 感染可经尚未骨化的岩鳞裂由鼓室向脑膜传播。

img


在成年人,则有静脉从鼓室经此裂至岩上窦岩鳞窦,感染也可经由血栓性静脉炎的发展过程沿此途径蔓延。

img


颅中窝的纵向骨裂常包括整个鼓室顶,常伴随着鼓膜的破裂或外耳道顶壁的骨质破裂。这种损伤常导致耳出血,如果硬脑膜破裂常伴随脑脊液的漏出。

img


颅底骨折线示意图


鼓室的底为狭窄而凸起的薄骨板,分隔鼓室与颈静脉上球。此骨板可有部分缺如,以致该处鼓室与静脉之间仅以黏膜和纤维组织相隔。有的鼓室底较厚,可含有一些副乳突小房(accessory mastoid air cell ) 。底的近内侧壁处有一小孔,其中通过舌咽神经的分支鼓室神经。

img


外侧壁

鼓室的外侧壁主要由鼓膜构成,鼓膜所附着的骨环也参与组成外侧壁的一部分。

img



断面上,外侧鼓室的上骨壁呈楔形,其尖锐的下部称为鼓室盾板(scutum ) ,容易被胆脂瘤侵蚀,这个特征在CT 扫描中容易被检测出来。

img


骨环的上方缺如或呈切迹状,在其附近有前鼓索小管后鼓索小管的开口和岩鼓裂

img



后鼓索小管紧靠鼓膜后方,位于鼓室后壁与外侧壁的交角内,锤骨柄上端的平面附近,位置变异较大。这种位置和鼓室入口的变异在蹬骨手术活动鼓索时需要密切注意。它可能不向下走行到达到期望的程度,因为下降过程中容易受损。在乳突内,鼓索进入一个小管, 在面神经管的前方下行,在茎乳孔上方6mm 处终于面神经管。在外科手术Fallopian管骨骼化中不能误认为这个小管和鼓索是面神经主干。鼓索神经和茎乳动脉通过此管进入鼓室。鼓索通过前鼓索小管离开鼓室, 开口于岩鼓裂的内侧端。

img


岩鼓裂是一个仅有2mm长的裂隙,开口于听骨链的前上方、鼓膜附着处。裂内容纳锤骨前突和锤骨前韧带。上颌动脉的鼓室前支从裂内通过并到达鼓室。


鼓膜

img



鼓膜( tyrnpanic membrane) 分隔鼓室与外耳道,为薄而半透明的膜。常为椭圆形,上部较下部略宽。鼓膜呈斜位,成年人中与外耳道底约成55° 。鼓膜最长的前后径为9~10mm ,最短径为8~9mm 。鼓膜周缘的大部分有增厚的纤维软骨环附着于外耳道内侧端的鼓膜沟。此环在一些部位包含放射状走行的平滑肌细胞,可能在控制血流和保持张力上发挥作用。鼓膜沟在上方缺损或呈切迹状。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从切迹末端延伸至锤骨外侧突。两者之间小的三角形薄而松弛的膜称为鼓膜松弛部(pars flaccida ) 。鼓膜的大部分为紧张部( pars tensa) 。

锤骨柄牢固地附着在鼓膜内面的中心,使得鼓膜突向鼓室。因此,鼓膜的内面凸出,最凸出处称为鼓膜脐( umbo of tympanic membrane ) 。虽然鼓膜的整体形态为内侧面凸向内侧,但其放射状的纤维是弯曲的,凹部向上。

img



微细结构

组织学上,鼓膜分为3层:外层为皮层,中层为纤维层,内层为黏膜层

皮层( cuticular stratum ) 与外耳道的薄层皮肤相延续,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无毛,无真皮乳头。其皮下组织血管化,可能发生少量丘疹。超微镜下,典型的皮层有10 层细胞厚,分为两个带:无核扁平上皮细胞的浅层和似表皮棘细胞的深层。

细胞之间有许多桥粒,最深层坐落在一层连续的基板上,但缺乏半桥粒。与身上其他部分的复层鳞状上皮不一样,皮层的细胞有向外侧迁移和分化的习性。

纤维层(fibrous stratum) 分为两层,一为从锤骨柄发出的呈放射状走行的外层,另一为环形的内层,膜的边缘丰富,中央稀疏而分散。超微镜下,中间层含有直径约10nm 的细丝,细丝之间有25nm 的间隔。这些细丝在氨基酸构成上具有特异性,含有鼓膜所特有的蛋白质。小的胶原原纤维束出现在子宫内11周人胚中,并伴有小的弹性蛋白微原纤维束。老年标本显示有较多的典型的横纹胶原原纤维和无形态的弹性蛋白成分。在鼓膜松弛部,纤维层被疏松结缔组织取代。

黏膜层是鼓室黏膜的一部分,膜的上部最厚。它包含一层非常扁的细胞,有彼此镶嵌和相互交错的分界线,细胞之间有桥粒和紧密连接。胞质内仅含有少数细胞器,新陈代谢明显不活跃;细胞的腔面有少数不规则的微绒毛,表面毅盖无形态的高电子密度物质。纤毛柱状细胞缺如。


神经支配

鼓膜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它仅接收痛觉。一些较少的、多变的、重叠的感觉则来源于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的耳支起自迷走神经上节,发出不久与来自舌咽神经下节的一支合在一起。它行经颈内静脉后方,在颈静脉窝外侧壁上进入乳突小孔,横越颞骨,在茎乳孔上方4mm 处越过面神经管,以一升支至面神经。此处中间神经的纤维可能通至耳支,这或许能解释皮肤水庖形成往往伴有膝状庖疹的现象。

耳支接着横穿过鼓裂孔并分成2 支:一支加入耳后神经,另一支分布至耳郭颅侧面皮肤、外耳道后壁与底壁以及鼓膜外侧面的邻接部分。

迷走神经耳支含有躯体传入纤维,可能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在耳灌洗或其他操作过程时迷走神经受到刺激能导致心率反射现象。从实际应用方面看,在像鼓膜切开术等小的手术操作时, 鼓膜可采用局部麻醉。对更加复杂的外科手术,如鼓室成形术,可以在外耳道骨性部和软骨部水平行局部浸润麻醉。

img



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acute otitis media ) 常是由从鼻咽部经咽鼓管到中耳裂隙的上行感染。炎症可蔓延到乳突窦口和乳突窦。感染肿胀可以导致中耳出口(如咽鼓管) 和入口的关闭,管内压力增大和脓液积聚导致鼓膜膨出和炎症。鼓膜可能突然爆裂,黏液性脓流入外耳道,导致中耳压力下降和疼痛减轻。在短暂的干燥后,结果产生更大范围的鼓膜穿孔。一旦咽鼓管的肿胀得到解除,中耳的正常通风和黏液引流可以恢复。偶尔会出现鼓膜穿孔和炎性渗出物不能引流。免疫防御系统杀灭机体渗出物内的细菌,导致无菌黏液渗出,由于它不可压缩的性质使得鼓膜不能自由振动。

img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鼓膜成形术

感染和创伤导致的鼓膜永存性穿孔可能导致听力受损,外耳道微生物污染导致继发感染的发生。这种现象称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鼓室型(tubotympanic type) 。鼓膜成形术( myringoplasty) 是采用一种连接组织材料或移植物帮助穿孔愈合的一种外科手段。最常规的技术包括提升鼓膜和放置一块纤维性连接物(如取自颞肌筋膜外侧面的部分纤维或耳屏软骨的软骨膜)在鼓膜的下面以关闭穿孔。剥离已愈合的鼓膜穿孔边缘的上皮细胞以促使愈合和瓶痕形成。纤维组织有助于鼓膜的愈合,也可以部分融入修复过程中。一旦穿孔愈合,鼓膜的振动功能就能恢复正常。

[视频]


内侧壁

鼓室的内侧壁即内耳的外侧壁。其形态特点为有岬(promontory) 、前庭窗(fenestra vestibuli )或卯圆窗(oval window ) 、蜗窗(fenestra cochleae) 或圆窗( round window ) 和面神经隆凸(facial prominence) 。

img


是圆形的凸起,表面有鼓室丛神经通过的细沟。岬位于耳蜗基底圈外侧突起的表面。岬与后壁的锥隆起之间常有一骨性小隆起相连。在岬的前方,有位于鼓室内侧壁附近的蜗顶。岬后方的凹陷称为鼓窦(sinus lymrani ) 。

img


前庭窗是位于岬后上方的肾形开口,连接鼓室和内耳的前庭,其长径为水平位,隆凸的边缘朝向上方。前庭窗由镫骨底所覆盖,后者的周缘有环状韧带附着于前庭窗边缘。

蜗窗位于前庭窗的后下方, 二者之间以岬后部的骨嵴一岬下脚(subiculum ) 相隔。在岬下脚的上方,偶尔有另一个骨嵴自岬向鼓室后壁的锥隆起走行,称为岬小桥(ponticulus) 。

蜗窗正位于岬的凸出边缘下方的凹陷处,呈斜位。在干燥的标本上,蜗窗向前上开口,使鼓室通向鼓阶。在活体,蜗窗由第二鼓膜封闭。该膜的鼓室面稍凹陷,朝向耳蜗的面稍凸,并有一定的弯曲,使其后上1/3与前下2/3成角相交。第二鼓膜的结构包括3层:外层来自鼓室黏膜,内层来自耳蜗的内膜,中层为纤维层。

面神经管凸标志着骨性面神经管上部的位置,该管又称Fallopian管,内藏面神经。面神经管在前庭窗上方经鼓室内侧壁向前走行,继而弯向下进入鼓室后壁。管的外侧壁可部分缺如。


后壁

鼓室的后壁上宽下窄, 其主要的形态结构为乳突窦口(aditus to mastoid antrum ) 、锥隆起( pyramid ) 和砧骨窝( fossa incudis)。

img



乳突窦口为一大而不规则的开口,由鼓室上隐窝通入乳突窦的上部。在该口的内侧壁,面神经管凸的上后方有一圆形隆起,其深面为外半规管。

锥隆起位于前庭窗的后方和面神经管垂直部的前方。它是中空的,内藏镫骨肌。锥隆起的顶端突向前庭窗,尖端有一小孔以通过镫骨肌腱。锥隆起内的腔向面神经管前方向后下延伸,与面神经管间通过一个孔相连,面神经的一个小分支通过该孔到达镫骨。

砧骨窝为鼓室上隐窝下后方的小凹陷,内有砧骨短突,由韧带纤维将其固定于砧骨窝。


乳突窦

乳突窦(mastoid antrum) 为颞骨岩部内的一个含气窦。该窦特殊的形态毗邻使得其在外科手术中非常重要。

img



乳突窦前壁的上部有乳突窦口,由鼓室上隐窝通向乳突窦。外半规管位于乳突窦内侧,面神经管降部位于乳突窦前下方。乳突窦内侧壁与后半规管相邻。乳突窦后方为乙状窦,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化很大,与乳突气化的程度有关。乳头窦的顶为鼓室盖,故该窦位于颅中窝和大脑颞叶的下方。乳突窦底部有数个开口与乳突小房相通。乳突窦的外侧壁由颞骨鳞部的道后突(postmeatal process) 组成, 是鼓室手术的常用入路。该壁在新生儿仅2mm厚,在出生后每年约增厚1mm, 直到最终达12-15mm 。成年人乳突窦外侧壁的位置相当于颅外面的道上三角区(supramental triangle) ,又称Macewen 三角,可经耳甲艇触及。

img


该三角的上界为乳突上嵴(supramastoid crest ) ,位于颅中窝底的平面;前下界构成了外耳道后上缘,与面神经管降部的位置相当;后界由外耳道后缘的后垂直切线形成,正位于乙状窦的前方。

成年人乳突窦的容量个体差异大,平均约为1ml , 直径一般约为10mm 。与颅骨其他含气窦不同,乳突窦在出生时就已存在,且大小与成年人相近,但其与外耳道的位置关系较成年人为高。在幼儿,由于窦外侧壁很薄,且乳突尚未发育,茎乳孔(stylomastoid foramen ) 及由此穿出的面神经的位置很浅。

img



乳突气房

出生时虽然乳突窦已充分发育,但此时的乳突小房仅为很小的窦状憩室;随着乳突在生后第2年的发育,小房逐渐地伸入;至生后第4年末,乳突小房完全形成;在青春期乳突小房的生长最迅速。乳突小房的数目、形状和大小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通常它们互相连接,内衬无纤毛鳞状上皮的黏膜,与乳突窦及鼓室内的黏膜相延续。乳突小房可充满乳突直至其尖部,有的与乙状窦及颅后窝仅隔以很薄的骨板,偶尔该薄骨板可缺如。有的小房位于乙状窦的上方或后方,还有的小房位于面神经管降部的后壁。在颞骨鳞部的小房与岩部较深的小房之间可由鳞乳突缝(sriuamomastoid suture) 附近的骨板相隔(Komer 隔膜) 。有时乳突只有很小部分的乳突小房进入,大部分由骨密质或含有骨髓的骨松质组成。乳突的变异已达到公认, 常分为3 类:含气型乳突含有许多小房, 硬化型乳突含有很少或没有小房,混合型乳突兼有小房和骨髓。

有时乳突根本没有含气小房。小房在乳突后方延伸进入乳突上嵴(suprama stoid crest) 以上的颞骨鳞部、颞骨额突后根、颅中窝下方的外耳道骨性部顶壁和紧邻颈静脉上球的鼓室底。罕见者为含气小房延伸进入枕骨的颈静脉突。重要的一组含气小房向内侧伸入颞骨岩部甚至达其尖,与咽鼓管、颈动脉管、迷路及展神经相邻。有学者认为该组含气小房并不与乳突小房相续,而是单独地从鼓室发育而来。上述乳突小房的延伸在病理学上甚为重要,因为感染可随其蔓延至周围结构。若需要进一步了解乳突气房和颞骨的其他含气区域,请参考Allam( 1969) 的论著。

神经支配

乳突小房由下颌神经的脑膜支支配。

乳突炎

乳突炎(mastoiditis) 是由鼓室的细菌感染通过入口到达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引起。这种情况是一种有潜在危险的感染,一定情况下可危及生命安全。感染偶尔可通过鼓室盖播散至颅中窝硬脑膜,导致脑膜炎或颞叶脓肿。感染也可以经过类似的方式扩散至颅后窝和小脑。

感染也可以通过乳突外侧面的骨皮质向外侧扩散,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又称Bezold 脓肿;或通过乳突尖的骨皮质扩散到二腹肌后腹和胸锁乳突肌的附着处,从而引起痛性肌肉收缩或斜颈。

img



前壁

由于与鼓室的内侧壁和外侧壁逼近,鼓室前壁下部的大部分区域较为狭窄。鼓室前壁是形成颈动脉管后壁的薄骨板,有上颈鼓神经、下颈鼓神经、鼓支或颈动脉丛的分支穿过。

img


该壁上部有鼓膜张肌管和咽鼓管骨部开口,两管向前下内斜行,开口于颞骨鳞部与鼓部的交角处,两管之间有薄的骨性隔分隔。

鼓膜张肌管骨性隔在鼓室内侧壁向后外而行,终于前庭窗的上方,骨隔的后端在此向外侧弯曲而形成一个滑车,称为匙突(cochleariform process) ,是面神经膝神经节辨认的外科标志。鼓膜张肌腱经此滑车转向外侧,止于锤骨柄上部。

12 351 9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