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无脉络膜症与视网膜色素变性
查看病例

上海普瑞眼科医院 王富彬眼科工作室
无脉络膜症与视网膜色素变性,都属于先天性视网膜疾病,都可以出现夜盲,也都与遗传和基因异常有关,有时眼底的改变会很相似,因此,存在着临床鉴别问题。
尽管存在着多种鉴别因素,但下面几点首先应该想到。
先说说无脉络膜症
无脉络膜症(choroideremia,CHM) 由Mauthner于1872年首次报道,X性连锁隐性遗传,双眼进行性发病,男性发病,女性为致病基因携带者。 自幼夜盲,双眼渐进性发展,弥漫性脉络膜及RPE萎缩。
⭕️无脉络膜症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时与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很相似,在不能确认时,常常笼统诊断为RP,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因此,无脉络膜症的实际发病率有可能被低估了。
⭕️在研究性论文中,对该病的基因检测几乎是必须的。由于CHM和RP在FA或ICG造影时,表现出鲜明的不同影像差异,因此也常常被作为鉴别性检查。但基因检测对于许多医院来说可能是做不到的,眼底造影又是一项侵入性技术,因此,寻求一种简单实用且廉价的临床检查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无脉络膜症的FA/ICG影像

弥漫性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丢失,是无脉络膜症的主要特征。
动静脉期时,除了黄斑中心凹区域尚残存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显示荧光外,其余区域因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缺如,脉络膜的大血管清晰可见。
静脉晚期,很难看到正常情况下的巩膜着染,这是因为从萎缩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的荧光素太少的缘故。
下面,看看无脉络膜症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其它眼底"表现"。
无脉络膜症彩色图像

彩色图像上,显示明显的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视网膜色淡,色素(+++),透见部分脉络膜大血管,视盘周围和黄斑区残留相对正常的视网膜"孤岛"。
无脉络膜症红激光图像

视网膜色素(+++),除视盘周围和黄斑区残留相对正常的视网膜外,相对正常视网膜以外的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消失。脉络膜大血管变细拉直,与彩色图像和绿激光图像相比,更多的病变大血管裸露出来,并显示病变从外周向后极部逐渐进展的特点。红激光的穿透性特点,在无脉络膜症诊断时是最主要的影像学依据。
无脉络膜症AF图像

除残留的"视岛"以外,广泛性弱荧光,可见部分拉直变细的脉络膜大血管。
再说说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彩色影像

视盘淡,视网膜血管细,广泛性视网膜色素(+++),中周部视网膜见RPE脱色素灶,中心凹反射看不到。
视网膜色素变性红激光图像

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与绿激光图像相比,红激光图像的RPE脱色素病灶没有绿激光图像清晰,特别是鼻侧视网膜,这是因为绿激光波长图像的优势在于显示RPE层病变。红激光图像后极部脉络膜血管比绿激光图像显露好,这是因为红激光图像的波长优势在于显示脉络膜。
不过,RP的红激光图像,不像无脉络膜症由于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广泛萎缩,能让脉络膜大血管一览无余地裸露出来,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视网膜色素变性AF影像

RP的自发荧光影像,散在类圆形无荧光灶,提示RPE功能丧失;有的病灶周围绕以强荧光缘,提示病灶处于活动进展状态。
OCT影像上的区别
无脉络膜症的OCT图像

无脉络膜症的OCT图像,由于RPE和脉络膜广泛萎缩,除了黄斑中心区残存的"正常视网膜"区域,RPE光带和脉络膜层几乎看不到,这一点与RP明显不同。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OCT图像

RP的OCT图像,尽管十分严重,也往往可以看到断断续续的残存RPE和Bruchs膜。虽然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中血管层变薄,大血管层呈"网眼"样改变,但脉络膜的形态是可以看得到的。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