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会史

发布于 2005-09-19 · 浏览 7862 · IP 辽宁辽宁
这个帖子发布于 19 年零 23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学会的组建与发展
我国眼科学会是随着西方眼科学的传入和扩展由初创而逐渐发展的。182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船医P.levingstone和1807年来华的英国传教士 R.Morrison在澳门开设诊所兼治眼病;1827年英国医生T.R.Coollege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院,先后5年治疗众多眼病患者。1834年美国耶鲁大学眼科医生Peter Parker来广州开设博济医院即孙逸先纪念医院,在中国首次做白内障摘除而影响大增。其后有Christie在沈阳、Goddart在绍兴、Patterson在成都相继建立教会医院,对我国眼科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19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眼科专科,由H.J.Howard与毕业于美国宾州大学1916年回国的李清茂医师任主任。1922年当时世界闻名的维也纳眼科教授 A.Fuchs,1923年其子E.Fuchs教授、眼病理学家先后在协和医院讲学及举办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李清茂、毕华德、高文翰、林文秉、周诚浒及李腾彪等20余人。该诸多老前辈都为我国眼科事业日后的发展和眼科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都是我国眼科学会的创始和发展的历史功臣。

在20世纪初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之际,以及日后的日军侵华战争和全国解放,我国眼科学会的创立和发展经历了分散、停顿、逐渐统一和扩大的发展过程:1931年哈尔滨市成立了眼科研究会,当时该市有会员9人,但不久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北,研究会活动被迫停止。直到1948年哈尔滨解放后活动方恢复。1932年5月,北平眼科医师毕华德、刘宝华、裴乐德等发起在协和医院召开会议成立北平眼科学会,推举毕华德为首任会长。刘宝华为副会长;1934-1935年刘宝华任会长,1935-1937年毕华德再任会长。当时除7、8月份暑期外每月均举行例会进行学术交流。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日军侵华战起而学会活动停止。***战争胜利后 ,1947年6月北平眼科学会恢复并推举张式溥为会长。1948年张式溥逝世由毕华德代理会长,1948年6月推举罗宗贤为会长。1950年6月北京眼科学会改选刘家琦任会长,张晓楼任副会长,外文书记为陈希礼,中文书记杨钧,会计为王乃勋。当时北京会员约有50余人。

1932年周诚浒等倡导成立了上海眼科学会,周诚浒任会长,刘以祥任副会长。

1932年陈耀真在济南成立眼科学会。

上述有记载组建的早期各地眼科学会都是自发建立的分散的地方眼科学会。全国统一的眼科学会是在1937年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时,出席会议的眼科代表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推举周诚浒为第一任会长,林文秉为副会长,刘以祥为编辑,张福星为秘书,委员有张西铭、孔伦斐(E.R.Cunighaim)及韩培林(P.C.Kronfeld)等。学会设于上海,不久七七事变日军侵华战起,学会委员被迫分散,学会活动几陷停顿。

在此***战争纷乱的情况下,诸多医学院校及眼科前辈内迁成都,由华西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及成都存仁医院等单位的眼科前辈于1941年组织建立成都眼科学会,陈耀真任主席,孙葵书任书记,发起人还有毛文书、缪天荣、蔡用舒、沈祖实及李凤鸣等。会址设于成都存仁医院,每月举行一次例会进行学术交流。

***战争胜利后,1947年在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第十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期间,眼科学会组织恢复。选举林文秉为第二任会长,陈耀真为副会长,刘以祥为编辑。由于正值解放战争期间,且刘以祥因肝癌于1948年5月逝世,学会未能开展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8月23日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眼科代表于8月25日在中法大学举行眼科学术会议,会后改选中华眼科学会委员会,毕华德任主任委员,罗宗贤任副主任委员,外文秘书为刘家琦,中文秘书张晓楼,会计为李凤鸣、袁佳琴、陈希礼,另有委员8人,候补委员3人。并决定出版眼科杂志,毕华德任总编辑,罗宗贤任副总编辑。根据上级决定,随中华医学会将眼科学会由上海迁往北京。

此次会议拟定了中华眼科学会章程,于同年9月由常务委员会修正通过。将学会定名为中华眼科学会(Chinese Ophthalmological Society),属中华医学会之眼科学会。章程共8章30条,对学会宗旨、会员会友、组织、会议制度、选举任期、分会及经费等均有明确规定。规定会员条件为医学院毕业或领有卫生部医师证书,在医学院中专门从事眼科工作二年以上,经会员介绍可以入会;还有预备会员、荣誉会员、特别会员及会友的条件规定。会员按期缴纳会费,享受学会规定的优待权利。学会委员会实行差额选举,任期二年,经费来源除会员缴纳会费外,大多来源于眼科医师的个人捐赠和少数单位的赞助。至1951年7月中华眼科杂志全部刊出的捐款人有269人和同仁医院、精益眼镜公司及大明眼镜公司三单位,共计捐款1939万元(旧币)。当时全国会员有101人。

根据此次会议的决定,经过积极的筹备,眼科专业期刊中华眼科杂志与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创刊出版。

此次眼科学会会议之后,不少省市眼科分会相继成立、改组或改选:

北京(北平)眼科学会1932年成立至1937年日军侵华而停顿,1950年改选刘家琦为会长,张晓楼为副会长。每两月举行一次全市学术活动。

沈阳眼科分会于1950年选举高文翰为主席,景崇德为副主席,常务委员还有朱鹏汉、徐振寰、夏继昭、史子建及郭振中。

上海市眼科分会于1950年选举聂传贤为主任委员,文书为何章岑,会计丁希庆,委员有周诚浒、林文秉、郭秉宽、张福星。1950年12月选出下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为郭秉宽,书记吉民生,会计丁希庆,委员周诚浒、林文秉、张福星、何章岑、聂传贤及杨德旺。

杭州眼科分会于1950年12月成立,姜辛曼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为孙道夫、俞德葆、秘书为蔡钺侯,有会员21人。

天津眼科分会于1950年11月2日通过分会章程,选出主任委员田大文,副主任委员麻镇远,秘书韩英才,外文秘书林景奎,会计袁佳琴,常委有董良民、冯德华。

广州于1948年成立广州眼科学会,很快即解放,未开展活动。1950年10月陈耀真赴广州讲学同时成立学会筹备会,于1951年5月13日正式成立。主任委员为陈耀真,副主任委员沈毅,秘书会计张峨 ,委员有许尚贤、陈江深。委员会成员加会员共16人。

西安眼科分会于1951年3月3日成立。选举刘新民为主任委员,张锡华为副主任委员,委员有张仲和、靳连仲、毛雨荣、总务为孙毓 宣,秘书长为孙庆葵。

成都眼科分会1941年成立,1950年9月举行会议决定改行委员制,推选邓国全、沈祖实、罗文彬(兼书记)3人负责。

至1952年底举行第十七届中华医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时,省市眼科学会分会已增至16个,全国会员亦由1950年时的101人增加到204人,会友367人。在此次会议期间眼科全体代表选举毕华德为主任委员,罗宗贤、张晓楼为副主任委员,李凤鸣、刘家琦、杨钧、左克明为常务委员。在此次眼科学术会议上通过了全国统一采用E字国际标准视力表,并提出建立眼库及眼科研究院的倡议。

1956年7月,第十八届中华医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北京召开。眼科代表举行了盛大的眼科学术交流会,首次邀请外宾苏联专家阿基莫奇基娜及印尼籍华人施文连博士与会。此时全国会员已由1952年的204人增至620名。经会议选举毕华德任主任委员,罗宗贤、刘家琦、张晓楼、唐亮臣、周诚浒、高文翰、陈耀真、郭秉宽为副主任委员。

由于1960年前后的国家经济困难,医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及眼科学术会议未能按常规举行。且以往的眼科学术会议都是作为中华医学会会员代表大会的一个分支会议举行。被选为医学会会员代表的眼科代表人数有限。已不适应日益壮大的眼科专业队伍和眼科学术交流。于1965年在武汉以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的名义单独组织召开了全国眼科学术会议,定为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术会议。此次会议是在国家克服了三年自然困难而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举行的。交流了自1956年上次会议近10年来的全国眼科学术发展,是眼科学界的一次盛会。同时为促进眼科各方面的专业学术发展而成立了沙眼防治及防盲治盲、眼外伤与职业性眼病、青光眼、近视眼防治等专题协作组,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并提出全心全意为五亿农民防治眼病的重要任务。

会议通过选举产生了48人组成的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会。张晓楼任主任委员。张晓楼任主任委员,刘家琦、周诚浒、郭秉宽任副主任委员,李凤鸣、张敬娥为常委兼秘书。

1966年***开始,其后10年的***致眼科学会及学术活动与国内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完全陷入停顿,直至12年后的1979年11月才于成都召开了第二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学术会议。此次会议到会代表30多人,交流了十多年来眼科学术发展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会议通过了新的沙眼分级标准,决议统一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73年制定的国际盲目标准,以规范国内有关盲目的流行病学调查。会议还通过了青光眼诊断标准及普查普查项目。号召加强专题协作组的学术活动。由到会代表投票选举了第二届眼科学会委员会,张晓楼任主任委员,刘家琦、郭秉宽、毛文书、聂传贤、李凤鸣任副主任委员,李凤鸣、张敬娥兼任秘书。聘请陈耀真担任名誉主任委员。并调整组建了第六届眼科杂志编委会。

1984年10月在广西南宁召开了第三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学术会议,到会代表388人,会议选举李凤鸣为主任委员,胡铮、袁佳琴、嵇训传为副主任委员,李美玉、张士元兼任秘书。调整组成了第七届眼科杂志编委会,胡铮任总编辑。

1988年11月底在南京召开了第四届中华医学会全国学术会议,到会代表461人,包括香港、台湾代表3人,***等国家外宾9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眼科学术向国际水平蓬勃发展的一次盛会。本次会议决定将各个专题协作组改称专业学组,正式纳入眼科学会系统,并根据中华医学会关于学组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学组领导成员的组成及任期等。计有学组:角膜病、青光眼、白内障人工晶体、眼屈光、斜视弱视、眼底病、玻璃体视网膜脱离、眼外伤与职业性眼病,眼遗传、眼免疫、眼病理、新技术与新疗法(后改为眼医学工程)及眼电生理13个专业学组。规定专业学组学术交流会每2-3年召开一次,会址不宜选高消费地区等。

本次会议决定将通过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眼科学会委员会,张士元任主任委员,李美玉、嵇训传、李子良任副主任委员,王景昭、李维业兼任秘书。并聘请李凤鸣担任名誉主任委员,胡铮担任名誉顾问。调整改组了第八届眼科杂志编委会,李美玉任总编辑。

国际眼科学会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phthalmological Societies,IFOS)及亚太地区眼科学会(Asia-Pacific Association of Ophthalmology,APAO)主席中岛章教授在此次南京眼科学术会议期间再次谈到中华眼科学会加入该二国际眼科学术组织的问题,十分热情友好地欢迎和支持我眼科学会尽快成为该国际组织的会员国,并表示十分理解我眼科学会的经济情况而免收会费。但由于台湾眼科学会名称问题与台湾方面多次未果而搁置。1994年以来经IFOS及APAO领导人Akira Nakajima 和Arthur Lim二教授的努力,目前台湾眼科学会已经同意改名称,现正协商中,我眼科学会成为IFOS及APAO会员国已指日可待。IFOS我眼科学会的代表原嵇训传副主任委员,1994年起改为李子良副主任委员。

1990年国际眼科学会学术大会在新加坡举行。我眼科学会代表团应邀但因故未能出席。会议期间美国中美眼科学会理事与香港、台湾等各地华裔眼科学者共同讨论中国眼科发展及教育前景,一致同意将美国眼科学会出版之12册继续教育课程译为中文出版,为中国眼科医师继续教育提供教材。得到了美国眼科学会执行副主席Dr.Bruce E.Spivey的热烈支持。其后并与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曹泽毅教授签署了版权转让同意书。中美眼科学会前主席Dr.Mark O.M.Tso及当任主席Dr.King Y.Lee及海内外华裔眼科学界慷慨捐助积极筹资,由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李子良具体负责组织翻译,中华医学会出版社负责出版。第八分册外眼病和角膜中文版已于1994年出版。

1992年10月28--30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五届眼科学会全国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404人,台湾、香港眼科专家13人,美国、***、韩国及新加坡等国眼科专家13人与会并发表演讲。国内代表宣读论文216篇,展示95篇。会议反映了我国 眼科学术水平的突飞猛进。眼科显微手术如白内障置入人工晶体、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手术、人工晶体国产化、视神经视网膜病变图象处理、青光眼早期诊断、CT、MRI及超声多普勒在眼科的应用,眼电生理、荧光血管造影眼底病诊断、眼免疫眼遗传病等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

根据美国中美眼科学会提议,于每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上,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常委会在全国评选出在眼科教学方面和眼科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者各1人,在学术大会上由中美眼科学会颁发金苹果及金钥匙奖,各奖给美金1000元。由省市眼科分会推荐,经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常委会评选,李凤鸣与徐亮当选,在本次学术大会上由中美眼科学会前任及当任主席Dr.Mark Tso和Dr.King Lee向他们颁发了首次金苹果及金钥匙奖牌和奖金。

会议经过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眼科学会委员会,张士元当选主任委员,李美玉、嵇训传、李子良为副主任委员。为中青年医师参与学会工作,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要求由眼科学会常委会推荐年龄在45岁以下,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作风正派,热心学会工作的眼科医师,征得所在单位同意,由93年庐山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医学会批准,8位中青年眼科医师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中青年委员。

为了中青年眼科医师尽快成长,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领导和主持下,委托眼科学会于1994年7月在秦皇岛召开了第九次全国中青年(眼科)学术会议。眼科学会常委会做后盾,会议的筹备和组织安排以及会议的主持全部由中青年委员组成的筹委会负责。会议收到论文310篇,大会交流178篇,分会场交流132篇。论文学术水平高,代表了我国眼科各专业领域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前沿,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经眼科学会常委、特邀专家和中青年委员组成的评委会评议,结合与会代表的投票评选,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10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并颁发了奖状及奖金。会议开得学术气氛浓郁活跃。中青年委员也得到了锻炼。

眼科学会专业学组:自1979年第二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及会后渐次成立眼科专业协作组至1988年第四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正式纳入眼科学会系统改称专业学组前后,各专业组都积极组织和召开了多次专业学术会议,交流学术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眼科事业各领域的学术发展,为我国眼科学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作出了贡献,培养了专业人才。根据医学会有关专业学组管理的规定,眼科学会加强了对学组的领导和支持,大多数学组根据规定对学组领导成员进行了调整和改选。各学组现任组长名单如下:

眼外伤眼整形:宋绣文;青光眼学组:李美玉;角膜病学组:陈家祺;白内障人工晶体学组:王丽天(女);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郭静秋;眼底病学组:严密;眼病理学组:孙宪丽(女);眼视光学组:瞿佳;眼免疫学组:杨培增;眼电生理学组:吴乐正;防盲学组:赵家良。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7862

6 5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6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