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经验谈】股静脉“盲穿”之一针见血

看到园子里很多朋友提出关于股静脉穿刺频频失败之问题,简单的分享下自己的穿刺心得,股静脉“盲穿”,以下心得根据穿刺针的不同及个人习惯,可能略有出入,有何不妥之处,请各位朋友不吝赐教。
我当时还是新手时候,也非常迷茫,观看老师们穿刺干净利落,自己上手时候却遭遇“两连败”,也不是穿刺不到血管,而是穿刺到了动脉。从注射器见血的惊喜到活塞芯杆被动脉血后推的失落,可能很多人深有体会。虽然可能谁也不是一上手就百分百命中,但是心里难免有歉意,让患者增加痛楚。
两例失败后,说实话,士气很低落,科里久负盛名的“盲穿”老师鼓励我,让我痛下决心,一定要认真总结,下一次要成功。经过不断“脑海模拟练习”及书面画图,实地(自制模具)练习操作。终于第三次迎来了“一针见血”,当时五味杂陈,喜悦骄傲便会让自己知道下功夫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各位都要加油,安然快速度过新手期。
来,我们先来复习下解剖位置,下图。

我们知道股静脉是下肢的主要静脉干,其上段位于股三角内。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 )位于股前部上1/3,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
- 底边为腹股沟韧带,外侧边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侧边为长收肌的内侧缘。
- 股三角的尖位于缝匠肌与长收肌相交处,此尖端向下与收肌管的上口相连续。
- 股三角的前壁是阔筋膜,其后壁凹陷,自外向内依次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表面的筋膜。
股三角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及其分支、股静脉及其属支和腹股沟淋巴结等。股动脉居中,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寻找股静脉时应以搏动的股动脉为标志。
操作的解剖学要点:
- 部位选择: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段交界点下方2~3cm处,股动脉搏动处的内侧0.5~1.0cm。
- 病人体位:我一般让患者取仰卧位,穿刺腿伸直并稍外展外旋。不过重症患者一般也不配合。
3.穿经层次: 需穿经皮肤、浅筋膜、阔筋膜、股鞘达股静脉。
股静脉穿刺方法:
- 在腹股沟韧带中部下方2-3cm处,触摸股动脉搏动,确定股动脉走行。方法是左手食、中、无名指并拢,成一直线,置于股动脉上方。临床上经常因过度肥胖或高度水肿的患者,致股动脉博动摸不到时,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1/3段交界点下方2~3cm处,穿刺点不可过低,以免穿透大隐静脉根部。
- 能摸到股动脉博动时,手指感觉摸实动脉的走行线,以股动脉内侧0.5cm与腹股沟皮折线交点为穿刺点;胖人穿刺点下移1-2cm;
- 右手持穿刺针,针尖朝脐侧,斜面向上(很重要),针体与皮肤成30-45度角。胖人角度宜偏大,我习惯让针尖斜面和注射器刻度相对应,如果需要微调针尖方向,可通过刻度位置。

4.沿股动脉走行进针,一般进针深度2-5cm,持续负压。见到回血后再作微调。宜再稍进或退一点。同时下压针柄10-20度,以确保导丝顺利进入。




注意: 操作过程中注意尽量减少出血,试想一下这个医生穿刺后整个孔巾及穿刺包都是血,另一个个医生穿刺后就几块纱布有少量血患者和家属及同行看了什么感觉。我的经验是在穿刺管开口下放一个纱布手里攥一块纱布,退穿刺针时及拔导丝时在用纱布堵住透析管开口一方面减少出血,另一方面可以顺便擦干净导丝上的血,干干净净。咱们自己操作者也觉得舒服。个人建议。
股静脉穿刺的要点,关键在于找准动脉搏动的位置,左手摸到股动脉位置后,穿刺时左手不宜压迫动脉过紧,以免在左手的压迫下使静脉移位。(左边穿刺需要根据各个医生习惯用手),股静脉的穿刺点我一般选择旁开股动脉0.5cm即可。有时候体位并不关键,如遇到肥胖者或体位不理想者,你不能依赖体位,适当加大一些穿刺的角度或把穿刺点更靠近腹股沟韧带一点可能会好一些。股静脉穿刺时,切不可盲目用穿刺针向腹部方向无限制地进针,以免将穿刺针穿入腹腔,引起并发症。
看到别人总结的经验,一并分享给大家,股静脉穿刺的关键是找准部位,只要找准部位,边进边吸,一般都能做出来。找部位的简单方法:在腹股沟稍下方,紧贴腹股沟,先用左手中指及食指顺动脉方向并排摸准股动脉走向,然后左手中指及食指与动脉方向垂直并排,把股动肪卡在中间,然后沿中指(股动脉内侧)指尖穿刺,一般一针见血。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两指卡动脉,内侧穿指尖(下)。
注意:有时患者血压偏低或休克血压时,回血较慢,不要以为没有穿刺入股静脉。患者贫血较重时,回抽入注射器中的血较鲜红,不要误认为穿入股动脉。
股静脉穿刺术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处理:
- 误伤动脉:穿刺过深,误入动脉,加压止血。立即拔出,局部加压5~10分钟。
2.导丝置入不畅:导丝前端触及血管壁,退出少许,旋转导丝即可送入。
3.心律失常:导管尖端位置过深所致,退出导管少许。
4.液体输入不畅:因为导管只有一末端孔。如末端孔顶到血管壁,回血抽不出且液体滴入不畅,此时将导管外抽1~2cm,如再不畅将导管外端转几圈,避开静脉壁。
5.感染:与无菌技术及不及时换药有关,免疫力低下病人。严格无菌技术,给予抗生素治疗,加强换药,细菌培养。
请各位不吝赐教!柠檬拜上。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