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左房粘液瘤
31岁女性,因心前区不适来查,心脏彩超检查情况如下: 超声描述:右室、左房增大。左房内可见7.3×3.3cm实性中等回声,随心脏收缩部分突向左室腔,各瓣膜形态、启闭正常;升主动脉内径正常,主动脉、肺动脉内径正常。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正常,运动相对;右室壁运动未见异常,静息状态下未探及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心包未见异常。
多普勒检查:三尖瓣返流 二尖瓣口流速增快
二尖瓣舒张期 E/A: <1
组织多普勒:二尖瓣舒张期 Em/Am:<1






讨论:
黏液瘤( myxoma)是较为常见的心脏原发性良性肿瘤,占所有良性肿瘤的30%~50%,任何龄均可发生,以30~60岁最为常见,大多散发。超声心动图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检查方法
【病理解剖】
1.黏液瘤多发生于心腔的心内膜,极少数见于心脏膜和人血管。
2.多有蒂附着。
3.75%位左房,其次为右房(15%~20%),右室(3%~4%),左室(3%-4%),多为单发。
4.少数于同一心腔多发或在不同心腔同时发生。
【血流动力学改变】
1.心较小的黏液瘤血流动学改变无变化。
2.较大的黏液瘤可导致心腔流入系统或流出系统梗阻、瓣膜关不全等。
【临床表现】
1.典型病例临表现栓塞、心内、身性反应.
2.心脏听诊可有扑落音。
3.栓塞:肿瘤碎片或肿瘤表面血栓脱落,导致体循环或肺循环栓塞,可反复发生。
4.心内梗阻的表现。
5.全身性反应:发热、乏力、贫血、体重减轻等,实验室检查呈现血沉加快,血清球蛋白升高。
【超声心动图表现】
二维超声心动图
部位:
1.大多数附着于卵圆窝边缘。
2.极少数附着于房壁,房室环、瓣膜及腔静脉瓣上;另有少数黏液瘤无蒂而直接附着于房壁上。
形态
1.心房黏液瘤患者心房内可见一致密的反射回声团,直径有的小于1cm,大的几乎充满整个心房。
2.瘤体多为椭圆形或类圆形、少数有分叶。
3.多数瘤体顺度大,收缩期多为类圆形,舒张期移向房室瓣口,瘤体伸长,呈椭圆形。
4.黏液瘤一般为大致均匀的强回声团,中心如出现钙化,表现为斑点状或强回声,液化则表现为液性暗区。
5.瘤体表面光滑或有小的突起,呈“穗”状。
M型超声心动图
活动度
1.有蒂的可随心动周期舒缩而活动,舒张期移向二尖瓣,甚至达左室腔,收缩期返回心房。
2.蒂长、瘤体大、附着部位低的黏液瘤对房室瓣口阻塞重;反之则轻。
3.在心底波群中,左房中有一强回声团反射,收缩期出现或变大,舒
张期消失或变小。
4.二尖瓣口波群,舒张期二尖瓣前叶与后叶间可见团块状反射,前叶EF斜率下降,收缩期瓣口团块状反射消失。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1.瘤体较大,舒张期阻塞二尖瓣口时,彩色多普勒在瘤体与瓣叶间出现明亮的红色射流束,探及舒张期射流频谱。 2.影响房室瓣关闭时,可探及收缩期瓣膜反流信号。
【诊断要点】
1.心房内出现一中、低回声团块,形态随心动周期而变化。
2.有蒂附着于房间隔或左房壁等其他心内结构上,舒张期移向房室瓣口,收缩期返回心房。
3.可对房室瓣口造成不同程度的梗阻,有时合并关闭不全。
鉴别诊断
1.心房血栓
多发生房室瓣狭窄的基础上,极少有蒂,活动性差,形态固定,与房壁连接明显。
2.房室瓣赘生物
多发生有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心病史忠者。
赘生物表现为瓣叶上大小不等的强声团块,回一般高于黏液瘤。
与瓣叶附着紧密,活动度较小。
3.房室瓣乳头状瘤
与瓣叶附着面较宽,有利于与瓣叶上的黏液瘤相鉴别。房室瓣的黏液瘤较为疏松,有一短蒂与瓣叶相连,本身有一定活动度。
冠状窦瓣
出生后多退化,部分人残留。
超声上表现为纤细的强回声带连于冠状静脉窦开口,另一端游离于右房。
希阿利网
是从冠状窦瓣和下腔静脉瓣穿过右房内部延仲至界嵴的红维网。
超声上表现为右房内四声较强的膜性结构,有下腔静脉口延伸至房间隔或三尖瓣。
参考文献:超声掌中宝心血管系统 主编杨娅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