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录验》续命汤方解及临床运用经验
《古今录验》续命汤见《金匮要略》,原书云:“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有的病例获得不可思议的优良疗效,深感仲景制方之奥妙。《绛雪园古方选注》对该方评注云:“续命者有却病延年之功”。今将多年运用该方点滴收获试作肤浅论述如下:
方药组成:麻黄、桂枝、杏仁、干姜、当归、甘草各9克、党参15克、生石膏30克、川芎6克
方义浅论:本方是大青龙汤中生姜改为干姜,去大枣,加党参、当归、川芎组合而成。大青龙汤为表里双解之重剂,并有清热除烦之功,是在麻黄汤原方中加重麻黄用量,再加石膏清肺热,以利胸中阳气运转,解除心烦躁扰,加生姜、大枣调津养液,解表邪而和胃气。“仲景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则知麻黄证之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汤之烦躁兼肌里矣。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以其辛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先着也”(《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仲景为了治疗各种不同的寒热错杂症,提高对复杂病、疑难危重病的疗效,创制许多适合病情的攻补药、寒热药齐用的方子。攻补兼施、寒热并调是仲景治疗杂病独具匠心的特点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在正气衰退时,邪气才会乘虚而入,因而产生疾病。
内伤杂病,往往病程迁延,每多虚实夹杂,如病程日久,气血运行不畅,水湿、痰饮、瘀血等实邪结聚,耗伤气血,或脾胃升降失职,化源不充,气血不足,则由实而致虚;若脏腑功能衰弱,气化不及,水湿、痰饮、瘀血等亦可因之而内停,则由虚而致实。
对于虚实夹杂之证,自当攻补寒温并用,本方之所以能够治中风痱获得卓越良效,正如尤在泾所说:“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麻黄桂枝所以散邪,人参、当归所以养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干姜,为复气之需,乃攻补兼行法也”(《金匮要略心典》)。
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亦有精辟的论证:“此为治中风之主方。中风有虚有实,虚者自饮食房劳七情感之,实者自风寒暑湿感之。治法不可稍误,今言中风痱,是荣卫之实邪也。主以此方者取其祛风走表,安内攘外,旋转上下也。方中麻黄、桂枝、干姜、杏仁、石膏、甘草以发其肌表之风邪,兼理其内蕴之热,又以当归和血,人参益气,川芎行血散风,领麻黄石膏等药,穿筋骨,通经络,调荣卫,达肌表之邪,使从内达外,驱邪开痱,无有不利。称续命汤,用意良深。其可兼治咳逆上气,面目浮肿者,亦疏解肺经之意也”。
大小青龙汤是麻黄汤的变方,两方均有表里双解的作用,大青龙汤主治表寒外束,里有郁热。小青龙汤主治外有寒邪,内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即兼有热象,出现烦躁者;《古今录验》续命汤兼有大小青龙、越婢,桂枝二越婢一诸汤之证外,特别能对待寒热错杂、虚实宜见、阴阳紊乱等错综复杂的疑难病证。
仲景在《内经》的思想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杰出地发展了六经辨证于临床,巧妙地运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的治则,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境地。
《诸病源侯论·风偏枯候》谓:“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容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
《素问·调经论》说:“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古今录验》续命汤符合这一气血治法。
今引验案二则,以佐证该方疗效:“桔川书影云:某氏之室,得外感,表证解后,右脚拘急肿痛,不能起步,脉浮数。与余诊曰:热虽解而脉浮数,此邪气下注,筋脉不能流通也,与《金匮》续命汤,四五日而愈。汤本氏云:余每以续命汤治前证及历节风,越婢汤之证而兼血虚者,又用于后世五积散之证,皆有速效,古方之妙,不可轻视。”
又云:“北条氏,年七十余,平日肩背强急,时觉臂痛,一日,右肩强急甚,方令按摩生疗之,忽言语蹇涩,右身不遂,惊而迎医,服药四五日,自若也。余诊之,腹候快和,饮食如故,他无所苦,但右脉洪盛耳,与《金匮》续命汤,四五日而言语滑,偏枯少差,脉不偏胜,得以杖而起步矣。”(《金匮要略今释》)。
临床治验:
1.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
庞xx,男,40岁,工人。
患痹证五年,证见手足小关节红肿灼热,疼痛难忍,手如鸡爪,不能伸张,双下肢亦疼痛,膝、踝关节红肿灼热,活动受阻,发热恶寒。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血沉90毫米/小时,抗链球菌溶血素“0”偏高,曾用过多种抗菌素、激素等治疗,未能控制。
初诊:(1964年7月18日)症如上述外,见身重强直,转侧维艰,口干烦渴,大便结,发热,舌质红,苔薄白,亦请中医治疗,服过桂枝芍药知母汤,蠲痹汤等,症状仍如故。
笔者用《古今录验》续命汤(剂量同上)加蜈蚣2条,全蝎3克,服二剂后热退,恐再反复,嘱连续服至七剂,手指能伸开如常人,红肿消退,行动自若,血沉、抗“0”均正常。再拟独活寄生汤小剂量缓服以巩固之。
按:《素问·痹论》指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
本例气血瘀阻,寒湿稽留经脉,寒主收引,致使气滞而血凝,以致手如鸡爪不能伸张;湿性粘滞,故身重强直,转侧维艰,符合《内经》病机;又因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寒热交错,治当养血祛瘀,驱邪开痱,加全蝎、蜈蚣者取其窜筋透骨,蠲痹通络,获得显效。
2.口眼㖞斜(面神经麻痹)
王xx,女,29岁,职工。
产后未满月,时值冬令,冰冻严寒,不慎寒风侵袭,发生口眼㖞斜。右侧颜面麻木,人中平坦,口角歪垂,张口不便,含水漱口不能鼓腮,水不能控制淌出,并流涎,右眼不能闭合,眼泪汪汪浸出,看物模糊,曾多方求治,未能痊愈,十分苦恼,已达半年之久。
初诊:(1965年10月15日)症见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口眼㖞斜明显。
主诉:近一周来,曾发高热,体温40℃,经治疗,现尚余热未尽,恶冷,右脸部麻木又感到加重,小孩尚在哺乳,饮食减少,乳汁不足。舌苔干白,舌质边尖红,脉虚浮。即处予本方党参加至30克,玉竹30克。
复诊:(7月21日)上方服二剂,症状有所改善,惟自觉夜间咽干舌燥。不另更方,去干姜易白芍12克,当归加至15克,抄方带回原地。患者于65年12月因带小孩来诊,而见其口眼㖞斜已恢复正常,询之,续服原方三十余剂,未发生副作用,身体亦健康。
按:本例病程日久,又适产后患病,气阴耗伤,亦属寒热错杂之证,拟用本方养血活络,除湿祛风,党参倍增,加玉竹、干姜易白芍,扶正育阴,故服至三十余剂,圆满收功,未见其它副作用,深感仲景制方精当,严谨卓越,运用得宜,奏效迅捷,妙不可言。
3.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并支气管哮喘)
万xx,男,54岁,工人。
自幼患咳喘病,曾治疗停发多年,30岁又发作,每逢气候变化,喘咳复发,咳嗽频繁,经常憋气,继之复喘咳不止,张口抬肩,喉有痰鸣,咳嗽痰多风泡,时夹黄稠,并带血丝。冬天发病较剧,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气虚乏力。
初诊:(1964年1月3日)气候寒冷,室外冰凌成块。因感冒促使咳喘发作加剧,胸部紧闷,发热,口渴,舌苔薄白,中心兼黄,舌边尖赤,面色暗晦,脉细数,重按无力。证属痰饮内盛,肺气壅塞,邪郁化热,平素血虚气弱,虚实互见,法当宣肺透表,清热平喘,兼扶正和血,予本方加天花粉12克,广百合30克。
复诊:(1月7日)服药三剂,热退,能平卧,咳喘减轻,在本方基础上增损健脾益气,调理而安。
按:本例病程长,病因多由外感而致发作,患者体质虚弱,治宣肺平喘,解表退热,扶正养血,标本同治。天花粉配党参名参花散,具有扶正定喘之功效;百合清心安神,润肺止咳,用于肺燥咳嗽,痰中带血之症,最为相宜,俟咳喘缓解,佐以健脾益肾,以固其本。
本文选摘自《来春茂医话》,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1月
- 关于《古今录验》续命汤的认识
续命汤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附方,是林亿等重新整理《金匮玉函要略方》时,采集散在于《古今录验》中的方剂。原文:“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眛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组方: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古方书中,以“续命”为名的方剂(大、小、西州)共20多首,后世把纯用温药者,称为热续命;加入寒凉药者,称为凉续命。《千金》、《外台》中治风的方剂,即使不名“续命”,但方中药物,多是类同“续命”。
自仲景到隋唐,《古今录验》续命汤广泛使用。金元以后,因医家反对以“外风”论治中风,该方亦少有人问津,但这种认识值得重新商榷。
《古今录验》续命汤原为治风痱而设。风痱是中风的一种,先贤将中风分为四类:偏枯为半身不遂;风痱为四肢不收;风痹为身体不仁;风懿为吞咽及构音障碍。续命汤本拟治风痱,但上述四类其病因病机相仿,治疗风痱之方,故同样可以治疗中风。黄师认为该方不但能治中风,还能治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原文可这样理解,“身体不能自收持”,指四肢肌力下降,肌张力降低;“冒眛不知痛处”,指感觉障碍;“口不能言”,指言语欠清,吞咽功能障碍;“拘急不得转侧”,指肌张力增高及伴发神经性疼痛的症状。结合方后所述“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指的是重症影响呼吸或伴发肺部感染。通观以上症状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累及运动系统,造成肌力、肌张力障碍;累及感觉系统,影响深、浅感觉及复合感觉;累及后组颅神经,出现呼吸困难,言语、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相符。该方以麻、桂、姜破癥坚积聚,温通经隧,更配以大量益气活血之品,使血脉畅通,经气流转,清窍通利,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当取奇效。故我们不应因反对“内虚邪中”而反对续命汤。
- 关于临床运用《古今录验》续命汤的体会
要从仲最的原意去解释续命汤
仲景论广《汤液经》,是经方中的一家,经方派与以《内经》为代表的医经派,实属两家。续命汤的组成,世人看之,奇特难明。后世誉之者每引经据典、多方诠解,为了证明此方之妙,从《内经》、《难经》寻找依据,对于有利于己意者铺陈发挥,于经理不合者弃而不论。以发散风寒、调和营卫释之,当然难以理解。还有认为“本方重在石膏、干姜并用,而调理脾胃之阴阳”。盖因风痱以四肢突然瘫痪为特征,主四肢者脾胃也。《素问·太阴阴明论》云:“‘脾病四肢不用’,脾胃升降失调也。故以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补宣通之力;石膏辛微寒而柔润,质重,具沉降之能。所以本方用此二味,调脾胃阴阳,使脾升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得禀水谷,此治痱之本也…”。如此这般,似乎把此方解释得既合经典,又与众不同,无懈可击。然则唐以前,多首续命汤无用干姜、石膏者又作何解释?故不应以源于《内经》、《难经》的辨证理论体系来解释仲景的方证。
续命汤当以麻黄为君
麻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续命汤应以麻黄为君,第一:麻黄是诸方共有之药。第二:该药有温散宣通、破癥坚积聚之效。
现代医学认为,麻黄具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较大治疗量即能够引起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特别是脊髓的兴奋。麻黄主要含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及挥发油等。伪麻黄喊较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挥发油具有很强的发汗作用。麻黄碱具有发汗、兴奋中枢神经、兴奋心血管系统及平喘的作用,它是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特别是脊髓的主要成分。
麻黄的煎煮、炮制法中,“去节”及“先煎去上沫”,针对的就是麻黄碱。我们使用麻黄时,最怕的就是它引起心律失常的副作用,而引起中枢兴奋的药理成分和造成严重副作用的成分都是麻黄碱,这是我们使用麻黄时最感困惑的地方。根据观察,一般来说,在先煎的前提下,对于心功能尚可、无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使用大剂量麻黄(15~30克),甚少发生心率增快及节律改变的情况。我们考虑,对于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神经元中相关神经递质的受体比心血管系统对麻黄碱作用的反应阈值要低得多。一般能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改善症状的药量,往往未致心律失常。按黄师经验,麻黄2~3天加量1次(急病者,周时观之),每次递增3克,最大可用35至45克,因该药兴奋性较强,以下午3点前服药为宜。
关于续命汤中麻、桂相配
仲师用麻黄每配桂枝,几成定例,后世多以为麻得桂助,发汗之功更著,黄师认为此乃只知其一,实仲师另有深意,桂不但独能温通,更能定悸,可减麻黄致悸之弊也。《伤寒论》第64条中有:“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原文中,所指令患者“发汗过多”者,当为麻黄剂,“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指的就是麻黄剂的副作用。如是,可见桂枝与麻黄同用,可减少麻黄所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方有执曾于《伤寒论条辨》中有类似论述:“麻黄汤中用桂枝,何也?曰:麻黄者,突阵擒敌之大将也;桂枝者,运筹帷幄之参军也。故委之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之以桂枝,节制之妙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桂枝可加快伪麻黄碱的吸收,促进人体对伪麻黄碱和麻黄碱的吸收利用程度,降低伪麻黄碱清除率,以保证体内有足够药量发挥药效,使伪麻黄碱主要分布于体液,有利于减少体内蓄积,防止、降低毒效,提示桂枝与麻黄碱毒增效的配伍关系。
关于续命汤中的补虚
黄师认为《古今录验》续命汤不单以大剂量辛温之品宣散血脉之凝滞,还配合当归、人参、川芎等药益气养血以散血脉的虚滞。对于虚证较为明显的患者,在原方基础上还可加用地、芍、鹿胶等。例如后世的阳和汤,以补益气血,使血脉畅通,经气流转,清窍通利。黄师曰:“阳和汤有续命之意”,此之谓也。
关于续命汤的清热
石膏当是《古今录验》续命汤中最受争议的一味药,为何在大队辛温之品中配以甘寒的石膏呢?黄师认为方中大量辛散温通之药,非专为振奋沉阳、也非发散风邪而设,使用续命汤者不必都有阳虚或表证。麻、桂、姜功在温通,目的在于温散血脉凝滞;佐以石膏等寒凉之品,并非为了后世所说的清肝经上亢之火,或清肺经阴伤之热。仲景使用石膏主要是为了防止药物过于温热。故有热象也是可以使用续命汤的,只要患者无大热,又能耐药就可以了。
- 关于《古今录验》续命汤与补阳还五汤
王清任在经过自己大量实践之后,认为人体气血运行当左右平衡,现出现半身不遂,则是不遂的半身气血亏虚,“亏损元气,是其本源”,故立补阳还五汤。以大剂量北芪为君,以补气为主,气旺则血行,辅以活血化瘀药。自王清任后,益气活血成为治疗中风的大法。
补阳还五汤和仲景的续命汤在立方上有近似的意思。瘀血是中风的发病基础,这是近年来已被广泛接受的,而此两方都是针对瘀血而设。首先两方皆有川芎、当归等活血之品。而补阳还五汤加大量北芪为君,使气行而血行,续命汤则以麻黄、桂枝、干姜为主,温散经脉凝滞之瘀,无论是益气之药还是辛温之品,皆为化瘀而设,并非专为益气、温阳。黄师在运用续命汤的时候,病情重者,往往亦加北芪、高丽参等,以助药力。
本文摘自《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者/何莉娜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