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掌握这些技巧,药物配制不用愁!
在临床输液药物配制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问题,如:
1、配制的输液泡沫太多,影响了最终的用药剂量;

2、配制时无法把握瓶内压力大小,导致药液喷洒;

3、垂直进针抽取药液时无法抽取瓶塞间隙内的药液,导致药液残留过多…

下面总结出一些药物配制经验和抽吸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胶塞类型
按胶塞类型的不同可分为胶塞高出无缺口的、高出有缺口的和水平胶塞。胶塞类型不同配制方法不同。

1、胶塞高出无缺口的,如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配置此类药物时如果按照常规方法垂直进针抽吸药液时药液会残留在胶塞与瓶口间隙处,导致剂量不准确。正确的方法是将针头45度角斜刺穿胶塞,将针尖斜面露出瓶内胶塞的外侧面抽吸,便可将药液全部抽出。
2、胶塞高出有缺口和水平胶塞
此两种类型胶塞按照常规方法抽取即可,即待药液溶解完全后垂直进针抽吸。边抽吸边抖动瓶身和针头侧孔或斜面应正对胶塞缺口处抽吸可减少药液残留。
小贴士:建议选用单侧孔或双侧孔针头的溶药注射器。相对于斜面针头注射器而言,侧孔溶药器单位时间内出液量大,能加快溶解的速度,还可减少操作时的阻力,避免长期机械化操作的疲劳。而且出液方向与穿刺方向垂直,对于一些易产泡沫的药物来讲,可避免直接冲刷粉末产生过多泡沫的弊端。
二、瓶内压力
对于西林瓶药物,配制时瓶内可出现正压、负压和平衡压三种情况。
1、正压,如头孢他啶
瓶内为正压 , 待瓶内粉末充分溶解后,倒转密封瓶,使其保持竖立状态,注射器无需预留空气,快速插入瓶内,此时药液会因为瓶内正压自动注入注射器内。
2、平衡压
瓶内是平衡压,即瓶内压力与瓶外压力相等。抽吸药液时,应根据所给溶媒量多少给予相同体积的空气换取药液。注意注入空气换取药液时应少量多次,若一次性注入过快过多,药液容易从针孔喷出。
3、负压
负压情况下,溶媒很容易从注射器吸入瓶内,但抽出药液却很困难。此时应拔出注射器,根据负压大小,抽取适量空气注入瓶内以纠正负压成平衡压后,再按平衡压药物抽吸方法抽吸药液。
小贴士:如何快速判定西林瓶药物压力类型
1、看样子:性状为块状的,多为负压;性状为均匀粉末状的,多为平衡压和正压。


2、看辅料:正压药品辅料多为碳酸钠或无水碳酸钠。因碳酸钠与溶媒接触后可产生的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瓶内产生正压力。
3、看生产工艺
注射用冷冻干燥制品(将灌装了药液的安瓿进行冷冻干燥后封口而得),此类药品多为负压。
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将已经用灭菌溶剂法或喷雾干燥法精制而得的无菌药物粉末在避菌条件下分装而得),此类药品多为平衡压。
三、易产泡沫药物
药物泡沫太多,加药时易产生浪费,剂量不够,影响治疗效果。那么,配制药物时,如何避免产生泡沫?
1、严格按照说明书配制指导进行配制。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说明书中就有详细的配制图示。
2、溶解时避免剧烈晃动,轻拿轻放。必要时将药液静置一段时间,待其泡消后再操作。
3、溶解时瓶内和注射器内尽量充满液体,不要留有空气。
4、药液注入大输液袋时将输液袋举起,保证针头在液面以下,缓慢注入药液,可减少泡沫的产生。
下面总结一些常见易产泡沫的药品

四、药品过量灌装
部分药品厂家考虑了配制过程中由于泡沫、粘着瓶壁及不能抽出的“死容积”等原因造成的液体损失进行了过量灌装,如注射用替加环素。故调配前需认真说明书指示配制药品。
替加环素说明书

五、粉末药品溶解后体积增加
受生产工艺影响,部分粉末型药品在溶解后体积会增加,如工作时不够重视,很有可能造成实际给药剂量比所需剂量偏少。故平时工作时需认真总结,分享经验。

总结:在看似机械重复的临床工作中,熟悉常见药物的特性,不断总结归纳整理方法经验,就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把握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安全性。
首发于医学界护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