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后来者:关于血液学,协和血研所和专业选择的简单分析

大家好,我是木子七。
今天看到学信网的推送才发现又是一年的报名季。由于今年线上复试的特殊原因,加之自己规培的第一个科室就是血液科,焦头烂额从零开始的日子确实难过。最近才有时间系统了解一下所院和院校的报考政策。这篇简析,旨在通过个人目前对血液科的浅显理解,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分析。若有主观臆断和言辞不确之处,请各位辩证接受。
此处特别致谢我的几位同学(专/学)不吝分享,下文将逐一明细。所有相关经验的引用都已获得作者本人同意。

(图片来自:AHA官网)
1.关于血液学
我们在考研复习的时候,血液内科是和心血管内科同等头疼的章节。从诊断、鉴别、实验室检查到治疗、预后评价、复发难治等等,都从书本的字眼中透着“看不懂”三个字。究其原因,其实是血液学本身与医学其他学科的纵向联系非常紧密,并且是单线的层层递进,一处不通则通篇难懂。造血组织的发生和血细胞生成,与胚胎学、组织学、发育生物学交叉;血液系统的免疫功能研究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深层次融合;出凝血机制和血液流变研究与生理学紧密联系;血液的灌注、分配、癌变与心血管、呼吸、消化三大内科、神经内科的基础疾病和合并症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临床方面,主要围绕几大种类的疾病展开,如出凝血方向、贫血与骨髓衰竭方向、白血病方向、淋巴瘤方向、MDS/MPN方向、MM方向、移植方向等(协和有专门的小儿血液系统疾病方向)。实验血液学基础研究我简单列举几个,不限于此:实验白血病(纯系动物和可移植性白血病、白血病MRD的研究、血液肿瘤细胞系研究、白血病-淋巴瘤病毒研究)、造血调控研究(基质细胞因子、造血负调控)、干细胞研究(MSC、LSC)、造血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等。
因此选择血液学专业,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学是一门小而专的学科,入门会比较困难,成长周期相对较长。从未来发展来讲,由于病员的医疗终点相对集中,医疗资源的整合度和集中度也很高,说的不好听些,不是每一个三甲医院都能撑得起一个像样的血液科。或者说这个学科不具有“普适性”,毕业了随便找个医院慢慢往上混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所2018排名,协和血研所、北医二院、上交瑞金、苏大一附稳居第一梯队,学界大佬集中。除此之外,近几年的后起之秀,如浙大、天总、江苏省人医、301等,同样值得选择。

说几句自己的感受,在本科室规培的两个月,上述所提的各种感受一一历遍。每天面对的病人除了相同的疾病背景之外,操着不同的方言,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五湖四海都有;每天面对的检查结果,刚开始能看懂的也许只有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即便一个月过去,依然会对每天朝夕相处的CD分子无比茫然;各种化疗药物的方案制定……不说了,还是先能看懂再说。因为还没去别的科室,不敢妄言其他,但血液科,学习的迫切性和难度是非常突出的。上级医师告诉我,为什么连一个化疗方案都一定要主任来定,因为这个权衡和选择的过程需要相当深厚的沉淀,高剂量还是低剂量,要H还是不要H,不是“指南推荐”那么简单的问题。随着当前二代测序、流式细胞术等技术的发展,精确诊断、靶向治疗、生物和免疫治疗、分层治疗将是未来血液学发展的方向。因此,一言以蔽之,血液科的学习难度和强度(或许会)远在考研之上。
2.关于血研所(血研所单指,亦仅指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其余学校的“血研所”均会冠以校名)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6所直属医院之一,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原海光寺旧址。院所成立于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中,输血和血液学技术的极端短板成了后送战士牺牲的主要原因。回国后,奉彭德怀元帅命,改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医学校并组建院所,因而被誉为“红色黄埔”,时任院所长为我国血液学创始人邓家栋教授。1978年由四川简阳迁回现址,1988年组建实验血液学SKL。协和新版招生信息网已上线院所60周年纪念视频及招生宣传,各位大佬均有出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移步观看(http://graduate.pumc.edu.cn/zsw/)。
由于今年的特殊情况,疫情防控常态化,目前相关的复试经验尚不明确是否有参考意义,复试前夕我会进一步更新。此处只说初试。我仔细研究了今年的招生简章,主要有两个突出变化:
1)协和招生模式变动,由以往的院所独立招生变成了双选院所和导师。这种模式和北大有点类似。大外科系(外科学、妇产科学、骨科学、耳鼻喉、口腔)专/学硕统一归为临床学院1,大内科学(内科学、儿科学、神经科学等)专/学硕统一归为临床学院2。这样其实更加契合大多数同学的选择路径(下文会讲),也避免了过早的在具体专业和导师选择上耗费过多的精力。缺点就是增加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好在协和上线了最新的导师简介系统,大家可以提前关注意向导师的名额和相关情况。入口:http://pumc.teacher.360eol.com

2)学硕考试科目扩展,以及今年的专硕招生比例增加。前者说的是协和本身,学硕专业已经可以在654和306之间自由选择;后者讲的是国家政策(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重点内容为: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扩大三分之二左右,且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这一点对于专硕同学和学硕同学是好消息,名额多了,同时考试科目也有了选择的空间。

来学校一个多月了,我很感恩我导的选择和提携,也感恩自己在学校的所有遇见。作为一个扔掉铁饭碗孤注一掷的大龄青年,我很幸运自己选择了协和,选择了血研所,无论是归属感还是成长空间,都是我前27年的人生里未曾遇到的。限于文章性质和个人层次,我没有资格,也不想逐一评价我的老师和前辈们,我想说的是,如果有志于此,这里的任何一位老师,任何一个方向值得你选择,你要做的就是磨练自己,争取更高的分数。
3.如何做选择
总体观点是:只要你确定从事医疗相关行业(不一定必须是临床医生),10月份的这一次选择必定足以影响你未来的领域、方向、人脉,甚至是兴趣。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请务必融入自己对未来的理性思考,不要完全被学科前景、吸金度、舆论评价等触手可及的碎片信息抢占了思维高地。10月份是大部分同学二轮复习,将看书成果转化成做题能力的关键节点,处理不好这个问题会非常影响下一步的复习进度和心态。
对于专业的选择,我一贯的观点是,本科阶段相当于医学专业的通识教育,我们的内外科课本相当于一本科普书籍,这是医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不会有哪个患者匹配地、单一地按照我们所学的某一章某一节去得病。尽管有实习有见习,也有人足够幸运提前接触了某一方向的科研。但是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大多数同学对于某一具体科室和方向的理解都是表面的、浅显的、感性的。说白了,就是你自己“以为”你喜欢某个科室,而实际可能是外部影响在你身上的一些反映。比如,实习的时候血液科的带教老师跟你关系很好,所以你投入的精力多,所以你觉得自己喜欢血液。诸如此类的影响因素不胜枚举。
因此,对于像我一样的这种大多数同学,我的建议是现阶段只排雷,不具体。就是框定自己“都OK”的范围,排除自己一定不会去的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分类: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放射治疗学,骨科学,肿瘤学,神经病学等),而不要精确到自己就非哪一个具体方向不去。因为最终面临机会成本过大的风险时,大部分人会妥协。如果复试之后面临“你只能去xx,不然请你再多看看其他学校”的话语,能狠心选择二战的一定是少数。
另有少数同学,是对于某一门学科或者院校有深刻认知和信念的,比如父母从医,或者深入参与过学校组织的方向特异性的学术活动,明确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所在。那请你坚定你的想法,不要妥协。否则未来出现的任何波折,你都会习惯性的与这个妥协的决定挂钩,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更坚定一些走上自己真正喜欢的路。在你最年轻的时候,不要给未来的自己留这种说辞,拼一把,你值得。

我还记得王辰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现在想起,依旧振聋发聩。我想把这句话转赠给辛勤耕耘的各位,无论做什么选择,都记住不忘初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