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维护经常做,这些敷贴固定小窍门你知道吗?
PICC导管的固定是我们经常要做的操作,那么如何固定得美观又牢固你知道吗?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日常维护包括PICC带管期间定期消毒穿刺点、更换敷料、更换肝素帽、固定装置、冲管封管等。本文分享的是更换敷料的操作方法。
这是一张维护一周后的图片,
可见透明敷贴及延长管部分固定妥当,
没有卷边现象。
这其中,
选择合适的透明敷料和固定胶带都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上使用时可结合所在医院的资源和患者个体的体质进行选择。
1
在固定好透明敷料后,
笔者习惯于第一条胶带采用蝶形交叉固定的方法。


2
第二条用写上更换信息的胶带。

3
第三条和第四条固定PICC延长管部分。


4
这个环节很重要,
主要是要采用“高举平台法”进行固定,
将延长管包绕一周后再固定在敷贴之上,
既能减少对皮肤的压迫,
又方便在输液前消毒输液接头。
见下图。

看完以上操作要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复习完整的PICC维护操作规程。
PICC 维护技术操作规程
一、操作目的
保持导管通畅,预防感染。
二、评估要点
1.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2.观察 PICC 置管处局部情况,查看维护记录单的内容。
三、物品准备
1. 治疗盘内:
1%活力碘、75%乙醇(消毒液可以为 75%酒精及 1%活力碘或单独 2%洗必泰)、 10×12cm 透明贴膜、10ml 预冲式导管冲洗器 1 支、无菌输液接头、导管固定器、卷尺、胶布、一次性治疗巾、弯盘;
2. 无菌手套、PICC 维护包(无菌治疗巾 2 块,小药杯 2 个内各盛无菌棉球 10 个、弯血管钳、纱布 4 块、弯盘);
3. 其他:医嘱单、PICC 维护记录单、快速手消毒剂、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锐器盒。
四、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
2.核对床号、姓名、住院号(呼唤患者、核对床头卡及腕带)。
3.评估患者。
4.洗手、戴口罩。
5.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边,再次核对。协助患者将身体移向床对侧。
6.观察导管刻度,正确测量置管测上臂臂围(小儿测量双侧),与置管前对比并记录。
7.由导管尾端向穿刺点方向沿导管小心地拆除原有贴膜和胶布,避免牵拉导管。
8.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有无发红、肿胀、渗出物等异常情况。
9.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检查并打开 PICC 维护包。
10.备无菌输液接头、10×12cm 透明贴膜、导管固定器、消毒液。
11.戴无菌手套,取一块铺无菌巾垫于患者置管侧臂下,另一块无菌巾铺于其旁适当处,使之形成一无菌区。
12.用一个酒精棉球(或洗必泰棉球)湿润导管固定器的底座后取下导管固定器,观察该处皮肤情况。
13.取无菌纱布包裹接头部分,将导管外露部分轻轻上提,注意勿牵拉。
14.用 75%乙醇棉球在距穿刺点 0.5cm 处由中心向外螺旋式消毒皮肤,消毒范围上下直径达20cm、左右达臂边缘,顺时针逆时针消毒交替进行,消毒 3 遍,用 75%乙醇棉球稍用力擦拭导管体外部分(不含蓝色导管)、连接器及接头 3 遍。
备注:如果单独使用2%洗必泰消毒液,此条不需要,只需第 15、16 条操作要点进行消毒即可。
15.用 1%活力碘(或 2%洗必泰)棉球消毒在穿刺点稍作停留后,由中心向外螺旋式消毒皮肤,消毒范围上下直径达 20cm、左右达臂边缘,顺时针逆时针消毒交替进行,消毒 3 遍。
16.用 1%活力碘(或 2%洗必泰)棉球稍用力擦拭导管体外部分、连接器及接头 3 遍。
17.取下原有接头,用 75%乙醇(或2%洗必泰)棉球消毒连接器的螺旋头3遍,至少 15 秒,连接输液接头。
18.待消毒液干透后,将皮肤保护剂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螺旋式涂抹于消毒部皮肤上。
19.安装导管固定器,将导管体外部分摆放成“U”形,将固定器粘贴在手臂上合适位置,注意固定器底座上的箭头要对准穿刺点,以免安反。
20.贴好透明贴膜:贴膜以穿刺点为中心,覆盖全部体外部分导管及导管固定器,排尽贴膜下空气,无张力粘贴,使贴膜、导管、皮肤三者合一。
21.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先抽回血,见回血后再脉冲冲管并正压封管。
22.脱手套,蝶形交叉固定连接器和接头,在固定胶布上记录导管类型、维护日期、时间、臂围、导管外露长度及责任人。
23.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询问患者需要,行先关知识指导,整理床单元。
24.处理用物。
25.洗手、取口罩。
26.记录。
参考文献
1.钟华荪,李柳英,主编.静脉输液治疗学(第3版)
作者:雪仔 来源:肿瘤科护理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