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下失功隧道式血透导管的更换步骤

随着血管资源的耗竭,血透导管确实也成为很多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和人工血管内瘘患者的最终选择。
当导管出现问题时,有的情况下需要更换,常见的原因如下
- 泵血流量不佳时
- 导管毡套脱出
- 导管感染
- 导管破裂
对于导管流量不佳,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导管周围纤维蛋白鞘形成

针对这样的情况,或者说怀疑这样的情况,更换导管常需要在DSA下进行,我个人总结的步骤如下,供各位参考
1.消毒,铺巾,导管体外段用碘伏纱布充分包裹
2.DSA下观察导管大概位置,然后经导管造影,明确导管管尖与上腔静脉以及心房的关系。此时需要计划新导管位置,根据以下三点计划
- 原导管的管尖位置
- 体外隧道的长度
- 原导管在隧道外的长度(毡套在原隧道中的位置)
新导管管尖一般位于右心房上段或中段

3.分离毡套,然后拽动导管看看是否能被拉动,以确定导管有无和血管粘连,如有粘连则要考虑球囊辅助的导管拔除。再分离导管的血管入口段。
4.从静脉或者动脉腔置入导丝,一般我们使用0.035亲水涂层导丝。导丝尖端需进入下腔静脉,一般放置在髂静脉。


5.导管一边后退一边经过另一腔造影,观察血管形态以及有无纤维蛋白鞘。有时纤维蛋白鞘很明显,有时并不明显,但造影不能显示并不能完全排除它的存在。

上腔静脉以及心房

纤维蛋白鞘
6.导管管尖退出血管,此时需将导丝再适当进入一段距离并固定,防止脱出
7.固定血管入口的导丝不动,将导丝尾部从导管中抽出。此时导管体部尚在皮下隧道内,导丝不会与隧道出口接触,防止污染。
8.拔除原导管
9.用8mm球囊沿导丝进入血管进行球囊扩张,扩张部位包含原导管所在所有血管内段

10.扩张后,在上腔静脉上段充起球囊,然后沿导丝向下推送至下腔静脉,此过程主要为了将残余的纤维鞘撕破。当球囊上下无阻力时,一般纤维鞘就不会太明显了。

11.将充盈的球囊退到血管入口起到止血作用。将导丝退至上腔静脉上段,再重新进入下腔静脉,此过程是为了让导丝从原位置退出,尽可能不在原鞘所在的位置,防止原纤维鞘再粘连。


12.退出球囊,更换手套
13.根据设计做新皮下隧道,新导管穿过隧道
14.在透视下沿导丝置入可撕脱鞘。透视下可调整进入方向和深度。

15.退出可撕脱鞘管芯,保留导丝。
16.将导丝尾端穿入新导管,让新导管沿导丝放置到位,撕除可撕脱鞘。
17.透视观察管尖位置,同时经导管静脉腔造影,确定与右心房的关系。透视并不能完全确定管尖与心房的关系

18.观察导管如入血管部位导管是否打折
19.抽吸导管两腔是否通畅
20.缝合固定
(版权所有,严禁盗用)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