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临床读片的几个问题(1)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眼底病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临床上,眼底病的诊断常常很费时间。而且越是优秀的医生,每天的门诊量也越大,常常需要阅读多个辅助检查报告。这就要求医生具有快速的各种报告解读能力,FFA也不例外。
⭕️有一个专职的造影医生是很重要的,他会在摄像时关注你所希望了解的部位。
⭕️有一位相对专职的护士也同样重要,因为她是实际控制造影剂进入视网膜时间的人。
荧光造影图片是如何获得的?

荧光造影的原理比较复杂,其实可以这样简单的进行理解。
当造影剂到达视网膜后,仪器发出蓝色短波长光,这时染料会被激发,转换成较长波长的黄绿色光反射出来。但在成像时,不希望短波长蓝光混在一起,于是在光路上加了一块滤光片,只允许黄绿色光通过,蓝色的激发光则被滤掉。这样,我们就看到了近乎纯粹的黄绿色光图像,也就是常说的荧光造影图像。
荧光素钠的特性与FFA
荧光素钠有3个重要特性,那就是在正常情况下,它可以透过脉络膜毛细血管壁,但不能透过视网膜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和视网膜色素上皮 ( RPE )。
⭕️荧光素钠能够透过脉络膜毛细血管:这个特性是背景荧光产生的原因。
⭕️荧光素钠不能透过视网膜血管的内皮细胞:这意味着视网膜的血管一旦发生渗漏,是一种异常。
⭕️荧光素钠不能透过RPE:这意味着RPE出现影像学改变也是一种异常。
2个屏障与FFA
正常情况下,当荧光素进入眼底运行时,必须通过两个重要的生理屏障,正是由于这两个屏障的存在,才使得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这一技术成为可能。
⭕️外屏障( outblood-retinal barrier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之间,存在紧密连接,阻止荧光素从脉络膜进入感光视网膜,被称为外屏障。
⭕️内屏障( inner blood-barrier ):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之间,有紧密接点 ,这种内皮细胞之间的形态结构,被称为内屏障 ( innerblood-barrier )。内屏障的存在有两个重要意义,假如没有这个屏障,对于一位正常人来说,当荧光素进入视网膜血管时,荧光素就会弥散渗漏到血管外面,那么我们也就无法看到清楚的正常血管形态;另一方面,如果血管出现了渗漏,说明这一部位的内屏障受到损害,明确提示出现了异常。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报告的解读方法
⭕️序贯分析(sequential analysis ):这是借用了数理统计学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根据荧光造影的时间特性,从动脉前期、动脉期、动静脉期一直到静脉期,每期抽取一些影像图片的分析方法。
⭕️形态学分析(morphological analysis ):是指影像异常时的形态改变,如荧光的强弱以及形态的变化。
⭕️解剖学分析(anatomical analysis ):是指根据眼底造影的异常表现,大致界定病变在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或神经感觉层视网膜。
临床读片时,采用的是以序贯分析为主线的3种方法融合分析。
从拍摄开始,每张图片都会显示实时时间,如分、秒等,尽管这些时间标记非常精确,但临床进行“初步”读片时,除非是特殊病例或者科研需要,常常是根据各期影像特征来快速分期的。
正常人各期的FFA影像特点

自发荧光(AF):在没有注射造影剂时,采用蓝光照射时所看到的"荧光像"叫"自发荧光"。AF来自于RPE内的脂褐质。

动脉前期:动脉无荧光素充盈,可见背景荧光。

动脉期:动脉荧光素充盈。

动静脉期:静脉出现"层流"。

静脉期:静脉完全充盈。有些病例,可能需要观察静脉晚期影像。
【作为一种侵入性技术,FFA只是在必要时才进行检查。】
说明:由于《丁香园论坛》设置了关注上限,因此许多同道我无法对您进行关注,特此表示歉意》。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