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兼收并蓄,独树一帜——中医外治之宗吴尚先的三焦分治法

发布于 2020-09-19 · 浏览 1.0 万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22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为晚清著名医学家吴师机所著,书中详列古今医家外治之法并结合其个人外治经验,“集众家之精样,融外治为一体”,为后世外治临证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极具价值的治疗建议。


img



吴师机,清代医学家,名樽,字尚先,又字师机,晚号潜玉居士。吴氏实践经验丰富,行医数十年,诊病数十万次,患者“地去一二百里,人来五六十船”;他医德高尚,心济天下,设立“存济药局”,施药与传方并行,曾有言“合药施送,以救目前穷人之疾苦;刊书传播,令天下皆观览”,故著有《理瀹骈文》以将所学惠及苍生。


img



吴氏之作《理瀹骈文》“集众家之精样,融外治为一体”,传注结合,医理精辟独到,在资料收集上更是广罗内外妇儿专著,“参东医之鉴,更采西医之略”,形成自己独特的内病外治思想理论体系,明确“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首倡三焦分治,强调“明阴阳”、“识脏腑”,八纲辨证,审因论证,其中三焦上中下分治为总纲贯穿始终,成为本著最亮眼的创新与特。

img



外治之理,整体辨证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甲骨文《殷墟卜辞》就有药物外治的记载。先秦时期《山海经》中记有药物100余种,外用方法有佩、浴、卧、涂、沫等。《神农本草经》中有水银外用治疥疮的记载。《周礼》载录药物外敷疗疮疡的内容。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外敷方70余首。《伤寒杂病论》中亦介绍了许多外治方药,涉及内、外、妇、儿、皮肤各科。晋代葛洪的《肘后方》中收集了大量急救外治方药。晋末唐初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外治膏方69首,薄贴方6首。《千金方》亦载录外治方,宋金元时期外治方药除在伤骨科、外科方面,在妇科、儿科中亦有广泛应用。


img



明清时期,外治方药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各科医籍中所载外治方药内容颇多,对外治法理论的探讨亦趋成熟,就其治疗疾病的范围来看,大致分为外病外治、内病外治两大类,外病外治大多在外科、伤骨科、眼科、耳鼻口齿科以及妇科的某些疾病中应用,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有效方法。如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对痈疽的论述:“痈疽不论上、中、下,唯在阴阳二症求”,“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外治法专著最早是1805年程鹏程所撰写的《急救广生集》,因其为急救而设,载方简便易得。

img



吴氏所著《理瀹骈文》一书,收外治方达1500首,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在前人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实践,创立了内病外治的理论。其外治理论的渊源可追述到《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历代名家对外治法的论述。


在《理瀹骈文》开卷便提出:“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强调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气血阴阳的失调,因而外治和内治一样,也是通过药物来调整失衡的气血阴阳,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吴氏认为外治与内治,方法不同,其理同一,提出“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为此,吴氏认为“外治非谓能见脏腑,然病之所在,各有其位,各有其名,各有其形,凶者之兆也。位不能移,名不能假,形不能掩,此即脏腑之告我,外也即内也”。


人体之毛窍在外,脏腑在内,遍布于全身的经络系统使之相互联系。药性能通过肌肤、孔窍等处深入腠理,由经络直达脏腑,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所以“由毫孔入之内,亦取其气之相中而矣”,“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等论述。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内治外治,其理同一的思想。这是吴氏内病外治的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吴氏虽大力倡导外治之法,于书中遍数外治之善,却并未摒弃中药内治之法,“所以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汤液内治犹在暗室也,膏药外治犹在大庭广众之地也。暗室人所不见,大庭广众之地见之。故内治可蒙,而外治不可蒙。然易于补过在此,不蹈重咎亦在此”,“以外治佐内治,能两精者乃无一失”。

img



内病外治,当分三焦

至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独领风骚,吴鞠通将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提出将温病分为上焦(主心肺)、中焦(主脾胃)、下焦(主肝肾)三个阶段,体现了温病从上而下的传变规律,形成“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而吴氏《理瀹骈文》内病外治法则依托这一理论,汲取张从正、孙奎等前贤有关三焦的思想精华,进一步发展演化出三焦分治思想,成为外治法舞台上又一理论创举。


img



吴氏指出“内治者何以外取也,不知亦取诸气而矣。”认为三焦为气机升降出入之通道,又是气化之场所,故内病外治,以上、中、下三焦分治为纲要。


吴氏将人体纵向分为三部,即上中下三焦,主张头至胸为上焦,上焦心肺居之,胸至脐为中焦,中焦脾胃居之,脐至足为下焦,下焦大小肠、膀胱居之,三者皆“以气为贯”主张三部应三法,根据病位施治。自横向分为在表、在里、在半表里三部,与上、下、中焦治法相应。


吴氏明确提出外治法,必先辨病位,根据病位分别论治。三焦疾患上用嚏、中用填,下用坐,尤捷于内服,然三焦分治也可以灵活运用,“上焦之症下治,下焦之症上治,中焦之症上下分治,或治中而上下相应,或三焦并治。”

img



上焦之病,嚏法为捷

吴氏认为,“宗气积于上焦”,“上焦如雾”,“上通天气,主纳而不出”,上焦通天气而主宗气,而嚏法具有散邪解肌之功,可“散上焦之雾,通天气,而开布宗气以行呼吸”,其理出于经“气出于脑,即不邪干”,“其高者,因而越之”。


《幼学琼林·卷一·天文》又有“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之言,因而“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搐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医学心悟》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吴氏取其五法以应五行,又言“盖一嚏实兼汗吐二法”,且嚏法发散亦兼升提之功,在治疗发热、恶寒并泄泻之病时“一法两用,较服升药尤速”,足可见其效用之强。


此法之功在现代临床亦多有记载,如王远华以朝天椒、皂荚、鹅不食草各10g炒焦研末取嚏,有效取出小儿鼻腔异物,金鸿斌以牙皂、细辛各10g研末吹入患者鼻腔取嚏,有效治得女性气厥一例。此外,治疗上焦之病,尚有涂顶、敷额、罨眉心、点眼、塞耳、擦顶及肩、扎背、握拳、敷手腕、涂臂之辅法

img



中焦之病,填法为捷

吴氏云“营气出于中焦”,“中焦如沤”,“中焦在胃之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且脾胃为后天之本,为五脏六腑之气上下运行之枢纽、全身精微输布之关键,故吴氏对顾护脾胃尤为重视。


“无论何病,总以一膏先顾脾胃,使脾能健运,则饮食增而精气自足。虽有外侮,亦可御矣”,“(脾胃)奉养莫贵于血”,而炒熨、煎抹与缚之法“理脾胃者也”,可“疏中焦之沤,通天气地气,而蒸腾营气,以化精微”。


在《内经》阴阳“以平为期”,益“通调气血”的启迪下,灵活运用“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经旨,提出“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强调“此法无论何病,无论何方皆可照用”,并将填法详分为敷脐、熨脐、灸脐、罨脐、贴脐等类。后世将其统称为“脐疗”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使之更有利于临床推广,其治疗涵盖内、妇、儿等各科,由脐循经络贯于五脏,使人体各个部分交互联系,达成显著疗效。


另,书中载“干姜、白芥子敷脐者,以口中辣去之”,以药敷脐,口中觉辣味,因《伤寒论纲目·卷三》有云“脐者,先天之气所存也”,脐为胎儿先天纳食之处,口为人体后天纳食之处,脐通于脾胃,脾胃又开窍于口,故有“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中”之论断,这一则解释了吴氏择“脐”填药之缘由,二则进一步证实了书中强调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内外治法药、理皆同之理。

img



下焦之病,坐法为捷

吴氏云:“卫气出于下焦”,“下焦如渎”,“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而坐法可以“决下焦之渎,通地气而流行卫气,以司开阖”。其理同经言“其下者,引而竭之”,又与程允升“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之言相应,故“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症而制,布包坐于身上为第一捷法”。


吴氏云“一属前阴,一属后阴,凡有病宜从二便治者仿此”,下焦通于地气,二阴之口皆开于下焦,故“下部之病,无不可坐”,且坐法相较于其他二法又有其独特优势,“若内服药不能达到,或恐伤胃气者,或治下须无犯上、中者,或上病宜釜底抽薪者,更坐为优矣”,“治老人、虚人、产妇便秘,用导法最妥”(导法是将药物塞于肛门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亦可归于坐法一类),如“血崩脱肛或久痢人虚者,不敢用升药,用补中益气煎汤坐熏”,有气虚有实者,又可予峻药坐熏而不至元气大伤,故坐法之益可见一斑。


此外,坐法在现代临床亦多有涉及,如于忠和予黄柏五倍子汤熏蒸法治疗痔疮20例,治愈率达90%,何湘益予中药熏蒸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Ⅲb型40例,取得良好疗效。另外,下焦病治法还有摩腹法、暖腹法,兜肚法,以及命门、脐下、膝盖、腿弯、脚跟、足心诸法等。

img



三焦之法,相互为用

吴氏创新性的将各外治方法提升归纳为上、中、下三焦分治,却并未割裂三焦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三焦之间的联系性,“此三法虽分上、中、下三焦,而凡上焦之症下治,下焦之症上治,中焦之症上下分治,或治中而上下相应,或三焦并治,其法俱不出于此”,三焦之症囊括了一切病症,任何一焦的病症除从本焦论治之外,也可通过对其他两焦的相关调治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从升降理论角度阐释了三焦相互联系而治疗疾病的原因:“嚏法,开也,在上在表者也,可以宣发阴阳之气也。坐法,合也,在下在里者也,可以收纳阴阳之气也。炒熨、煎抹与缚之法,枢也,在中兼表里者也,可以运转阴阳之气也。”“嚏法可以升清…亦可降浊气从上而下也…坐法可以降浊…亦可以生清气从下而上也…炒熨煎抹与缚之法,可以升降变化,分清浊而理阴阳,营卫气,通五脏,肠胃既和,而九窍皆顺,并达于腠理,行于四肢也”。


这种观点并非一家之言:如《洗冤录》中有炒盐熨胸背以治疗霍乱之法,《证治准绳·杂病》亦有以提气降食(嚏法)治疗食郁之说;现代临床文献中同样有相关论证:李德浩等取皂荚、冰片3∶1比例研末取嚏以治疗痛经,解维功等以嚏法治疗膈肌痉挛,陈立昌等以隔药灸脐法治疗肾气亏虚型慢性前列腺炎,均取得显著疗效。

img



外治之方药

汤丸有效,皆可制膏

吴氏把许多行之有效的内服汤丸剂改制成膏方外用。认为病人不外气滞血瘀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内治有效之方,只要应用得当,外治也必然有效。内服汤药常寒热并用,外治据此亦有贴温膏敷凉药,如黄连解毒、木香导滞、竹沥化痰等功效,内外治皆同。


但并不是所有的内服方药都能熬膏,必须结合外治用法的特点随症而变。《理瀹骈文》中介绍了二十一个膏方,适应症亦相当广泛。有关膏药的作用,总结为:一是拔,二是截,即“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而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之处,截之则邪自断,而无妄行传变之虞”。

img



膏中之药,味厚力大

吴氏提出膏中用药须用药味厚重者,方能有效;药性平和之品,效能甚微,故主张“运用药物组方,就中去平淡无力味,易于他方厚味之品”。


吴氏常用厚味药有以下几种:

img


img


吴氏博极群书,依承经言,求圣贤意旨,明造化之会归,师古而不泥古,“前贤相传之法,吾故可尊而行之,前人不传之法,吾亦可变而通之”,竭毕生之所得,通达万变,以期达到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境界,“阅十数寒暑”而成此书,方随症列,法在其中,成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经济易行的外治全书,实无愧于“外治之宗”之盛誉。其内病外治的学术思想和他的外治法,至今对中医临床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版权声明

本文由铁杆医讯整理编辑。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0 万

5 119 2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