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干工艺研发的关键要素:共晶区间
一、冻干工艺研发的关键要素:共晶区间
可以说冻干工艺研发,都是围绕着共晶区间进行的。
二、生物制品活性的关键
冻干工艺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保护制品的活性,而结晶过程,直接影响到制品的有效成分。
三、冻干周期影响
不同的结晶状态,内部的水分升华通道不一样,升华效率会有极大的影响。
四、产品质量
共晶区间控制恰当,晶体结构均匀,产品稳定性就会提高。
4
影响产业化成本
共晶点偏高的产品,不论从冻干机成本,还是工艺成本都可以大幅降低,我们知道市面上的冻干机有好几个等级,冷阱从-20℃到﹣80℃的都有,共晶点越低,我们需要购置的冻干机冷阱温度就需要越低,成本就越高。超低温工况成本会大幅增加,故障风险也大幅提高。因此在辅料配方筛选的时候需要尤其注意其对共晶点的影响。
共晶点定义
当达到某一温度或温度区域时,其液态和所形成的固态中的组分完全相同,这时的溶液称为共晶溶液,这时的温度或温度区间称为该溶液的共晶点或共晶区,也称为完全固化温度。对于绝大多数溶液来说,共晶点是一个区域范围。
为了更好解释共晶点,先看下面录制的动图: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首先整体出现半透明状态,然后西林瓶底部会出现白色状往上慢慢生长:
另外生长过程及方向和热传递面有关系。
用一张图和大家解释结晶过程:
第一阶段:
溶液在冻结过程中,需过冷到冰点以下,形成超冷温度,其内部产生晶核以后,自由水才开始以纯冰的形式结晶,同时放出结晶热,使其温度上升到冰点。
第二阶段:
共晶温度: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溶液,在冻结过程中,开始时某些组分结晶析出,使剩下的溶液浓度发生变化。
第三阶段:
随着晶体的生长,溶液浓度增加,当浓度到达共晶浓度,温度下降到共晶点以下时,溶液就全部冻结,形成晶体结构。
上面说的基本上大家使用的“共晶点”,而其实对于冻干工艺的摸索,整个结晶过程变化区间的意义要比这个点重要得多。
错误的“快冻”
从很多客户的交流中发现,很多人错误的认为:预冻越快,活性越好。于是出现了很多“暴力”的预冻方式,配置好直接放入到极低温的环境中,例如:超低温冰箱、或者在冻干机中最快速度的降温。这不但没有保护,而且活性损失更加大。
学过材料力学就知道,内部的温度差越大,所产生的内部应力就越大。而且从溶液上述溶液的结晶过程我们知道,浓度增加,对蛋白构成和三围结构都可能产生破坏。
我们在做冻干工艺研发的时候快冻:最快的穿透共晶区间才是最好的。但是热传递是有物理条件限制的,怎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冻?后面接着和大家分享如何使用共晶区间,以及介绍简逸生物自己开发的仪器测量共晶区间,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