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血气分析中的电解质与血生化不一致时,该以哪个为准?


作者:科普医哥王生成
大家都知道,判断动脉血气分析酸碱失衡时,往往需要计算阴离子间隙(AG=Na+ - CL- - HCO3-)来帮助做出更准确结论,而维持酸碱和电解质平衡更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基本治疗原则。
在临床工作中有这样的两个重要问题经常困扰着众多临床医生,甚至连检验师也没有弄明白:
①动脉血气分析中的电解质与静脉血生化不一致时,我们该以哪个为准?
②有的动脉血气分析没有血氯或电解质结果,我们在判断酸碱失衡时是否可以将静脉血的电解质代替?
首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就算是同一时间抽血,动脉血气分析和静脉血生化中的电解质也很少出现完全相同,因此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很常见,不足为奇,但临床上我们应该以哪个为准呢?
这就看是用于什么方面?
如果是用于纠正电解质紊乱,应以静脉血生化中的电解质作为标准,这个知识点我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是为什么,这里不再赘述。
如果是用于判断血气分析酸碱失衡时,则应以动脉血气分析中的电解质为准。
判断酸碱失衡时,为什么是以动脉血的电解质为准?某些医院(或科室)用的动脉血气分析仪器没有血氯或电解质结果,我们在判断酸碱失衡时是否可以用静脉血的电解质代替?
也许有检验师会告诉你可以用静脉血生化中的电解质来计算阴离子间隙以助判断酸碱失衡。
实际上这样做并不妥。如果熟悉临床和注意观察的话就会发现由此存在如下乱象导致错误。
①因为有的血气分析检测仪,其检测项目里含有血钠、血钙、血钾等电解质结果,却没有血氯。在判断酸碱失衡过程中需要计算阴离子间隙(AG=Na+ - CL- - HCO3-)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乱象——有的人用动脉血的钠减去静脉血的氯,或用静脉血的钠减去静脉血的氯。
②有的血气分析检测仪的检测项目里更是没有任何一项电解质,有人计算阴离子间隙时,AG=Na+ (静脉血)- CL- (静脉血)- HCO3-(动脉血)。有的人甚至连同HCO3-也用静脉血的值。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不仅容易出错,更是失去了动脉血气分析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判断酸碱失衡时,为什么不宜采用静脉血的电解质?
首先,判断酸碱失衡时,PH和PCO2用的都是动脉血,如果Na+ 、 CL- 采用静脉血就会出现动静脉血结果交叉混用,影响真正的结果——除非该项结果和动脉血结果基本一致。
除了因为不同的检测系统及不同的分析仪会导致检测结果差异外,静脉血中的Na+ 、K+ 、 CL- 、 HCO3-和动脉血的结果本身也是存在差异,而且如果采用静脉血代替,这种差异常常会导致判断酸碱失衡类型出现差误,甚至是错误。
根据研究表明,动脉血气分析中的钾一般低于静脉血,笔者在临床上观察也是如此。有资料显示,两者的关系是:K+v(静脉血K+)=0.85×K+A(动脉血K+)+1.14(mmol/L)。
因为血钾对计算AG结果影响不大,因此这里也不赘述,之所以提一下,那是为了便于大家知道纠正电解质时,以哪个血钾结果为准。
除了血钾外,HCO3-在动脉血和静脉血中的值也存在较大差异。
那么,动脉血气分析中的Na+ 、CL-与静脉血的值相差大吗?
从一些重要文献来说,大多数认为两者差异不大,但有的资料认为静脉血的结果偏高,有的认为静脉血的结果偏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笔者在临床上发现,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比如有的动脉血气分析的血钠高于静脉血,有的则低于静脉血,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动脉血“Na+ - CL-”的值和静脉血“Na+ - CL-”的值相差1~10不等(一般在5左右)——如果是用动脉血的钠减去静脉血的氯,对AG的影响更大。
因此,在判断动脉血气分析酸碱失衡时,建议Na+ 、 CL-、 HCO3- 最好和PH、PCO2都统一用动脉血。如果所用的血气分析仪没有含有血氯或电解质项目,建议更换,因为其结果会受到影响,虽然勉强可做参考,但其参考价值下降,甚至会导致判断出错。
上述为个人观点和临床实践心得,谨供参考。
最后编辑于 2020-08-13 · 浏览 1.9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