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生理学氧分压+一氧化碳中毒“的理解
前言:这是我自己平时学习生理学,对知识点的梳理和理解的一些浅见,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有些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帮助,在学习过程和叙述当中,难免出现错误,如有发现理解和叙述的错误,希望能够指出和解释,我将加以改正和学习!
基本概念
气体分压差:是指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组分所产生的压力。
血氧分压(PO 2):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O2 )所产生的压力。
血压中所含的氧气仅约1.5%以物理溶解的形式运输,其余的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
过程理解
首先,根据定义来理解,血氧分压是指血中物理溶解的那部分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但是这里不包括和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分子。
个人理解:“结合的氧气在红细胞中,不能对血管壁产生压力,所以,血氧分压是特指物理溶解的那部分能对血管壁产生压力的氧分子含量”。
当我们在进行肺换气时,肺泡内存在的是新吸入的新鲜空气与残气量的混合气体,肺泡里的氧分压是指:该气体在混和气体中的组分对肺泡壁缩产生的压力差。当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时为静脉血,静脉血中氧分压低,肺泡中的氧气从肺泡中通过单纯扩散的方式扩散到毛细血管血液中,并溶解,此时血中氧分压升高,氧分压升高使其他的.未溶解的氧气以化学结合(与Hb结合)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
溶解度和氧分压成正比关系,溶解度越大,氧分压越高;氧分压越高,说明溶解度越大。
Hb和O2的结合与解离不需要酶的催化,但受氧分压的影响:氧分压高时结合,氧分压低时解离,这是Hb与O2结合的特征。
氧分压相当于控制化学结合的开关,当血液中氧气多了,在溶解度不变的情况下,物理溶解的氧气也变多,氧分压就会变高,化学结合就会变多,以此来运输增加的氧气。
化学结合在进化中产生是因为只靠物理溶解度的话不足以适应机体需要。所以,机体需要有一个东西来调控化学结合的量,而正好氧分压和溶解度和氧气量之间有正比关系,所以机体就用氧分压来控制Hb和O2的结合。
所以,氧分压就是物理溶解的氧气产生的压力,没有化学结合的部分。氧气溶解了之后产生氧分压,氧分压使其他的未溶解的氧气以化学结合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到了该释放氧气的组织毛细血管时,组织细胞内氧分压低于血液中的氧分压(PCO2高于血液),溶解的氧气直接溢出(O2顺分压差从血液向组织液和细胞扩散,CO2由组织液和细胞向血液扩散),降低氧分压,化学结合的氧气解离,溶解在血液中,然后再溢出。
组织换气时,气体释放出来的动力是:组织细胞内外的氧分压。
一氧化碳中毒后
--教材描述
“CO中毒后,CO可与Hb结合形成HbCO,占据Hb分子中O2的结合位点,影响血对O2的运输能力,CO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50倍,这意味这,一方面CO在极低PCO下,可从HbO2中取代O2;另一方面,当CO与Hb分子中一个血红素结合后,可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O2的亲和力。CO不仅影响Hb对O2的结合,还影响Hb对O2的解离。”
一氧化碳中毒后影响作用的双重危害:1、一氧化碳占据了Hb分子中O2的结合位点,导致O2无法和Hb结合,影响血对O2的运输能力。2、CO还能让氧解离曲线左移(Hb对O2亲和力高(结合),有利于Hb与O2的结合,不利于解离),Hb已经结合的O2无法解离、释放。
一氧化碳的破坏只是一部分,不是全部的Hb和O2,比如说有100个红细胞,CO结合了30%,还影响已经结合O2的40%Hb的释放,不让人家释放,所以还剩下30%可以释放,但是氧气不够。
因为CO2影响了释放,所以氧解离曲线左移。
最后编辑于 2020-08-07 · 浏览 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