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甲状腺】僵尸结节系列(四)

发布于 2020-07-17 · 浏览 9641 · IP 福建福建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28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工作中乐于收集这类结节,如果不仔细甄别,往往会出现假阳性诊断。

本次分享一例时间跨度较长的变化结节,可以说是经历了“沧海桑田”,最后一次本人检查、采集,向前溯源,最早一次检查为五年前

为了简化变化过程,选取代表性图像:

第一次:

img

第二次:

img

第三次:

img

第四次:

img

img

患者基本保持半年、一年左右的随访频率,结节实性成分逐渐减少,囊性成分逐渐增多,伴随变化的是结节的大小,不断增大之后,在第四次检查达到了“结节巅峰”。

再往后,最后一次检查与前次检查间隔3年,本人检查采集:

img

img

短轴面:

img

img

此类结节常被称为“吸收后结节”,在病程的这个阶段,它仍然保留着规则的外形与光滑的边缘,但内部回声低,在前面的帖子里介绍过,结节的回声往往在风险评估时占有较大权重(ACR词典中低回声得2分),但仔细观察内部的低回声比较疏松,非实性,而是呈囊性或类实性,这点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有较高的敏感性。

如果没有这样的敏感性,那么可能不会想到它有吸收后结节的可能性,也就可能忽略了它既往的消长史,而失去追溯或追问它前病史的契机。

那么操作过程中还有没有可以帮助的利器?

CD,PD,ADF甚至机器独特的血流模式(如SMI、B-Flow)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结节常在出血吸收后不断缩小,结节血供匮乏,这时候血流信号的程度往往能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表现为明显无血供或乏血供

除此之外,本阶段的结节在保留原结节形态的基础上,结节内特征性的“双边征”也是增加检查者敏感度的特征表现,实际为结节的厚壁,这在工作中十分实用,可以观察最后一次结节的二维图像多体会。

最后编辑于 2020-07-17 · 浏览 9641

11 31 2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