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掌握没有?/血常规之全面分析!
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正常参考值:80-94fL
临床意义:贫血患者若MCV低于或高于此值,须考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常见的疾病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正常参考值:手工法:27-31 pg(1.7-2.1 fmol);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 pg;新生儿:23-30 pg (1.5-2.0 fmol)
临床意义:
1)降低:即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局幼红细胞贫血。
2)升高:常为大细胞性贫血。见于恶性贫血,叶酸缺乏,长期饥饿,网织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
3.血红蛋白
正常参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儿童:110-160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加:新生儿,高原居住等;
2)病理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3)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失血后等;
4.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数
正常参考值:血细胞自动计数仪:(0.04-0.5)*109/L(40-500/mm3)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重度、血液病、组织坏死、脑出血、脑肿瘤、恶病质、恶性肿瘤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重症感染、特殊感染、血液病、脾疾病、先天性疾病等;
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正常参考值:<0.15(<15%)
临床意义: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见于缺铁性贫血。
6.淋巴细胞百分比
正常参考值:20%-40%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结核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
2)降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7.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5)*1012/L;新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值增多,可见于以下情况: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肾癌、肾上腺肿瘤;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
2)红细胞计数值减少,可见于以下情况:
各种贫血;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老年人骨造血功能下降。
8.血小板压积(PCT)
正常参考值:0.11-0.28
临床意义:
偏低时常见于一些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骨纤维化及化疗后的骨抑制期。
9.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成人(4.0-10.0)*109/L;儿童(5.0-12.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1)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2)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10.单核细胞计数(M)
正常参考值: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2)减少:无重要临床意义。
11.淋巴细胞计数(L)
正常参考值:淋巴细胞0.2-0.4(20%-40%)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结核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
2)减少: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1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正常参考值:50%-70%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2)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
13.平均红血红蛋白浓度(MCHC)
正常参考值:32%-36%(320-360g/L)
临床意义:
1)升高:高色素性贫血、严重呕吐、频繁腹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2)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4.中性粒细胞计数(N)
正常参考值:0.5-0.7(50%-70%)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白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2)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5.血小板计数
正常值:100-400×109/L。
临床意义:
1)低于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症。当血小板低于20×109/L时,患者易出现内脏出血,应卧床休息,急诊室留观或住院诊治。排除药物、病毒感染等继发因素、白血病、早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外,若单纯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白细胞数正常,最常见的疾病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应结合骨和血小板抗体等检查明确诊断。
2)当血小板高于400×109/L,称为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高于800-1000×109/L时,需考虑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但要常规排除炎症、缺铁、肿瘤等继发因素。
16.红细胞压积(PCV)
正常参考值:
1)男性:0.40-0.50(40%-50%),平均0.45
2)女性:0.37-0.48(37%-48%),平均0.40
临床意义:
比积降低见于各种贫血、癌症及稀血症;增加见于脱水、急性心肌梗死及红细胞增多症。
此外,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测红细胞比积作为参考。
17.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正常参考值:6.8-13.5f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多,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而骨代偿功能良好者,是造血功能抑制排除后首先反映造血功能恢复的指标;
2)血小板平均体积减少,见于骨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
18.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
正常参考值:0.5%-5%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病、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何杰金病等。
2)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和猩红热等疾病严重时。
19.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
正常参考值:0-0.01(0-1%)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骨纤维化及某些转移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粘液星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2)减少:见于速发型变态反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应激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等。
在临床上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常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和观察变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