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实时荧光定量PCR中内参基因怎么理解
做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目的基因的半定量分析时,需要引入内参基因。什么是内参基因呢?简单地说,就是拿来做参照的基因。那么,为什么要引入内参基因才能够做半定量分析呢?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上图所示,A和C分别代表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胞。靶基因在A和C中均有表达。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实验因素对靶基因的表达有没有影响,这种影响直观地体现一下,就是我们这个例子,靶基因在A和C中的表达有没有不同。 有人会想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啊!直接对A和C细胞靶基因的表达指标mRNA做定量检测不就行了吗?听上去,是好主意,但这个方法似乎是定量分析的范畴了,而且做定量分析还需要引入标准品。关键是,即使你做了定量分析,也说不清楚靶基因在A和C这两个细胞中的表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极有可能,在接受到实验因素的处理之后,A细胞整体的基因表达水平都升高了,里面大多数基因的转录都比正常情况下表现得更加活跃,而靶基因可能正是这其中一种。所以,即使A细胞中靶基因的表达量比C细胞要高,也不能说是实验因素诱导了靶基因的表达,因为我们无法回避细胞整体水平的影响。
所以,直接把A细胞和C细胞拿来作比较,似乎不可行。
所以,我们需要引入内参基因。
现在我们为实验组引入内参基因B,为对照组引入内参基因D。A和B细胞的生存条件是一样的,都接受了实验因素的处理,而C和D的生存条件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先拿A中的靶基因与B中的内参基因作比较,即使实验因素处理后,细胞整体的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也可以通过内参基因B而得以消除。为什么呢?因为整体对大多数基因的影响可能就是(不能绝对化),你高,我也高,你低,我也低。大家都会受到整体的影响。但我们现在要比较细胞A和细胞C中靶基因的表达量,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把这个整体水平的影响消除掉,那么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拿A的靶基因和B的内参基因比一下。两者都受到了整体水平的影响,这样一比,A中的靶基因相对于B中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就很明显了,我们把这个表达差异称之为P。然后,我们也拿C中的靶基因和D中的内参基因作一下比较,就可以知道C中的靶基因相对于D中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我们把这个表达差异称之为Q。最后,我们再拿P和Q进行比较,就可以间接地知道,细胞A和细胞C中靶基因的表达差异了。所以,内参基因是在细胞A和细胞C之间起了一个中介作用。
除了细胞整体表达水平可以导致细胞A和细胞C中靶基因差异之外,在提取基因的过程中,在加样的过程中,也可能导致差异,所有这些差异让细胞A和细胞C中的靶基因失去了直接的可比性。而无论这些差异是怎么导致的,无论这些差异是让样品中靶基因(不管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的)的mRNA变得更大,还是更小,都可以通过内参基因来进行平衡。因为对同一个样品来说,内参基因和靶基因具备了完全相同的反应条件,它们面临的模板是完全一样的,它们在反应过程中会有不同的CT值,只与内参基因和靶基因最初的表达差异(就是说各自的mRNA不一样,从而导致了各自的cDNA不一样)有关,而与加样多少无关,与样品浓度无关(要注意这是对同一个样品来说,对于不同的样品,模板浓度越大,PCR时荧光数据当然更容易达到阈值,CT值当然是更小的)。不管各个样品中原来的模板浓度情况如何,底子是不是相同,都可以通过内参基因让它们归一,让它们具备可比性。
最后编辑于 2020-07-03 · 浏览 1.7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