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冰山一角
根据病变的部位,人们将眩晕分为 中枢性 (Central)和 周围性眩晕 (Peripheral Vertigo)两个类型 。其中,前庭神经核作为这种分界的解剖标志 。由于该神经核上下的神经结构不同,生理学特点各异,因此,临床上所呈现的体征有所差异 。就耳科学而言,主要关注的是前庭神经核以下的病变,因此,周围性眩晕才是我们的份内之事 。严格地讲,平衡的周围感受器包括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三个部分,其中的任何一个结构出现异常都能够造成平衡失调或眩晕,有鉴于此,这类疾病导致的眩晕均可称为周围性眩晕,因为它们均构成人体平衡系统的外周感受器 。那么,这三种平衡感受器疾病导致的核下型眩晕均可称之为周围性眩晕或平衡失调,而我们通常所谓的周围性眩晕仅仅限于前庭系统的外周感受器疾病引发的核下性眩晕 。因此,我们对于眩晕的认识仅仅是限于前庭神经核以下的神经径路,并不包括平衡觉的另外两个感受系统 。而且,耳科并不涉及核上的中枢部分,由此可见,我们的耳科所涉及的前庭神经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属于 狭义的前庭系统 。

中枢性与周围性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的周围部分
因此,我们需要抱着谦虚与学习的态度向诸如神经内外科、眼科、骨科等学习,切不可夜郎自大作井蛙之叹 。时下的国内业界,大小眩晕门诊雨后春笋,遍布大江南北,各色学习班或研讨会络绎不绝,耳边充斥着各种关于眩晕的声音,大有眩晕就是耳科的独揽 。但是,却有一种现象存在着,其一,不少的研讨会或学习班里,不乏名角大师,课题名目繁多,却少有关于基础的内容,听众听得云里雾里,带着满脸的疑惑离开。其实,缺少基础知识作铺垫,仅有高歌的讲演是不够的,犹如无根之水,最终的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呀,这类的知识传播和学习,需要有相当的基础作为铺垫,也需要更为广阔的平台,因为毕竟眩晕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内容 。因此,结合相关专业,打造一个多中心的诊疗平台才是重要的 。正如前述,人体的平衡调节至少来源于三个部分的感觉,即视觉、前庭觉与本体感觉,仅有前庭觉位于内耳的前庭迷路,其余两个感受器分别存在于眼和关节等 。显而易见,这些结构形成了人体平衡调节的基础,因与平衡失调而造成的眩晕或平衡失调常常涉及到耳科、眼科、神经科和骨科等,因此,眩晕中心作为一个医疗平台,不仅要耳科医生的参与,也需要与其他相关专业科室的协调。无论是眩晕中心还是专题讲座,没有这些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耳科医生或许孤掌难鸣,与名副其实的综合平台相距甚远 。正如***主席说过的那样,“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想真正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 。眩晕,与耳科有关,但并非属于耳科的专业独有;从疾病计从病人计,我们还是需要自我学习的同时,虚心向相关科室与专业学习,用更为全面的认识武装自己,让我们面对眩晕的挑战时更有信心 。

偏头痛的神经机理
从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我们知道该病引发眩晕的过程包括两种机理 。其一,偏头痛的先兆期,除了大脑皮层出现的皮层抑制性播散使得脑干活化,致使位居其中的前庭神经核兴奋性增高,遂使双侧前庭神经的功能失衡,终至大脑的眩晕感知 。因为这样的眩晕症状发生于前庭神经核的部位,因而不仅可以具有核上的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同时,前庭感受器的血管床收缩和缺血,也能够引发前庭感受器的功能低下,造成两侧前庭张力的平衡失调,后者也是造成眩晕的发病基础 。在偏头痛的先兆阶段,不仅前庭神经核活化引发核型的眩晕外,潜艇外周感受器的缺血也导致周围性眩晕 。综合上述两种机制,前庭性偏头痛常常合并两种机制,不仅出现中枢性眩晕的表现,而且,也不乏外周性眩晕的症状 。显然,目前将眩晕分为中枢和周围两给类型,显然有失偏颇,不能够涵盖我们的临床所见,因此,仅仅单纯将眩晕分为上述两种类型,并不能够满足临床诊疗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这样的分类事在眉睫 。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