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泌尿道菌群与多种泌尿系疾病相关

发布于 2020-05-13 · 浏览 1089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5 年零 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執著 +1丁当

入68, 叙事药学-总62)-辛老师- 管理类—文献--目录(58)(600-610)616

2024-08-18

 录自:F:\No.1 [NTFS 系统]\ 根目录\辛学俊论文汇编, 2024-01-25,-分类开始-





泌尿道菌群与多种泌尿系疾病相关  

健康报,2020 年 5 月 5 日 星期 二(8版)


□南方医院泌尿外科 曾嘉荣 吴芃

  很多临床工作者对于“人体微生态学”并不十分了解。简单来说,人体微生态学是研究人体微生物的学科。人体微生态学颠覆了医学上关于感染、肿瘤、代谢等重大疾病的传统认识,并被证实与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疾病以及精神类疾病等相关。目前,泌尿道微生态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人体不同部位的微生态研究中,肠道微生态备受关注,泌尿道微生态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受关注较少。随着多种新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健康人的泌尿道同样存在着常驻菌群,并且在维持泌尿系统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标题-1:菌群水平会否提高患癌率  


  1.膀胱癌 目前,已有证据表明,泌尿道菌群与膀胱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链球菌属、梭杆菌属在膀胱癌组尿液标本中丰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链球菌属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并可产生多种酶以及外毒素,促进炎症产生;而梭杆菌属可通过募集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诱导慢性炎症产生,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生成。

   此外,膀胱癌高复发和进展患者的泌尿道菌群丰富度也增加了,提示菌群丰富度可能作为预测膀胱癌风险分层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与泌尿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菌群可能通过诱发前列腺慢性炎症,促进前列腺癌发生。咽峡炎链球菌、厌氧球菌属、乳杆菌属等既往被认为是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促炎细菌,其丰富度在前列腺癌患者中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

   通过对比直肠拭子菌群特征,有研究者发现,前列腺癌患者促炎细菌丰富度升高,如拟杆菌属和链球菌属等。促炎细菌进入前列腺后可能引发慢性炎症,促进前列腺增生性炎性萎缩,从而诱导前列腺癌的发生。

   尽管前列腺组织中可以检测出菌群DNA,但前列腺本身不太可能存在独特的菌群,检测到的菌群可能来源于炎症病灶或者前列腺钙化灶。

3,下尿路症状也受菌群“调控”

   膀胱过度活动症/急迫性尿失禁是一类常见的下尿路症状,此类患者与健康人群的泌尿道菌群结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在不同的研究中,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泌尿道菌群特定种属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即气球菌属和变形杆菌属增多而乳杆菌属减少,这些特定菌属可能是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区别于正常女性尿液菌群的生物标志物。

    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尿液乳杆菌属减少,而放线菌属、加德纳菌属和链球菌属等显著增多,其症状严重程度与患者泌尿道菌群多样性呈负相关,也就是症状越重,菌群越缺乏多样性

   慢性泌尿系盆腔疼痛综合征主要包括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和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这些症状与尿路感染相似,但基于标准培养方法并未发现细菌学证据,因此,既往观点常认为细菌不参与其发病。

   但是,标准培养技术会遗漏大部分微生物,其中包括可能的致病菌,新检测技术为探究上述症状与泌尿道菌群之间的关系提供可能。

   研究发现,具有此类症状的患者中,存在盆腔疼痛等症状加剧的现象,具有这种现象的患者念珠菌属携带率显著升高,但泌尿道菌群结构并无显著差异。

   良性前列腺增生导致的下尿路症状机制仍不明确,但有学者认为,泌尿道菌群可能影响局部免疫环境,产生炎症,进而在下尿路症状进展中发挥作用。这类患者的清洁中段尿与导管尿的泌尿道菌群检出率和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IPSS评分是目前公认的评判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最佳手段。随着评分升高,泌尿道菌群检出率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念珠菌属和链球菌属在重度下尿路症状患者中更为普遍。

   泌尿道菌群与下尿路症状的发病、症状程度、药物疗效等相关,有望成为评估下尿路症状风险及预后的标志物。

4,不同菌群对结石影响不同

  研究发现,非产脲酶大肠杆菌能增加尿液草酸钙结晶对肾上皮细胞的黏附力,伴有高草酸尿症的无菌小鼠较野生鼠更容易产生肾结石。这些都提示,泌尿道菌群与尿路结石有相关性。

  还有学者发现,尿路结石人群中乳杆菌属丰富度降低而大肠杆菌属丰富度增高,这提示了乳杆菌属可能对尿路结石形成具有预防作用

  相比于泌尿道菌群,肠道菌群与结石的研究更为成熟,研究已经证实肾结石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口服乙酸后,大鼠结石形成率由60%降为20%,表明肠道菌群与乙酸水平可能影响肾结石形成。肠道中某些以草酸为能源的细菌可能与尿路结石的形成相关,如草酸杆菌。此类菌群降解草酸活动的减弱会导致肠道草酸重吸收增加,从而导致尿液中草酸盐沉积以及结石形成。

  笔者认为,泌尿道微生态与多种泌尿系统疾病相关,包括泌尿系统肿瘤、下尿路症状以及结石等。但哪些微生物是疾病或健康的驱动者,哪些是沉默者,何为正常菌群,何为失调菌群,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更高维度的研究才能给出答案。

  但有意义的一方面是,泌尿道菌群的发现颠覆了以往的疾病治疗理念。相比以往消灭全部细菌的治疗策略,利用益生菌调节菌群结构与功能,使失调菌群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可能成为新的治疗研究方向。


img
泌尿系统疾病 (1)
前列腺癌 (39)
膀胱癌 (30)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66)
尿道结石 (23)

最后编辑于 2024-08-18 · 浏览 1089

回复5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