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反应科普:

久居平原的人到高原地区,乍从氧气充足的地方到达空气稀薄、含氧量少的高原,人体一时无法适应,就会产生一系列自然的生理反应和调节性变化来逐渐适应高原的缺氧环境,这就是常说的高原反应。
一般海拔高度3000米以上的地区被称为高原,但是初到高原的人往往会在海拔高度达到2700米左右时开始出现高原反应,而高原反应的程度则因人而异,未上高原前很难预知。
高危人群:平常身体比较弱的人,高原反应未必强烈,而体质强壮的人也未必没有反应,。最易发生高原反应的人群有平时生活在低海拔的人、短时间内海拔变化太快的人、有慢性心肺疾病的人等。
通常是体形比较胖的人要比瘦的人更严重,男士要比女士严重,高个子要比矮个子更严重,年老者要比年轻者更严重。
就诊科室:急诊医学科-急诊内科
预后影响:出现高原反应,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预后一般比较好。
病因:高原地区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发生缺氧。人从平原进入高原,为了适应低氧环境,身体需要适应性改变,每个人对高原缺氧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度缺氧时易发生适应不全。大脑皮质对缺氧的耐受最低,低压性氧血症是急性高原病的主要原因。高原病发病的快慢、严重程度和发病率,与所在海拔高度、上升速度、高原停留时间和个体易感性有关。
预防:当到达高原之后,最好可以牢记一些注意事项,这有助于防止高原反应的发生和加重,有效预防高原反应。
1.去高原旅游之前准备一些可以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比如高原安、红景天口服液、通心络胶囊。通心络胶囊可提高机体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脉搏血氧饱和度,能促进机体对缺氧的适应,提高人体的缺氧耐受性,降低高原反应的发生率。
2.要根据当地的气温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引起或加重高原反应。
3.初到高原的两天里,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和活动,适当卧床休息,登高时需要缓慢进行,让身体逐渐适应。
4.饮食要规律,多吃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和热量的食物,这有利于克服低氧的不良作用,还要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千万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最好不要吸烟饮酒。
5.初到高原的前几天,不要频频洗浴,以免受凉感冒。
6.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豁达乐观的情绪,这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
7.经常坚持锻炼、身体素质比较好的人,一般高原反应较轻,而且能很快自愈,但是不能因此大意逞强,也要让身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8.进入高原以后,一旦感觉症状越来越重,特别是静息状态时也很明显者,应该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等急性重症高原反应的发生,引发意外。
9.进入高原前要适当加强体质训练,可以进行快走、慢跑、饭后散步等轻度锻炼,但是不要过度劳累。
总体症状:进入高原以后,人体主要发生五大方面的调节性变化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和气候变化。
1.脉搏频率:在平原地区正常脉搏为72次/分,到达高原以后就会增至80~90次/分,甚至有人每分钟会达到100多次。
2.呼吸:到达高原后因为缺氧,呼吸就会加深加快,随着缺氧程度的不断加重,呼吸的频率也会进一步加快,此时人体就会感到胸闷气短。
3.血压:初入高原缺氧环境,人体自身为了满足心脏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内的血流供应,就会调节皮肤、腹腔脏器等的血管收缩,致使血压上升。
4.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尤其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轻度缺氧,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表现为情绪紧张、易激动,继而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 进入更高海拔后,缺氧加重,神经系统就会由兴奋转为抑制过程,表现为嗜睡、神智淡漠、 反应迟钝。少数严重者会出现意识丧失甚至昏迷。
5.消化系统:在高原,消化腺的分泌和胃肠蠕动会受到抑制,除胰腺分泌增加外,唾液、肠液、胆汁等消化液都会分泌减少, 胃肠功能减弱,引发食欲不振、腹胀、上腹疼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常用检验检查:当患上高原反应时,临床症状会很明显。这时候医生也会让患者做一些检验检查,进行确诊。
1.血液学检查:急性高原心脏病患者可有轻度白细胞增多;慢性者红细胞计数增多,血红蛋白超过180g/L,血细胞比容超过60%。
2.心电图检查:慢性高原病患者表现电轴右偏、肺性P波、右心室肥大劳损、T波倒置和(或)右束支阻滞。
3.胸部X线检查:高原肺水肿患者胸片显示,双侧肺野弥散性斑片或云絮状模糊阴影。高原心脏病患者表现肺动脉明显突出,右下肺动脉干横径≥15毫米,右心室增大。
4.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高原肺水肿患者表现低氧血症、低碳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高原心脏病患者表现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和低氧血症。慢性高原病患者肺活量减少。
治疗方案:当出现高原反应时,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症处理。
1.急性高原反应 (1)休息:一旦考虑急性高原反应,症状未改善前,应终止活动,卧床休息和补充液体。 (2)氧疗:经鼻管或面罩吸氧后,患者症状缓解。 (3)药物治疗:头痛者应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者普鲁氯哌嗪;恶心、呕吐时,肌内注射丙氯拉嗪(或甲哌氯丙嗪);严重患者,口服地塞米松或联合地塞米松和乙酰唑胺。 (4)易地治疗:症状不缓解甚至恶化者,应尽快将患者转送到海拔较低的地区,症状会明显改善。 2.高原肺水肿 (1)休息: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半坐位或高枕卧位,注意保暖。 (2)氧疗:应用通气面罩吸入40%~50%氧气,可有效缓解呼吸急促和心动过速。有条件者应用便携式高压气囊治疗。 (3)易地治疗:氧疗无效时,应立即转送到海拔较低的地区。大多数病例降低3000米以下地区,2天后自可恢复。 (4)药物治疗:不能及时转运的患者,舌下含化或口服硝苯地平,可减低肺动脉压和改善氧合作用减轻症状,同时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出现快速房颤时,应用洋地黄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定或西洛他唑)。通常经上述治疗后,24~48小时恢复。 3.高原脑水肿:治疗基本与急性高原反应和高原肺水肿相同。早期识别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1)易地治疗:如果出现共济失调,立即将患者转送到海拔较低的地区,海拔至少下降600米以上。 (2)氧疗:应用通气面罩吸入40%~50%氧气。 (3)药物治疗:可选用地塞米松,同时静脉给予甘露醇溶液和呋塞米,可降低颅内高压。在最初24小时,尿量应保持在900ml/d以上。 (4)保持气道通畅:昏迷患者注意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因该病患者常存在呼吸性碱中毒,故不宜过度通气。 4.慢性高原病 (1)易地治疗:在可能情况下,应转送到海平面地区居住。 (2)氧疗:夜间给予低流量吸氧能缓解症状。 (3)药物治疗:乙酰唑胺或醋酸甲羟孕酮,能改善氧饱和度。 (4)静脉放血:静脉放血可作为临时治疗措施。
常用药物:治疗高原反应常用的药物有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和呋塞米。其中,乙酰唑胺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首选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感觉异常和多尿。肝硬化和严重通气限制的患者应该避免使用。 地塞米松适用于乙酰唑胺不耐受或者过敏的患者,其不良反应主要有情绪变化、高血糖、消化不良等,有消化性溃疡危险、哺乳及怀孕的患者应该避免使用。 呋塞米具有利尿、减少细胞外液、静脉扩张的作用,用于急性高原病和高原脑水肿的治疗。 就诊权威医院:九江市:九江市中医医院 更多医院:都昌县人民医院……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3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