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原创】关于阅读英文文献,我的几点思考

发布于 2020-05-01 · 浏览 3753 · IP 湖北湖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5 年零 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liugang_sz +15丁当

这几天我在论坛上回答了几个英文文献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回答这一类问题(跟英文相关的)。以前,我也回复过一些帖子,但几乎都是很纯粹的专业学习方面的问题。后来,有个站友评价我的回帖说,我那个解答很专业。我有点受宠若惊,我没有告诉他,其实我并不是那个专科的医生,对于专业英文词汇的理解,我也要借助工具。

我是在大一下学期通过的英语四级考试(548分),大二上学期通过的英语六级考试(498分)。分数不高,但都是一次通过的。我参加过两次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次是毕业时(2012年),考研英语72分。我本科在军校念的,比较特殊,最后因为名额原因,我没有被录取。工作六年后(2018年),我第二次参加考研,这一次考研英语68分,不高不低。这一次比较幸运,我终于被录取为军校研究生。

读研以来我也阅读过一些英文文献。也遇到过一些困难。有过一些思考。今天写这篇文章,并非自己英语学的有多么好,文献读的有多么高效,也并非想在这里展现某种优越感,这对于我没有任何意义。我只想讲一讲自己在阅读英文文献的过程中,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事情,遇到过的一些困难,以及最后又是怎样将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的。

准确地说,我是在研一下学期才开始比较多地接触到英文文献。那时,我的导师给我发过来一堆英文文献,没有一篇中文的,然后就跟我说,你先看完这些文献,然后写篇综述。我大致浏览了一下这些文献内容,对我来说一点都不轻松,甚至可以说难度很大。我一个临床型研究生,结果给我看的文献却都是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相关的文献,都是基础类的文献,还是全英文的。因为导师的研究课题就是基础方向的,我也没有办法。

我们研一上学期上理论课时,有一个老师讲到,阅读文献最好有一个顺序。先读中文文献,再读英文文献。先看综述,再看论著,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话很好理解,先读中文,语言上没有障碍,我们就可以很快地熟悉某个研究领域相关的一些东西,比如专业术语,专业概念,专业研究内容,专业研究方法,专业研究进展等等,我们需要克服的仅仅是专业方面的问题。而如果一开始就读英文文献,困难肯定要大得多,首先语言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啊。加上英文跟中文本身又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特定的语境下,某个英文单词应该选择哪个义项,都可能会让你无所适从,原因很简单,你对这个专业领域不熟悉啊。那为什么先读综述呢?因为综述往往会对一个专业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性介绍,你可以在里面看到大量专业术语,专业概念,专业相关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进展等等,让你更快了解到这个研究领域已经做过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你可以做什么。在读过综述以后,再去读论著,阻力会相对小得多。相反,如果一开始你就读论著,接触到的都是各个实验室做的散在性研究,就不可能像综述那样,给你一种纵览全局的感觉,给你一种运筹帷幄的感觉。所以,这个阅读文献的顺序,对于一个科研新手而言,意义重大。

令人崩溃的是,我那个研究方向的论文,竟然找不到一篇中文文献。当时,我也是一个头,两个大。这种小概率事件,怎么一不小心就赶上了呢?

在没有选择的时候,直面困难就是最佳的选择。

我决定开始啃硬骨头。

先说怎么搞定专业术语。最开始肯定是借助翻译软件。单词不认识,直接查是最快的方式。不要猜了。做阅读理解题的那一套方法,在阅读英文文献面前,需要谨慎使用。我的认识是这样的,阅读专业英文文献,需要做到精准理解。科研虽然说需要想像力,鼓励发散性思维,但其实在操作上,对于每一个细节都是很谨慎的,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不是任性而为的,在真正动手前,需要提前做规划,做设计,所以是很重视细节的工作。所以,最好不要出现这样的情况。什么情况呢?就是我对某个专业单词或某句话似懂非懂,感觉八九不离十,觉得差不多,认为应该如此,诸如此类吧。最好不要抱有这种心理。万一你的理解是错的,文献读到后面,突然发现文章整体逻辑有问题,你还得反过来找原因,所需的时间更多。所以,最好直接查。

直接查的结果有两种。

第一种情况是对软件翻译的结果,你不需要作什么取舍。举一个例子。比如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你可能不认识,一查,软件(无论用哪个翻译软件都差不多)告诉你,这是心肺复苏,只有一个义项,如果你不认识里面的单词,也可以针对每一个单词都查一下,我们知道中文里面是有心肺复苏这个说法的,太常见了,你很容易作出判断。这个义项没有问题。

第二种情况是义项太多,你对这个专业又不熟悉,这个时候会有一点儿麻烦。举一个例子吧。比如说,我看到spermatogenesis这个词,无论是词根,还是前后缀,我都是第一次见,所以肯定不认识,用网易有道词典一查,跳出来这样几个义项“精子发生、精子形成、精子生成过程”。看着很相似,但是作为专业术语,通常只有一个合适的义项,这个义项是专业领域内公认的,大家都这么讲,你不这么讲,别人可能就不懂你在说什么,就会造成误解,所以说不能随意作选择,看着哪个顺眼就选哪个。这跟公共英语就不太一样,公共英语里面一个单词在词典上的义项常常有很多个,可能要翻上好几页才能把它看完。但专业术语是不一样的,大家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专业术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概念,那岂不是要乱套?这对于做科研是很不利的。

怎么办呢?

我的第一个解决办法是,将“精子发生、精子形成、精子生成过程”几个义项都用百度百科搜一下。接下来,百度百科直接把答案告诉我了。精子发生对应的外文名就是spermatogenesis。见下图

img


百度虽然因为一些事情受人诟病,但百度百科还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如果实在对此存疑,可以再翻翻教材,根据精子发生这个义项,可以大致推测它可能出现在哪些教材。我们比较熟知的如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中就有,打开一看,果真如此,spermatogenesis对应精子发生。问题很快解决。除了使用百度百科,也可以使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里面的主题检索功能尝试一下,如果所查询的专业术语正好也是主题词,往往能够很快地确定专业术语所对应的中文翻译。还是以spermatogenesis为例,我们检索一下,结果如下图所示,是不是很好用?

img


我的第二个解决办法就是更换一个翻译软件。我比较常用的就是海词。海词对于它收录的专业英文单词往往会给出比较精准的翻译。于是我在海词里面查了一下spermatogenesis,结果只有一个义项,就是精子发生,直接一步到位。

可能有人在想,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选择海词,而选择网易有道词典?原因很简单,很多词条在海词上根本找不到,而网易有道词典上却可以找到。比如说client protein这个词,我们在海词上找不到,但是网易有道词典上却给出了几条释义,虽然这种释义不一定很恰当。

我接下来重点要说的就是client protein这个词,既然海词上没有,就提示我们,大概率情况下,它并不是一个专业词组,即使去翻教材也不大可能找到。网易有道词典上给出的几条释义是“客户的蛋白质、客户蛋白、客户蛋白质”,这究竟恰不恰当呢?我们如何判断? 我接下来想说的一个办法就是CNKI翻译助手了。那就查一查client protein这个词。从查询结果来看,确实没有client protein这个专业词组。所以在CNKI英语、汉英词典中,我们只能看到两个单词分别的义项,而没有词组的义项。但是CNKI下面的相关文献里面却提供了重要线索。如下:

img

img

img

我们通过对照三篇文摘的中英文,可以看到client protein这个词分别被翻译成了“作用靶点、效应蛋白、底物蛋白”,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中文文献不太选择“客户的蛋白质、客户蛋白、客户蛋白质”这类说法。相比之下,“作用靶点、效应蛋白、底物蛋白”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和话语体系,所以如果要选择,自然是选择“作用靶点、效应蛋白、底物蛋白”里面的其中一项了。

好了,关于专业术语就写这么多。

我想写的第二个话题就是怎么搞定特殊结构。所谓特殊结构就是指我们平常很少用,而使用一般的语法知识还无法理解的句子结构。我举一个例子,Now that I am older, I believe that is a proper standard by which to judge people, even though I still don't know precisely what a "good heart" is.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里的by which to judge people,这是一种什么操作?我们通过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大致可以明确这个结构是做定语的。可就是以前没有见到过,更不必说使用这样的结构了。面对这种情况,靠死盯着句子一遍遍看,靠所谓的语感,都是不行的,这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因为我们的知识体系还不足以解决这样的问题,说的更通俗一点,我们的知识储备不够,需要加强学习。既然我们已经明确问题所在,那就拿着by which to judge people去百度搜索一下吧。检索到的词条数量很大,选择一个权威的点进去看一看。有一个来自英语答疑网的解释是这样说的:这是介词+which+to do结构,是限制性定语从句的一种缩减形式。即省略了定语从句的主语(该主语在主句已经提及或由语境暗示)和情态动词(情态动词后接不带to的不定式,省略情态动词后不定式的to还原)。现在再去看上面的句子,就没有任何障碍了。

特殊结构在英文文献中是很常见的。遇到了,就三个字,解决它!怎么解决它呢?查!在网络上查或者也可以在工具书上查。但查工具书的时候,需要作一下转换。比如上面这个by which to judge people,我们不能直接拿来查工具书,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提炼,by which to judge people的核心表达式其实是介词+which+动词不定式,很显然跟which有很大关系,很可能就是which的一种特殊用法,我们查找工具书的时候,可以有所针对性。

我想写的第三个话题是,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词或者句子,一定要注意结合语境。我在论坛里面看到一个站友提的问题是这样的:

img


这位站友问道:“dependent啥意思?药物较少的那侧?”在几个站友相继给出不同意见后,他最后回了一句:“应该是在下面的意思。”

然后,我给出的回答如下:

我来试着回答一下,请看下图,下面是dependent用作形容词时的常用释义:

img


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要选择最适当的那个义项。从所有的义项来看,选择“受影响”应该是最恰当的。我们再看一看原文里面在讲些什么:原文里面主要是在讲,麻醉平面没有达到要求,需要予以更大剂量的硬膜外麻醉,分娩体位也可以作调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最疼痛的一侧。。。我们想一想,所做的一切措施就是为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通过一个形容词来描述的,这个目标怎么可能就是“在下面”呢?显然不符合逻辑。这个地方准确的理解,应该是让最疼痛的部位受到影响,也就是促进麻醉效果。so that引导的目的状态从句,是采取了各种措施之后所要达到的目的,你看看这句话的前一句话就知道了,so that引导的目的状态从句并不是调整分娩体位所要达到的目的--楼主认为是“在下面”的意思,就是没有联系整个语境理解这个词。并且dependent的所有义项里面也没有“在下面”这一说,就连相关的义项都没有。“下垂的”跟“在下面”,也是差异很大的,一个讲的是东西悬挂,一个是讲的方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衣服悬挂在屋檐下面。悬挂强调的是衣服所处的状态,而在屋檐下面呢,强调衣服的方位。楼主仔细体会一下这两个词的不同。

所以,在读英文文献时,千万不能脱离语境。还有,要注重整体逻辑。连贯阅读,连贯理解。整个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对文章整体逻辑的把握。否则,阅读文献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我想写的最后一个话题是,一定要明确自己读英文文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读文献是为了获取知识,是为了借鉴有关经验和方法,而不是为了力求将一句英文文献翻译的很地道,为了变成一个英语达人,或者成为一个翻译大家,在一些无关大局的细节上,其实不必太较真。我在前面说科研注重细节,这也是一个事实。但要区分不同情况。比如说,对于精子,在文献中有不同的英文表达,比较常用的是spermatozoon,但是有的地方也在用sperm,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考证一下是不是作者写错了(给作者写个邮件?)?是不是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一下哪个写法更加地道?是不是还应该去研究一下这个英语单词的词源学,看看产生这种差异表达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所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要作区分。要明确自己的主要方向到底在哪。

其实,方法千千万,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对站友们有所帮助!科研不易,我们一起努力!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753

13 107 3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