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有感
不知不觉,已经在德国生活半年多了,这半年好像什么都没干成,一眨眼就过去了,但细想一下,又好像经历了很多。
十月十七日安全着陆法兰克福,第一次踏出国门,似乎一切都出奇地顺利,回想这一路走来,从一开始的不自信,然后下定决心出国,到三个月拿到第一份offer,后来又拿到第二份offer,到后来忐忑不安去签证,生怕真要求提供录取通知书,到出奇顺利地20天拿到签证,果然救得人多,运气不会太差。坐上去哥廷根的火车,来到这座小城,虽然感觉像来到中国的三四线城市,但清新的空气,干净的街道,安静的气氛,我瞬间就爱上了。
哥廷根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大学楼遍布城市每一个角落,因为曾经是欧洲第一学府,据说二战时期没有经过战火的破坏,这里的建筑都是年代久远。然而对于我来说,其实每天除了医院和公寓亮点一线,平时出去跑跑步打打篮球,一般也没什么节目,晚上也就在家里休闲一下。日子看似无聊,不过比起在国内,简直爽太多了,没有夜班的摧残,更不用半夜回去做急诊手术,手机从此不会半夜凶铃,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平衡点,坚持运动,用过去几年辛苦赚来的钱,享受未来几年闲逸的生活。
来到德国这边,最主要的还是要搞好科研,发文章,顺利毕业,至于未来嘛,很大可能还是会回国的。首先我所在的实验室,总体来说是很不错的,首先博后是中国人,对我这个科研小白来说,可以带我很好地度过适应期。简单地讲,很多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就算用中文跟我讲,我也听不懂,更不用说英文,简直对牛弹琴,此时有人用中文耐心教导,那肯定是事半功倍,当然自己回去看书看文献是必须的,毕竟我们实验室做的方向挺难的。不过经过半年的学习,基本搞清自己做的课题的细节,而且已经把课题需要的技术学得差不多了,实验也进展顺利。不幸的是最近新冠疫情严重,只能停一停手头工作。当然其实在实验室也会遇到一些小困难,首先我们实验室人多,来自很多国家,文化差异,相互了解与适应需要时间,实验室的德国人相对有点排斥中国人,而且近段时间老板也明确规定在实验室只能讲英文或德语,不过这个规定能落实下去,对自己的英文水平肯定又提高,但有时就觉得自己两三个中国人私下聊天讲英文很尴尬。
德国这边实验进度很慢,首先技术上的东西都得自己学,一般实验员不会帮我们做,另外德国人很讲逻辑性也很死板,就是完全不能用中国人的思维去和德国人交流,所以有些人心浮气躁或不能转换思维的话就很难在实验室混下去了。当然目前对我来说,暂时还没碰钉子,下下星期的组会就轮到我了,希望不会被怼,等一下要好好做ppt了。
这半年间其实也没有很多时间到处去玩,我还真羡慕一些人读博期间能经常旅游,当然每个人的目标不一样,每个实验室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不过我还是趁圣诞假期去了意大利一趟。未来还能去欧洲其他国家,当然少不了跑不同地方的马拉松,领略不一样的文化。
至于这半年最大感触,其实国外真的并不比中国好,中国的科研水平以及投入,欧洲很多国家都是没办法相比的,而且德国虽然经济是欧盟第一,但其实科研水平并没有多牛逼。但是德国人很踏实地做科研,我反而觉得这才是科研的本质,有时候国内的大环境下,很多人都急功近利地做科研,每天都忙于应付各种事物,的确有时候能出成果,发很高分的文章,但不一定会记得做科研的目的与初心。
最后,总结一下,以勉励一些正打算出国留学的人。其实到现在我也无法看清未来,当一个海归博士,就能去到一个好医院好平台有好发展吗?想想当初自己放弃发展还不错的工作,三甲医院的编制,稳定的收入,当然少不了找一个美娇妻组建一个快乐的家庭,也许很多人觉得那种生活会比一个三十岁一事无成的孤寡留学生活要好多了。但是,当你决定迈出舒适圈,过不一样的生活,接受不一样的挑战,你就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也许你继续走着过去的路,你会变得更好或着更差,那都再也与你无关。也许未来你会觉得自己当初走错了,但你看过那不一样的风景,留下的回忆,谁也带不走。
本人建了一个德国医学留学微信群供大家交流,有兴趣入群可私信我。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