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软组织损伤治疗方法
腰部软组织损伤,主要是指腰骶部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由于急性外伤、慢性劳损或其他原因引起腰骶部的肌肉、韧带、筋膜在临床上出现各种疼痛、局部紧张、僵硬、压痛、活动受限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候群。
腰部软组织损伤,是最常见的多发病。它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
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多见于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长期坐办公室缺少锻炼或由于腰部肌肉不发达的人亦不少见。凡抬重物时动作不协调或突然失足;猛然抬起过重物体;所提物体离躯干中轴线过远或姿势不正确,均可使腰部各肌肉群用力失调或直接撞击等而产生急性损伤。主要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受损,急性无菌性炎症过程、出血、水肿、疼痛、压痛、功能障碍等症状和体征。
(一)诊断要点:
1.有明显扭腰、受撞击等外伤史。
2.伤后即出现腰部剧痛、活动困难,严重者不能翻身。咳嗽、大声说话、深呼吸、腹部用力均可加重疼痛。伤后次日疼痛加重,有时诉说受伤当时腰部有响声或突然断裂感。
3.初时常呈弥漫性腰痛,腰部肌肉痉挛、僵硬、平板腰,可有脊柱侧弯。腰部各方向活动均明显受限制。
4.压痛定位:在棘突旁骶棘肌处,腰椎横突或髂嵴后部有压痛者,多为肌肉或筋膜损伤;在中线棘突间压痛者,多为棘上韧带或棘间韧带损伤。
5.急性腰扭伤一般无下肢疼痛,部分有牵涉性下肢疼痛,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抬腿时腰部疼痛,但抬腿踝背屈试验阴性。痛点封闭后腰腿痛减轻或消失则为牵引痛,属软组织损伤。
6.X线检查:无异常改变或仅有先天性缺陷。
(二)治疗原则
卧硬板床休息,可减轻肌肉的痉挛和疼痛。局部痛点封闭,对腰肌、韧带、筋膜损伤效果较好。每周封闭1次, —般l~3次可明显好转。内服与外敷舒筋活血、散瘀止痛中草药。
(三)物理治疗
1.急性损伤期可用局部冷敷法或旋磁治疗,损伤24小时之后可用热疗如蜡疗、红光、红外线照射、超短波、短波电疗、电兴奋、电针等。
2.推拿手法治疗:用揉法、滚法、按法放松肌肉,痛点按法及震法。手法应以轻柔、镇痛、散结为宜,先轻渐重,再以轻松手法结束,忌在受伤点用重手法。
3.急性疼痛减轻后,渐加强腰背肌的医疗体育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出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增强腰部肌力,预防转为慢性腰背痛。
慢性腰部软组织损伤是腰椎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症候群。由于长期工作姿势不良或常处于特殊体位,形成积累性劳损变性。腰部先天或后天畸形、腰部外伤、腰肌过度疲劳或下肢畸形等也易发生腰部肌肉劳损。急性腰肌损伤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损伤组织未能充分修复而遗留引起慢性腰痛。
现按主要受损伤部位的不同分述如下:
(一)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可因急性腰部扭伤未获及时有效的治疗,损伤的组织未能修复所致。但多由慢性劳损而致病。
1.诊断要点:
(1)一般有急、慢性腰部扭伤史或与一定的职业、工种有关。
(2)慢性腰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过度活动时加重,适当活动或变换体位时减轻,有反复发作史。腰部有压痛点,常可触及索条状或团块状的痛性结节。压痛点和痛性结节多分布于两侧腰肌、腰椎横突尖、髂骨嵴后部和骶骨后腰背肌止点处。腰部活动功能受限制,弯腰时尤甚,弯腰工作困难,久弯则疼痛加剧。
X线检查:一般少有阳性发现或仅有先天性缺陷或骨质增生。但增生与损伤处不在同一部位。
鉴别诊断:本病要注意与腰椎陈旧压缩性骨折、结核、脊椎肿瘤、肾脏病变,妇科病(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及前列腺炎等做鉴别。
2.治疗原则:
(1)预防为主:要注意纠正不良的工作姿势,工作中注意调换体位。
(2)痛点封闭疗法:每周1次,一般3~4次有效,注意封闭部位要准确。
(3)痛区外敷伤湿止痛膏等。中医认为本症多为肾虚腰痛,可用右归丸加减。
3.物理治疗:
(1)热疗法;常用蜡疗、热醋疗法。
(2)拔罐疗法,可用局部拔火罐、放血拔罐、针罐及药罐等。
(3)推拿手法等综合性物理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比较顽固,我们常采用多种物理疗法综合治疗,具体做法是先行红光或红外线照射腰部,使腰肌放松,随即进行推拿,采用分筋理筋手法,将痛点硬结物分散,最后在劳损点或痛区用10%葡萄糖液10~20ml加入维生素D1或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1m1,混合后在劳损点上注射。每点5—10ml,隔日1次,20次为一疗程。
(4)医疗体育:坚持腰背肌、腹肌缎炼,增强肌力,有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耐心教会患者进行正确的锻炼方法,并持之以恒。
(5)其他物理治疗如短波透热、感应电刺激治疗、超声波治疗以及药物蒸熏疗法等均可应用。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3腰椎位于五个腰椎之中心,活动度较大,横突较粗长,上有腰大肌、腰方肌起点,并附有腹横肌、背阔肌的深部筋膜。当腰、腹部肌肉强烈收缩时,该处受力最大,因而易反复损伤产生创伤性炎症,继发骨膜、纤维组织增生。邻近神经纤维亦可因反复受到刺激变性而产生腰痛和腰肌痉挛,称为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本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1、第三腰椎横突比其他腰椎的后伸曲度大,向侧方延伸最长,位于腰椎中部,两侧腰椎横突联线形成以第三腰椎横突尖为顶点的纵长菱形。第一、二腰椎横突外侧有下部肋骨覆盖,第四、五腰椎横突深居于髂骨内侧,只有第三腰椎横突缺乏肋骨及髂骨保护,因而易受损害。
2、腰椎横突末端附着不少与躯干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肌肉及筋膜,主要有腹横肌、腰方肌、腰大肌、骶棘肌及腰背筋膜。坚强的腰背筋膜深层附着于腰椎横突末端、季肋及髂嵴,腹横肌移行于腰背筋膜而附着于横突。腹内压的变化可通过腹横肌而影响到横突末端的组织。
3、第三腰椎位于腰前凸曲线之顶点,背阔肌的髂腰部分纤维止于第三腰椎横突,腰大肌的部分肌纤维也止于此处,骶棘肌的一部分肌纤维也止于此,因此,第三腰椎成了腰椎的活动中心,起到了类似接力站的作用,为腰椎屈、伸、侧弯及旋体的枢纽,所受的杠杆作用最大。而第三腰椎横突更是受力点。由于第三腰椎横突较长,以致附着于此处的肌肉、筋膜、韧带能有效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正常的活动。较长的横突又能增强肌肉的杠杆作用,肌肉收缩牵拉机会多,拉力最大,当这些组织异常收缩时,横突末端首当其冲。这种解剖特点构成末端易受损伤的基础,往往因劳损而引起横突末端周围的纤维织炎。横突越长,发病率越高,以单侧多见。
4、第三腰椎横突端后方紧贴着第二腰神经根的后枝,当前屈及向对侧弯腰时,该后枝被横突挑起或受磨损而引起该神经枝支配区痛、麻,也能牵涉到第二腰神经前枝而引起反射痛,达臀部及大腿前侧。第三腰椎横突前方深面有腰丛神经的股外侧皮神经干通过,并分布到大腿外侧及膝部。如横突过长、过大或伴有纤维织炎时,能使该神经受累并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痛。此病变波及附近的闭孔神经甚至于肌神经时,疼痛也可出现于髋部或大腿。
此外,原有风湿病的腰痛患者,也可能由于风湿病削弱了机体的抵抗力而引起腰痛。
症状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1、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男性多发,常诉有轻重不等的腰部外伤史。
2、本征主要症状为腰部疼痛(弯腰时疼痛多呈持续性加重)疼痛因人而异,有的疼痛非常剧烈,有的则持续性钝痛。疼痛的性质,一般是牵扯样的,也有呈酸困状的。疼痛往往在久坐、久站或早晨起床以后加重。症状重的还有沿大腿向下放射的疼痛,可至膝面以上,极少数病 例疼痛可延及小腿的外侧,但并不因腹压增高(如咳嗽、喷嚏等)而增加疼痛症状。
3、于第三腰椎横突尖端有明显的局压痛,定位固定,是本综合征的特点,有的病例可及第三腰椎横突较长,其尖端处可触及活动的肌肉痉挛结节(于臀中肌的后缘及臀大肌的前缘相互交接处可触及隆起的索条状物并有明显触压痛)在臀大肌的前缘可触及紧张痉挛的臀中肌,局部压痛明显。有的病例股内收肌可出现痉挛紧张,是因为股内收肌由L 2~4 发出的闭孔神经所支配,当L 1~3 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受到刺激时,可反射性的引起股内收肌肌紧张和痉挛的缘故。
预防:
1、对于腰部急性损伤要及时医治;
2、注意纠正不良姿势;
3、腰部可束腰带以资护腰:宜睡硬板床;
1.诊断要点:
(1)患者常有腰部急、慢性扭伤史。
(2)双侧腰部酸痛,时重时轻,活动多后或天阴潮湿加重。疼痛有时向臀部或下肢放射,但不超过膝部。
(3)骶棘肌外侧缘第3腰椎横突处有明显压痛点,常可触及圆形硬结,反应非常敏感,往往轻触即刻引起强烈的触痛。
(4)直腿抬高试验可能出现弱阳性,但做加强试验则为阴性(将足背伸)。
2.物理治疗:
(1)推拿手法治疗:先以揉、滚法使腰部软组织放松,继在痛点及硬结处采用分筋弹拨松解硬结手法,最后用叩打法或震法结束,每次约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针刺阿是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局部痛点封闭或水针治疗。
(4)其他物理治疗如超声波局部治疗或音频电疗等。
(摘自龙层花《脊柱病因治疗学》)
微信公众号:龙氏正骨L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