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中药西化与代谢组学——中药研究方法解读

发布于 2019-12-04 · 浏览 3410 · IP 上海上海
这个帖子发布于 5 年零 15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中药非靶代谢组学

     中药在我国研究非常多,每年国自然中标的项目数和金额也是逐年递增,但难度也很大,所以有必要单独拧出来聊一下。

     以前聊过中药的检测方法。也谈及过中药代谢组学,那个帖子大家还记得不?可以回去翻一下(《中药现代化与代谢组学》)。今天主要从技术层面讲一下中药代谢组学是怎么研究的,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回顾一下《植物生理学》及《植物化学》中的知识: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主要由植物次级代谢产生,既有常见的萜类及苷类、生物碱类及苷类、黄酮类及苷类、多糖类及苷类(质谱法有局限性)等等,还有不常见的蛋白类及多肽类。其中代谢组学主要针对的是常见的类别,如下表(2018年中药代谢组数据库的数据):

img



     从上表知代谢组学能对中药成分进行研究定性),也可以进行中药培育改良指导半定量),还可以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定量)。我们在科研中主要涉及第一块——中药成分鉴定,考虑到帖友身份,这里主要讲讲它的研究步骤和方法。

img



   中药成分鉴定专业术语叫中药成分指纹图谱,由上图我们知道其研究方法目前常用有5种:GC、LC、CE、TLC和TR,它们都是针对中药的不同成分而设计的方法。它们在单纯对中药原材进行浅层研究时,这些手段勉强能hold住,但是深入药剂或有效成分分析时它们就无能为力了。

     why?几十克中药经煎煮服下后经过层层障碍,进入血液中的成分(有效成分)可能不足零点几微克,微乎其微;上述种种手段很难检测到血清中被吸收的这些物质;另一个问题就是样品形式已经从固体的药材变为液体的血样了,而上述种种手段对这种样品类型完全不给力。这时代谢组学挺身而出,挑起了中药研究的大梁。

     中药代谢组学(蛋白组)的手段如上图,用GC-MS或LC-MS对样品中各种成分进行检测,它几乎覆盖了全部有机物类型,从挥发性到极性非挥发性,从小分子有机酸到大分子蛋白。另外质谱法的优点全面提过:灵敏度高,分辨率强(植物次级代谢物存在许多结构类似,分子量相近的物质,只有用质谱法方能鉴定)。

     中药研究方案(原药材或单方、复方),可参考植物代谢组学,或参考前面提过的植物激素检测方案,首先对研究样品进行分类,或按GC-MS平台进行前处理,或按LC-MS平台进行前处理,然后进行代谢物抽提及代谢组学检测,流程如下:

img



   上流程图最后出现“人工定性及核对”,这正暗含着中药代谢组学中有不少难题,首先是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复杂性,这些产物都是大分子,同一来源的物质经某些酶加工后,产物的属性差异巨大,如挥发性变成极性的,离子碎片分布也发生巨大改变,常发生发现某物质的兄弟姐妹缺席的场景。因离子碎片来源复杂,常需要人工定性及核对

img



      除了检测上的难题外,样品准备上也有很多问题。如原药材的取材部位,越精细越好,样品量也是差异很大,不同物质取材要求差异大;就算同一物质,药材的不同部位差异也很大,经常没法提供精确的样品量要求。下图是样品收集注意事项:

img



 

      聊完中药的成分鉴定,下面就谈谈这些成分在体内是怎么被吸收和代谢的,只有知道这些,才能在底层上探究中药是如何治病救人的,敬请关注!

中药代谢研究的现状(必读综述).pdf (522 KB)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410

4 49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4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