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新诺明(SMz—TMP)
复方新诺明(Paediatric Compound Sulfamethoxazole Tablets)为磺胺类抗菌药,
该品作用机制为:
SMZ抑制于二氢叶酸合成酶,干扰合成叶酸的第一步,TMP作用于叶酸合成代谢的第二步,选择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二者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
该品的协同抗菌作用较单药增强,对其呈现耐药菌株减少。
然而细菌对该品的耐药性亦呈增高趋势。
对非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等均具有良好抗菌作用,
尤其对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较SMZ单药明显增强。
复方新诺明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药疹,严重者可发生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对SMZ和TMP过敏者禁用。
近年国内有报道百日咳鲍特菌耐红霉素比例较高,临床使用红霉素静脉滴注近1个疗程症状仍无改善时,可考虑复方新诺明(SMz—TMP)50 mg/(kg·d),分两次口服,疗程3~5 d。因SMz—TMP可与胆红素竞争在血浆蛋白上的结合部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的危险性,因此该类药物在2个月以下婴儿的应用属禁忌,此外使用前还需除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击一PD)缺乏症。
百日咳鲍特菌在初代分离时为 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或短细棒杆菌 ,次代培养可呈多形性,大小为(0.2~0.5)um×(0.5~2.0)um可因环境条件改变而发生表型变化,毒力因子的表达也可不同。
毒力因子包括毒素及黏附素,
毒素有百日咳毒素(PT)的s1亚单位、腺苷酸环化酶毒素(AcT)、皮肤坏死毒素(DT)、气管细胞毒素(TcT)和百日咳鲍特菌内毒素,
黏附素包括丝状血凝素(FHA)、百日咳黏着素(PRN)、菌毛(FIM)2型、3型和百日咳毒素的s2、s3亚单位等。
FHA、PRN和FIM可帮助细菌黏附在宿主细胞上,胛、TCT和ACT可使细菌破坏上皮层,并躲避宿主的免疫系统,在其致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