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科普|简易分辨黑色素瘤遵循ABCDE口诀
踏入夏季阳光猛烈,进行户外活动时,稍一不慎便容易晒伤,小心增加患皮肤癌风险,香港港安肿瘤中心曾伟光医生指出,适量晒太阳对身体有益,但市民应做好防晒措施及避免长时间曝晒,否则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会不断累积,超过八成皮肤癌个案由吸收过多紫外线引起,尤其皮肤稚嫩的婴幼儿更应避免嚼伤。市民亦可以利用"ABCDE"口诀分辨身上黑斑是否属早期皮肤癌,及早发现治疗能增加康复机率。
香港港安肿瘤中心小科普:
A(Asymmetry不对称):痣出现不对称变化。如痣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不对称,或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不对称等。
B(Border边缘):皮肤良性痣的边缘整齐,而黑色素瘤的边缘常常凹凸不平,犹如海岸线。
C(Color颜色):良性痣的颜色均一,而黑色素瘤的颜色常常深浅不一,甚至可以出现蓝、灰、白、红色。
D(Diameter直径):黑色素瘤的直径常常大于6mm。
E(Elevation发展):指上述ABCD的情况不断发展。如果皮肤色素痣出现上述ABCDE的变化,万不可掉以轻心。
阳光中的紫外线分为UVA、UVB及UVC ,前两者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UVB更属于引致皮肤晒伤的主因,如果长期累积吸收,有机会引起皮肤细胞突变,形成皮肤癌, UVC则无害。根据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最常见的皮肤癌可分为黑色素瘤及非黑色素瘤两种, 2016年香港录得1,147宗皮肤癌新症,占所有癌症新症的3.6%。
香港港安肿瘤中心曾伟光医生表示,皮肤晒伤会增加患上皮肤癌的风,险,视乎紫外线指数高低,最快可在曝晒10分钟内造成晒,而且患癌风险与曝晒次数及时间成正比,香港超过8成皮肤癌由吸收过多紫外线引起。虽然亚洲人由于皮肤有黑色素,患皮肤癌的风险较白人低,但市民仍不应掉以轻心,因为曝晒对皮肤的伤害会不断累积,尤其对于皮肤稚嫩的婴幼儿,更要注意避免晒伤,在紫外线指数较高的日子,家长不应安排子女长时间在户外逗留。
香港港安肿瘤中心曾伟光医生指,相较于其他癌症,皮肤癌属于较易发现的类别,因为形态与痣、癦或疣相似,建议市民可以利用"ABCDE"口诀分辨,如果发现外露皮肤突然出现黑斑,而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煳或呈锯齿状、颜色不均匀、直径达6毫米以上并持续变大,黑斑并有隆起情况,可能属于早期的皮肤癌,应及早求医确认。他指,皮肤癌可以透过手术切除,并以放疗及化疗作辅助,一般而言只要及时发现,不会有致命的风险。
不过,虽然长期曝晒或引致皮肤癌,但完全避开阳光亦不可取。曾伟光医生指,晒太阳可以帮助身体制造维他命D,有助钙质吸收,令骨骼更健康,亦有外国研究发现适量晒太阳可以稳定生理时钟,提升晚间睡眠质素,亦可以预防抑郁、提升精神健康,甚至可以减低患上肠癌、乳癌及前列腺癌等疾病的机率。他建议应平均每日晒太阳约半小时,并按照阳光勐烈程度及紫外线指数适量调整,配合涂抹防晒霜防止晒伤,即可安心享受晒太阳的益处。.
在夏天进行户外活动时,选择涂抹合适的防晒霜是防晒必备。曾伟光医生指,市面上的防晒霜大多注明SPF防晒指数,是国际公认对UVB紫外线的防护标准,常见数值由15至100不等,代表延长晒伤时间的倍数,以在阳光下逗留10分钟会导致晒伤为例,涂抹SPF15的太阳油后,就可晒伤时间延长至150分钟。至于同样常见的PA防晒指数,则是针对UVA紫外线的标准,加号越多代表保护力越强。
香港港安肿瘤中心曾伟光医生指,市民进行一般户外活动时,选择PA指数达两个加号或以上及SPF指数达15至30的防晒霜已经足够,毋须盲目追求过高的保护强度,防晒关键在于正确涂抹防晒霜。他建议市民在晒太阳前30分钟,应预先涂上防晒霜,并确保涂抹均匀及有一定厚度,面部应使用至少一茶勺份量,全身则至少涂上共30毫升。出汗后、游泳后及每隔两至三小时,均须重新涂抹,确保防晒功效。
如果晒太阳时出现皮肤变红或有灼热感,即属晒伤。曾伟光医生指,如出现晒伤症状,要即时停止曝晒,并要停留在阴影下或室内避开勐烈阳光,再以室温冷水为皮肤降温,例如冲冷水浴或以湿毛巾冷敷,并注意患处保湿,例如使用润肤产品。对于严重晒伤,例如已经出现水泡,由于水泡破损后容易导致感染,应尽早求医护理。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处理。)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