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系列科普(一)
“耳石”是什么?耳朵里又怎么会有石头呢?其实“耳石”是人类重要的位置感受器。内耳中的耳石跟我们平时所见的石头,其成分基本一样,主要是碳酸钙结晶。正常情况下耳石位于前庭系统的2个囊中,呈白色,象细沙一样被椭圆囊和球囊斑上的糖蛋白包裹、聚集在一起负责感受头部的直线加速运动信息及重力信息,并参与维持稳定的站立姿势。正常情况下,内耳中的耳石其分解和合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周围的内淋巴液中没有多余的耳石结晶沉积。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导致“耳石症”。
国外文献报道50~70%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无明确病因,称为特发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而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最常见的原因有外伤占7~17%、病毒感染占15%、梅尼埃病、偏头痛、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和氨基糖甙类药物及其他耳毒性药物、雌激素下降后引起的骨质疏松以及内耳手术等,其他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卒中、以及一些生活事件如高度的焦虑或抑郁等,也可能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独立好发因素。
我院眩晕中心资料显示178例(55.6%)患者无特殊疾病史,剩余患者的相关疾病史包括头部外伤、感染、各种耳部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手术及一些其他情况,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所占比例以及各种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基本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