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肝癌的CT表现

小肝癌的定义:
1、单个结节最大直径≤3cm;
2、相邻两个结节,结节直径之和≤3cm。
小肝癌的临床特征:
1、小肝癌发病隐匿,病人无明显自觉症状;
2、大部分病例有慢性乙肝及肝硬化基础;
3、大部分患者AFP升高,少数患者AFP在正常范围。
小肝癌的典型CT表现:
1、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2、动脉期高密度(高于肝实质,低于同层主动脉);
3、门脉和延迟期为低密度。
小肝癌的少见CT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动脉期和门脉期肿瘤都呈全瘤范围强化,强化密度都高于肝。
2、动脉期肿瘤强化密度高于肝且接近同层主动脉强化密度。门脉期肿瘤密度迅速下降低于肝。
3、动脉期肿瘤边缘呈高密度环形强化。
4、 动、门双期肿瘤强化密度都低于肝。
相对结节型和肿块性肝细胞癌来说,小肝癌的检查相对困难,尤其是直径1cm以下的微小肝癌,动态增强MDCT的检出率仅约50%, 结合MRI、CTAP、cTHA、碘油CT等技术可能有助于提高检出率。小肝癌相对密度较为均匀,如有脂肪变性、假包膜,则可出现相应CT表现。CT动态增强扫描,多数小肝癌呈现“快进快出”强化类型;少数小肝癌对比剂退出较慢,到平衡期甚至延迟期其病灶不低于周围肝实质;另有部分小肝癌可表现为乏动脉血供,并可保留门静脉血供,常见于高分化小肝癌。
例1.典型小肝癌;女,50岁,超声发现肝占位1个月
肝右叶结节,CT平扫呈稍低密度,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减退呈等、稍低密度,延迟期呈稍低密度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
延迟期
例2、肝硬化,脾肿大,门静脉高压,肝S2段占位。
肝硬化基础上,CT平扫见S2段稍低密度小结节,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强化减退,呈等密度,平衡期病灶呈低密度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
术后复查:术区见囊腔
例3.CEA 10.2↑(0-5),肝脏S5、6段交界区见结节影。
肝右叶S5、6段分界处可见一结节状稍低密度影,大小约19mm×24mm,CT值约39Hu,密度欠均匀,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减低,低于周围肝组织,病灶边缘平衡期环形强化,延迟8分钟病灶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影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
延迟期
例4.男,84岁,突发右上腹部疼痛18小时,CA199 239.8;CA125 50.7 升高
肝右后叶上段(S7段)见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缘模糊,CT值50Hu,大小约16mm×18mm,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减低,低于周围肝组织,延迟10分钟扫描病灶呈稍低密度,低于周围肝组织。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
延迟期
例5.男,55岁,超声示肝内低回声,AFP正常
肝右叶后上段见结节状低密度影,边缘尚清,大小约22mm×19mm×16mm,密度尚均,CT值43Hu,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CT值155Hu,边缘见一供血动脉,门静脉期、平衡期结节密度迅速下降,CT值分别99Hu、86Hu,延迟期CT值74Hu。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
延迟期
例6.不典型小肝癌,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密度都低于肝实质。女,62岁,腰痛1周
肝S6、7段交界区见结节性稍低密度影,大小约23mm×16mm×21mm,CT值27Hu,边缘尚清,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平衡强化程度减低,低于周围组织,延迟6分钟扫描病灶强化程度进一步减低,低于周围肝组织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
延迟期
例7.胃纳差1周入院,B超提示肝左叶实性肿块,建议CT检查
肝脏体积缩小,边缘凹凸不平。肝S4段见结节状等、略低密度影,大小约18mm×14mm×20mm,CT值31Hu,边缘欠清,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减退,平衡期进一步减退,呈稍低密度影。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
例8.男,74岁,反复头晕3月余,加重3天,既往有长期吸烟病史,AFP明显升高
肝右叶近膈顶处(S8段)见结节状稍低密度影,大小约14mm×10mm,CT值约45Hu,边缘欠清,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欠均匀;门脉期强化程度减退,病灶呈等密度影,边缘似见假包膜;平衡期及延迟8分钟,强化程度进一步减退,呈稍低密度影。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
延迟期
例9.不典型小肝癌,动脉期、门脉期肿瘤强化密度都低于肝。64岁,“乏力、纳差1周” 腹部彩超示:肝实质光点增粗(肝硬化未排);肝内多发异常高回声结节;胆囊壁增厚(水肿?);AFP 38.5↑ (0-9);CA199 81.5↑ (0-35)
肝硬化,肝脏S7段见2个结节状等密度影,较大者25mm×22mm,CT值52Hu,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及延迟6分钟扫描,病灶强化程度减低,低于周围肝组织。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
延迟期
最后编辑于 2019-02-26 · 浏览 2.7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