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特点的比较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减少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高收缩血管活性的血管紧张素II;同时ACEI可抑制缓激肽的降解,维持缓激肽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通过上述机制发挥抗高血压作用,是当前五类主要的降压药物之一。另外,ACEI还可抑制RAAS、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肾血流量、减少水钠潴留,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慢性肾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基础治疗药物,在五类经典降压药物中适应证最多,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就临床常用的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和赖诺普利各自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以加深医师和药师对各ACEI药物的了解,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结构分类:根据与ACE分子表面Zn2+结合的活性基团,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和赖诺普利均为羧基类ACEI,福辛普利为膦酸基类ACEI。羧基类ACEI的组织亲和力均较高,而高的组织亲和力有助于更好的改善内皮功能,对靶器官获益更大,三者中贝那普利组织亲和力最大,提示贝那普利的靶器官保护效应可能更优。
2.药物活性: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为前药,口服后需在肝脏中水解成活性代谢产物发挥药理作用,赖诺普利为依那普利拉(依那普利的活性代谢物)的赖氨酸衍生物,在体内不经肝脏转化即可产生药理作用,因此对于肝功损伤的患者选择赖诺普利应该更合适。
3.药效学特点:近年来国内外的多个ACEI类药物的大型临床研究表明,四者最大降压幅度顺序为赖诺普利>福辛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根据药物谷-峰比(降压疗效最低时血压下降值/降压疗效最大时血压下降值)排列顺序为福辛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贝那普利,前三者谷-峰比一般均>50%,提示前三种药物降压效果更持久、平稳。
4.药动学特点: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短于赖诺普利(6-8小时),提示赖诺普利达到最大药效所需时间最长;四者半衰期相似(依那普利、贝那普利11小时,赖诺普利、福辛普利12小时),提示一次服用后四者的降压作用都可维持在24小时以上;依那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福辛普利的肝肾排泄比分别为1:7、1:7、3:7、1:1,提示前三者均主要经肾途径排泄,当肾功能受损严重时需减量,而福辛普利经双通道排泄,用药剂量不受肾功影响,优先适应于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
5.不良反应:ACEI类的主要不良反应较为典型,包括:(1)咳嗽:发生率5-10%,咳嗽是限制ACEI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与其增加体内缓激肽水平有关,研究发现膦酸基类ACEI咳嗽发生率低,提示发生咳嗽不良反应的患者在不停ACEI、不换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情况下,可用尝试换用福辛普利继续治疗。(2)低血压:一些患者在经ACEI治疗后可出现血压迅速下降,多见于慢性心衰患者。(3)高血钾:ACEI抑制醛固酮分泌,可使血钾浓度升高,多见于慢性心衰、高龄、肾功受损、糖尿病、应用保钾利尿药的患者,对于轻度高钾血症(K+≤6.0mmol/L)可继续治疗,当血钾>6.0mmol/L时,需停药。(4)急性肾损伤:ACEI用药最初2个月血尿素氮或肌酐水平可升高,升幅<30%为预期反应,可继续治疗;升幅>30-50%为异常反应,提示肾缺血,需停药。(5)血管性水肿:发生率低,但有致命危险,临床表现从喉头水肿至呼吸困难而死亡,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6)胎儿畸形。
6.禁忌症:ACEI类药物的绝对禁忌症有血管性水肿、ACEI过敏、妊娠和双侧肾动脉狭窄。而血肌酐水平显著升高(>265μmol/L)、高钾血症、有症状的低血压(<90mmHg)、有妊娠可能的女性和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为其相对禁忌症。
综上所述,ACEI类药物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适应症,虽然其不良反应(尤其是咳嗽)限制了其应用,但与作用机制类似的ARB类药物相比,ACEI从临床疗效、循证医学证据、推荐等级上至少不低于ARB,理应得到临床医师、药师的进一步推广使用。上述四种ACEI就具体药物而言,依那普利临床适应症广(心衰、心梗、糖尿病、肾病);贝那普利降压幅度适中,组织亲和力高,潜在的靶器官保护作用优;福辛普利降压幅度强,药效持续时间最长,咳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双通道排泄的特点使之应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也无需调整剂量,临床适应症较多;赖诺普利在四者中降压作用可能最强,但达到最大药效所需时间较长,具有强效、平缓的特点,赖诺普利本身为前体药物,药效发挥不受肝功能影响,可应用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高血压肾病及合并脑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2):97-106.
[2]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6):22-64.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5):420-425.
[4] 董碧蓉,曹立亚,周焱 等. 8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成本效果评估[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4, 4(1):15-28.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