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澳洲考AMC-记录小女子向澳洲执医目标奋斗的日子

写于2019-8-30 下午:
大家好,一开始我只是为了记录自己在澳洲的奋斗历程和督促自己考AMC才在丁香园发了这个帖子,没想到这篇帖子竟然这么受欢迎,非常多的人回复我私信我,并且说也想走AMC这条路。 这真真是极好的。但是这条路漫长且艰辛,需要耗费的不只是大量时间、精力、金钱,更多的是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质疑和面对家人的不解与反对时发现自己其实有一颗想要放弃的心,但那时自己其实已经放弃了很多东西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于是又想着再拼一下,再拼一下。结果谁知道呢,说不定还真就成功了。
我一直是比较幸运的人,但幸运来临时是需要被发现和抓住的,这抓住幸运的能力就需要长期的自我提升和那一股子韧劲儿。距离发帖时间很快就一年了,和一年前相比,我各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又有很大的提升。但在这一年时间里,我更清楚的明白,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真的是好巧,下个月18号是这篇帖子的一岁生日,而我终于要考已经拖了一年的MCQ,但这次我没有准备的很好所以不抱希望能通过。原因在我自己,在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我并没有时间准备MCQ,虽然已经有了学习小组和学习伙伴,但我的剩下的精力并不够我潜心准备考试。
接下来两年的重点我想也不会只放在AMC上,而是要找机会长期留在澳洲工作或学习,在此期间,同时准备执医考试。这点我会在以后的帖子里详细说。
本来为了大家看帖和自己整理方便,我想把我之前的更新全部都整理在这第一个帖子里,以后更新也会只在这里。但是文章太长了发不上来,所以大家可以先只看楼主,然后全部查看。下面很多我回复别人的帖子是非常有用的,为了避免重复提问和回答,请大家在提问前先翻一下我是不是已经回复过这个问题了。
那些想加我联系方式的站友请慎重考虑是不是真的能放下国内已有的一切奔向澳洲重新奋斗5-10年然后继续做医生,下定决心了请再私信我,并注明自己的基本情况,越详细越好,这样我会尽快回复的。但我会频繁删除微信上长期不联系的好友,所以请见谅。
------------------------------------------------------------------------------------------------------------------------------------------------------------------------------------------------------------------------------------------------------------------------------------------------------------------------------------------------------------------------------------------------------------------------------------------------------------------------------------
写在最开始的话:到今天为止,已经来悉尼一年半了。从一开始来读语言班到现在还有几个月就要完成我的双硕士学位了,确实是成长了很多。目前坚定了自己要考取澳洲职业医师并在此执业的目标。这个帖子就用来记录我的AMC之路吧。更新不定时,但是只要我还在准备考试就会一直更新,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留言询问,只要我知道的都会回答的。决定准备AMC考试的心路历程也有好几个阶段,且由我慢慢道来...
1:不知所谓混吃等死期(2009-2015,大学及毕业后一年):
高考报名时死活不选择留在本地上学的坚持到现在我也不后悔。从小学到高中都被困在同一个地方对我来说绝对是折磨,还在中二期的我就是想去一个与自己家乡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于是选择了山东/山西/陕西几个省市。最后被山东一所二本医学院校录取,从此开始了水深火热的医学生涯。一个土生土长的天津妹子在山东一众学霸们的阴影下战战兢兢,自诩优秀的成绩在学霸们的衬映下就是个渣渣。大一时才在山东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晚自习,从此沉迷学习不可自拔(...才怪)。但我母亲对我的影响一直很大。她在我大一的时候就对我说:既然选择了读医,不如去世界最顶级的医疗体系体验学习,最顶级的技术拿到手里到哪也能拼出一片天空。于是当时心里就种下了一颗要出国留学的种子,随着年份累计,这颗种子不但没有枯萎,反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于是在和母亲讨论后,综合国家医疗水平+学费奖学金+家庭因素考虑,选择了德国并开始准备德语。可惜大学是在外地,没有考虑到当地的情况,09年开学的时候并未找到合适的教德语的机构,选择了网课效果也不理想。当时心理并没有完全准备好出国,于是几年下来不但德语没学成,而且学习成绩也徘徊在中下游。一声叹息下,德国计划搁浅。因为当时本身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抱负,成绩方面保持我一贯的方针:一般般不掉链子就好,于是中下游的成绩(还挂了几科...)保持到了毕业。期间还恶补了一众英剧美剧日剧动漫,三年时间达成了不用看英文字幕就能听懂95%以上的剧情,不看日文字幕能猜对70%-80%日文的成就,果然,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大四大五的时候班级一起去医院见习实习,见同学们全部都拼了命一般的准备考研,于是我也跟大流一起准备,但是因为基础不好而且其实内心对这种应试学习有抵触,所以毫无意外考研失败。但是现在回首,发现除了确实后悔自己上学时没有打好基础以外,其他因素堆在一起慢慢的铺成了我出国留学的路。
2:渐渐觉醒期(2015-2016 工作期间):
大学毕业后并没有着急找工作,想着趁着工作前能在家里多陪妈妈陪姥姥,于是在递交简历后,还陪她们一起去海南过了冬,才在主任的电话催促下回天津面试,最后在ICU开始工作。这一工作就干了近两年。主任年龄不大,属于那种对病人特别认真负责,对下属一点也没有架子的那种人。当时ICU刚成立,没什么病人,一个月只有一两个病人是常事,所以主任就特别鼓励我们这些小医生们多学习多练手,他怕我们闲的太久就废了。于是定下了每周一次病例讨论,由我们几个小医生轮流选择病例做成ppt并在全科人员面前进行总结汇报,还要梳理相应的知识点讲课给大家听,哈哈,我们这些刚毕业不到一年的小大夫们一本正经的给这些工作十几年的大夫们讲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心电图的画面我是历历在目。当时做的叫苦连天,但现在想来,真是对我出国留学做presentation太有帮助了哈哈,尤其是自己做的那几个病例记得简直不要太清楚。科里病人不多,每个月的绩效就少的可怜,有时还被其他科室欺负推那种谁都不想要的病人进来,哪有什么办法?主任:收呗。于是在二级大夫也担心的要命不敢睡觉的情况下,主任坐镇大后方,病人在科里几天他就在科里住几天,有时病人好不容易有好转,家属却放弃了,原因?没钱了,不想治了,反正年级这么大了治好了也活不了多久了…这些听的我牙痒痒的理由,主任:诶…劝不了了,你还能把人扣下怎么着?收拾病床吧,我有个会推了好几天了现在得赶紧去了。这样几次下来,真的是一点积极性也没有了,刚上班是有的那一腔热血也凉了。当时最佩服的就是主任那种家属虐我千百遍我待家属如初恋的精神。在他手底下干活,之前准备的一众办公室官僚作风我全用不着,专心做份内事就好,真真是心情愉悦,通体轻快。
然而,凡事都有个转折。而我的转折是一点一点量变出来的。在这样的科室工作有好也有坏,好处是工作轻松,24下休这样的轮班制在病人不多的情况下简直不要太自由。坏处则是挣钱太少,花钱佛性的本姑娘工作两年了把家里装扮的温馨无比,但一点没存下钱,这样下去何谈养活花钱比我还恣意的母上?这让自尊心与责任心爆表的我难以接受。我高中择校费还是向我妈打了2万4的借条呢。再说,正是要奋斗的年纪却过的像退休老干部一样悠闲真的好么?再有一点不愿意提但是谁都知道的原因,那就是国内的医疗环境实在令人胆战心惊,伤医杀医事件时有报道,我对自己继续做医生的远景完全不乐观,于是综合结论:我要冲出舒适区,于是心里那颗出国的种子迅速长成了小树苗,于是开始与大学期间就签合约了的留学中介恢复了联系,要他们着手开始准备我出国的事项。当时抱着出去了就不想回来了这样的想法,于是选择了相对好移民的澳洲,我离出国就又近了一步。
但出国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的阻力居然来自我妈,她不想我放弃这份稳定又不累的工作,反而选择出国打拼自己的事业。我是属于干什么都和我妈通气儿的主,可以提意见,但最终决定一定是自己下,做了决定就一股脑的冲,后果完全自负。但我妈不愿意我吃苦呀,虽说初中就开始特别注意保护我的隐私,一直鼓励我做个独立自强的女人的她心里其实更希望我能轻松快乐的过上小公主一样的生活。啧,可惜我就是个不愿凑活的主,于是开始在中介的指导下准备出国留学的材料。我当时已经有一番对未来的计划了,于是把1年计划,3年计划,10年计划统统写在手机备忘录里,咱慢慢来 (十分开心的是我的第一个2016年计划被我彻底贯彻下来,16年底的时候还在朋友圈发出了这个被完成的月计划图,收获了无数点赞)~ 然而魔高一丈,道高一丈。记得当时还有几个月就要考我第二次的执业医生考试,第一年因为根本没把这个放心上所以根本没准备,结果连技能考试都没过,惭愧惭愧。报名第二年的考试也是因为这个证书是当医生必须拿的,而且科里的小伙伴们都在准备我也不好顶着主任的压力死活不报名。于是我报了名,但也没准备好好复习,而是全副心思全扑在了雅思上。看出了我的决心,我妈也不再阻拦,而是提出了硬性要求:执医必须过,不然不给钱留学。想那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好汉为了五斗米尽折腰?拿人手软的我只好签下“丧国辱权”的协议:用执医证书换学费!哈哈,好吧,说的我多忍辱负重似的,其实其中道理我明白的很,拿下执医证书才能给我自己留一条后路,将来灰溜溜回国还能有个证书让我继续工作养活自己。没问题,考!当时还有离考试时间太近我简直慌的一批,于是买了大喵的网课,加入了学习班级,买的时候好像已经讲完了3个大系统了,但我是谁啊,自诩小天才,以前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好好学,认真起来谁比的了我?如是自我催眠下硬是一头扎进了医学的海洋,技能考试轻松通过(有意思的是我的最后一模块的考题居然有两个和前一年是一样的,这让我很愉快的考完了技能),笔试临考前又报了大喵的三天三夜串讲,记得我的小册子让我画的五彩斑斓各种记号跃然其上非常能显现出我学霸的本质哈哈。集中式的学习让我考试的时候就很有信心,结果果然通过了。但查分时的紧张和看到通过成绩后的激动心情真的是难以言喻。心里也是超级感谢大喵,更感谢主任当时全力支持我们备考。后来逢人就推荐大喵,也把我当时的笔记送给了后来到科里的另一个小大夫了。(大喵老师~你差我的推销费麻烦看到之后打过来啊哈哈)
硬性要求通过了母上大人自然也不再说什么了,于是拿到了澳洲UNSW的双学位offer之后我就放下心来,提前近半年辞职又陪我妈妈姥姥在海南过完冬,在2017年三月来到了悉尼,开始了我人生的新一篇章。
3:努力生存期(2017.3-2017.7 语言班期):
到了澳洲之后你就会发现,不管你雅思考多少分,美剧开不开字幕,落地之后也就(成盒了,哦不对)剩一张懵逼脸了,更何况我雅思还差0.5分才能正式入学,悉尼人的澳洲口音虽然还不是很重,但谁平时说话会是一嘴播音腔?那还不是能省就省,能连读就连读啊;更有那些完全不觉得自己有口音说话还贼鸡溜快的让人想一巴掌扇过去的印度祖宗们(保持微笑…)。于是听不懂人家问我是要蒸米饭还是炒米饭的本宝宝的自信心备受打击,灰溜溜的跑到语言班接受教育去了。那段时间令人开心的是认识了一堆来自国内****的小伙伴们(语言班真的是>95%的中国学生啊),掌握了必要的生存技能:点单,租房,地道学术论文的写法(国内的作文方法被我语言班的哥伦比亚美女老师鄙视的不得了),打车用uber,查谷歌地图(公交完全不报站,全靠你自己看地图上的那个代表你自己的小蓝点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呵呵),还去学了做咖啡和三明治,心想哪天去找个咖啡师的工作挣生活费,虽然最后也没去成而是找到了另一份工作,这个之后细说。总而言之,这段时间的经验就是:一定要主动融入当地的文化,在这个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中,太中庸或不敢走出舒适圈的话只能被自己锁在原地,踏步不前。还有一点就是打工的话也不要找那些黑心老板们,澳洲是允许留学生打工挣生活费的,虽然限定每相邻的两周最多不可超过40小时,但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18.65/hour)也勉强够一个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但就是有很多华人黑心老板看准了中国留学生们不敢发声的心理,违法克扣工资每小时只给10刀或者12刀,做最累的活拿最低的工资,一些留学生们还似乎很满意:我不做的话多的是别人做。是这样的没错,但如果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自己伸张正义,那坑的也只有自己的同胞。这样的店铺一举报一个准,不止会被重金罚款,甚至有的店铺会直接关门。澳洲政府虽说几乎年年换个总理,换上来的人也多属于拎不清的,但在维护人权这方面还是可以被信任的。哦,话题跑偏了,不好意思,马上拽回来。
4: 正式开学,兵荒马乱期 (2017.7-2017.12,第一学期):
5: 学业渐入正轨,抓住机遇在学校里兼职 (2018.1-2018.8 第二学期):
6: 自给自足,努力存钱考AMC (2018.7-预计2019.2.15 最后一学期到2019.2.15考第一场AMC-MCQs):
这一打就用了3个小时打了这么多字,现在脑子晕晕的,剩下的各位客官且听下回分解!
最后编辑于 2019-08-30 · 浏览 5.8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