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解读 : (五) 辅助检查

发布于 2018-07-02 · 浏览 6261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6 年零 31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第一部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解读:(一)病原学(点击查看)

第二部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解读 : (二)流行病学(点击查看)

第三部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解读 :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点击查看)

第四部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解读 : (四) 临床表现

img

第一节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

多数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并发脑炎,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轻度升高,病情危重者肌钙蛋白、血糖、乳酸升高。

三、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脑脊液符合病毒性脑膜炎和(或)脑炎的改变,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早期以多核细胞升高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细菌学检测及培养阴性。

(一)轻症病例

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二)重症病例

脑脊液异常,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异常,潘氏实验可出现弱阳性或阳性。脑脊液检查常见的异常指标有:

1.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主要通过直接启动免疫性炎症反应或通过刺激其他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间接启动免疫炎症反应过程,在炎症因子中处于“核心”地位。研究发现,TNF-α与手足口病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合并脑炎的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TNF-α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患儿的病情呈正相关。因此,血清和脑脊液TNF-α的检测对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2.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sVCAM-1)是介导炎症细胞黏附、迁移的重要因子。病毒性脑炎时,由于病毒侵入机体和脑组织,激活T淋巴细胞,在活化的细胞和炎症因子的刺激诱导下,sVCAM-1释放增加,从而导致血sVCAM-1增高。研究发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和血清sVCAM-1显著增高,且增高水平与手足口病病情危重程度明显相关,提示脑脊液和血清sVCAM-1水平变化可作为评估手足口病患儿神经损伤和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3.神经肽Y 神经肽Y(NPY)属胰多肽家族成员,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是体内含量最丰富的神经肽之一。近年来,在脑炎、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出血、癫痫等脑损伤疾病研究中均发现NPY水平增高。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儿茶酚胺系统异常激活,同时,病毒感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激活机体免疫反应,多种生物活性分子释放,从而导致NPY水平增高。研究显示,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脑脊液和血清中NPY显著增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NPY对判断手足口病病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四、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或重症病例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等。 

五、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临床样本(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血液等标本)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急性期血清学标本检测相关病毒的IgM抗体阳性。

1.病原学检测的主要方法

(1)病毒分离:粪便标本是最常采集的标本,其他包括咽拭子或咽喉洗液、脑脊液、疱疹液或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病毒分离培养对流行病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但分离耗时(4~5天)。病毒分离培养对技术要求较高,费用较贵,时间长,不适用于流行期间同时处理大量样本。

(2)血清学病原检测: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中和抗体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T)。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时血清学检测不易区分EV-A71和CV-A16,只能通过核苷酸序列测定进行区分。ELISA法:主要用于检测病毒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特点是快速、经济、对实验室要求不高。检测人双份血清标本的中和抗体滴度时通常需用急性期血清与恢复期血清滴度进行比较,抗体滴度≥4倍增高证明病毒感染。因病毒感染后出现抗体需要一定时间,故ELISA法的早期诊断灵敏度不高。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BA-ELISA)法以抗EV-A71抗体为包被抗体,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及精密性均较高。中和试验:指将健康人或患者血清与标准肠道病毒株或患者自身分离的病毒株中和,测定机体的抗体水平。病毒感染后中和抗体在机体内存在时间较长,故该法是鉴定病毒的可靠方法,一定程度上还可反映机体的免疫力。如果中和实验中出现凝集,样本中有多个病毒会出现抗原漂移,影响抗原分型;接触病毒机会较多者亦容易出现抗体滴度的异常增高而混淆诊断。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出现在感染早期,可鉴别近期感染或既往感染,由于血清与不同的EV型存在交叉反应,导致假阳性的结果相对较高。

(3)聚合酶链反应(PCR):该技术几乎可检出病毒所有的血清型,与传统方法相比敏感性、特异性和检出率均较高。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时需将RNA反转录为cDNA,再进行特异DNA序列的扩增和检测。该技术克服了病毒分离培养和血清学方法相对繁杂费时,且在病毒流行期间无法满足同时处理大量样本的缺点,是肠道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手段。但其检测周期长,操作较复杂,结果判定过程复杂,反应产物污染率高。②实时荧光PCR:与常规PCR相比特异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污染率低,目前为手足口病的首选检查方法。③内标多重荧光RT-PCR:该法结果可靠,能同时检测EV-A71和CV-A16且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数据统计显示,该法存在假阴性现象,提示有传统PCR抑制物的存在。

(4)基因芯片技术:该技术是将DNA片段高密度地固化到经特殊处理的载体表面,在特定条件下与荧光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杂交,然后通过显微或扫描技术收集杂交信号,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杂交结果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样品的遗传信息,主要优点是可以同时检测多段基因,灵敏度较高;应用多组探针联合判断检测结果可有效降低假阳性率。此外,因基因芯片本身具备高通量、大规模的特点,用于鉴别诊断最有优势,可将多种病原体点样到芯片上进行联合诊断,从而确诊及排除疑似患者。

2.常见病原学检测标本和采集特点

(1)粪便标本或肛拭子标本:从国内外资料来看,粪便标本是目前EV病原学检测最为常用的标本。若采集不到患者粪便,也可以采集肛拭子标本。

(2)咽拭子标本:理论上是最早能够采集到病毒的标本。咽部是手足口病相关病毒最早感染繁殖的部位,采集简便易行。咽拭子要注意采集的部位、力度及采集时间。

(3)疱疹液作为病毒学检测标本同样有效,而且具有采样部位相对无菌的优点,只是采集起来相对困难,只有约一半的患者出现疱疹。有研究者针对不同标本的病毒学检测结果差异性做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咽拭子标本和疱疹液标本差别不大,均可作为手足口病实验室诊断的理想标本。

(4)重症病例脑脊液EV-A71阳性检查,临床研究者针对重症病例的脑脊液除进行常规的RT-PCR检测外,还采用敏感度更高的实时荧光RT-PCR同时进行检测,结果检出EV-A71阳性结果的患者是唯一有较严重后遗症的患者。这也提示脑脊液EV-A71检测可能对于重症病例有重要意义。

3.近五年病原学检测相关的研究进展

(1)血清病原蛋白质组研究新探索:由于血清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成分,在不同的阶段有丰富的变化。从血清中发现分子标记可能对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很有价值。蛋白质组学分析目前被认为是全球蛋白质表达评估的有力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疾病的生物标记。有研究者使用区别与传统的二维电泳技术的荧光差异双向电泳(Two Dimension Difference Gel Electrophoresi,2D-DIGE)和矩阵辅助的激光照射/电离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方法,通过该技术的高灵敏度和可重复性,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探索手足口病疾病蛋白质组研究。寻找用于手足口病早期诊断的潜在的生物标记物蛋白。该技术构造的识别手足口病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2)柯萨奇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进展:近年有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与侧流设备(Lateral-Flow Device,LFD)技术相结合的技术,以快速检测CV-A16病毒。该技术使用RT-LAMP分析方法对CV-A16的VP1基因进行了优化。采用LFD和毛细管电泳对放大产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表明,该方法在检测CV-A16时表现出100%的特异性,检测灵敏度为0.55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反应体系。将RT-LAMP-LFD试验与之前在临床试验中使用的实时RT-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93%的结果一致性。但与传统RT-PCR方法比较,RT-LAMP-LFD分析在检测CV-A16 RNA时更加灵敏。这种技术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它的易用性,使这种分析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保健设施和临床实验室等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是很理想的选择。

(3)快速甄别总肠道病毒的基因分型方法的探索:肠道病毒鉴定的金标准是病毒分离和培养,随后用中和实验确定血清型。这一传统的诊断方法有其缺点:①耗时、费力,时间长;②64种血清型抗体库中只有40种抗体,有时存在交叉反应;③全球范围30年前制备的抗血清有限;④毒株或抗原变异导致抗体凝集;⑤有些肠道病毒在细胞中复制能力较差难以分型;⑥当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更多详细的病毒特征时,需要同时接种多种细胞株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找出敏感的细胞株,耗时费力,工作量非常大。有研究人员建立在总肠道病毒的保守区设计引物扩增,确保单管单反应能扩增出所有肠道病毒血清型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特异地扩增总肠道病毒,以不同病毒滴度的EV-A71验证方法的灵敏度,1×103拷贝数/μL的标本能成功扩增,方法学上达到了目前PCR方法的灵敏度标准。该方法在获取临床标本后,1小时内完成RNA提取,RT-PCR扩增2小时内完成,测序也在3小时内完成,所以一旦有手足口病疫情,不管是哪一种肠道病毒引起,一天之内就可以出具分析报告,指导临床治疗和卫生决策。具有快速、方便、准确、高效的特点。

(4)多病毒检测平台的建立:一种能同时、快速、准确地检测包括: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71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登革热病毒、人类小DNA病毒B19、柯萨奇病毒A16型、A组P型酿脓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沙门菌,9种发热伴出疹病原体的化学发光基因芯片的平台已经在国内建立。该平台建设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应急处置检测技术平台资助项目。该平台基于基因芯片技术建立的化学基因芯片具有良好的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用于发热伴出疹疾病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临床诊断手段。多重PCR与基因技术的整合,实现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多重PCR和基因芯片技术的优势相综合,使用多重PCR和基因芯片联用的技术可以高效特异的检测多重发热伴出疹病原。在芯片采集与分析方法中采用推广成本很低的便携式化学发光芯片成像仪采集信号,降低芯片成本,提高灵敏度,且整个过程仅需1.5小时,提高了效率。但基于临床样本来源的限制,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仍需接受大样本临床检测的进一步验证。

(二)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及以上升高。

1.部分轻症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

2.重症病例除了外周血白细胞异常,血糖升高也与重症病例存在的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密切相关。有研究认为白细胞增加及血糖升高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之一。研究发现,有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在尚未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前血糖已明显升高,应引起高度警惕。患儿一旦出现高血糖及肢体无力常提示病变累及脑干。因此,动态监测血糖变化对早期发现重症病例有重要意义。

3.血清学神经损伤的相关指标变化特征 研究显示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与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密切相关,S100B和NSE作为一对组合指标用于反映脑损伤和神经系统功能状况在临床上引起了关注,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免疫反应、炎症损伤,血管内皮或神经元细胞膜稳定性减弱,神经元内的S100B表达升高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外周血,故外周血S100B水平可以推测脑损伤程度。NSE是生物体内的糖酵解代谢酶,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在脑组织受损时,神经元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此时NSE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间隙,进而进入脑脊液或者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外周血,故脑脊液或外周血NSE水平也可反映神经元受损程度。

有关S100B、NSE与手足口病关系的研究表明,手足口病重症脑炎患儿脑脊液、血清中NSE和S100B显著高于EV-A71感染的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提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或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损伤。

4.白细胞介素指标 白细胞介素(IL)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参与并介导了机体的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机体被手足口病病毒感染后,血中炎性细胞因子IL-6、IL-12、IL-18等显著升高,对炎症的进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IL-6的大量释放是一个危险信号,因为IL-6是急性期损伤的诱导物,而且是炎症反应的促发剂,能引发机体产生强烈的炎症反应,如果不加控制,可导致严重的低血压、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早期血IL-6含量可作为评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过量的炎性刺激也会使机体产生代偿性抗炎反应。IL-10是体内最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可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同时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和Th1细胞增殖、活化,从而介导体液免疫反应。研究发现,手足口病发病急性期,IL-6、IL-12反应性增高,IL-10也相应增高与之拮抗。

总之,在手足口病患儿发病过程中,白细胞介素参与了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对判断疾病进展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5.血清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 反映心肌损伤的标志物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

(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MB是肌酸激酶(CK)的同工酶,主要存在心肌细胞中,是心肌受损的敏感指标。CK-MB在正常血清中含量较少,心肌细胞受损伤3~4小时后开始升高,对早期诊断心肌损害具有高度特异性,并且其升高程度与病情呈正相关,与患儿临床预后关系密切。因此,早期检测患儿血清心肌酶能及时发现有无心肌损害及损害程度,并指导临床医生及时进行规范化治疗。

(2)肌钙蛋白(cTnI):cTnI仅存在心肌细胞中,是目前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已成为心肌组织损伤最重要的诊断依据。cTnI在心肌损伤4~6小时后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当手足口病病毒侵害心肌时,cTnI可通过破损的细胞膜释放入血,血清cTnI水平与心肌损伤程度密切相关。cTnI含量检测可作为诊断手足口病患儿是否合并心肌损伤的良好指标。

6.心肌炎血清学检查 常见炎症标志物有CR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CRP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当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发生组织损伤等炎症性刺激时CRP含量迅速升高,病情恢复后则迅速下降。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采用超敏感方法检测到更低、更精密的CRP则称为hs-CRP。

目前关于手足口病心肌损伤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主要认为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病毒感染直接作用于心脏,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和炎症反应,二是机体免疫反应加剧引起心肌细胞损害。研究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伤或炎症时,CRP或hs-CRP含量显著升高,且与患儿病情程度呈正相关。由于CRP和hs-CRP是非特异性炎症指标,临床诊断时最好与其他指标联合检测以确认手足口病患儿是否合并病毒性心肌炎。

第二节   影像学检查

一、胸部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检查时,手足口病轻症患儿肺部无明显异常,重症患儿早期常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双肺纹理增粗模糊。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时,CT扫描可见磨玻璃样改变、小结节样影、小片状实变等。肺水肿进展到中后期,出现高密度结节,逐渐发展到团絮状或斑片状大片实变边界模糊的密度增高影。少量肺出血时CT表现为肺泡密度增高影,大量出血时CT表现为斑片状、大片状的云絮样改变,比一般炎症密度增高。随着病情进展,CT表现为实变,密度较炎性渗出性改变增高。恢复期患儿间质纤维化,CT表现为网格状阴影。

临床出现早期肺水肿症状,机械通气患儿应行常规床边X线胸片检查,前3天每日复查,或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复查。了解心影、双肺情况以及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位置。重症及危重症患儿尤其EV-A71型感染可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等,尤其后者极易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时,由于肺泡大量急性渗出、出血,胸部影像可表现为两肺野透亮度减低,磨玻璃样改变,局限或广泛分布的斑片状、大片状阴影,影像进展迅速。极少数病例并发气胸、纵隔气肿,个别病例迅速发展为白肺,预后较差。神经源性肺水肿胸部影像表现不同于肺炎,后者病变进展呈渐进性改变,并同时伴有血白细胞升高、痰或支气管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等感染证据可资鉴别。

二、颅脑CT和/或MRI检查

颅脑CT检查可用于鉴别颅内出血、脑疝、颅内占位等病变。神经系统受累者MRI检查可出现异常改变,合并脑干脑炎者可表现为脑桥、延髓及中脑的斑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者可显示受累节段脊髓前角区的斑点状对称或不对称的长T1长T2信号。

目前对EV-A71的嗜神经性以及为何容易侵犯脑干延髓生命中枢的发病机制和原理尚不清楚,其发病机制可能是EV-A71破坏了脑干组织的一些具有调节功能的结构,引发交感神经兴奋、血管强烈收缩的一系列反应,最终发生肺水肿。目前使用MRI早期发现手足口病重症脑组织改变已有较多报道,特别是用于早期诊断EV-A71感染相关肺水肿和脑干脑炎。MRI可早期发现相应的脑组织变化,对病变处定位清楚,有利于从整体把握疾病的进展。

研究发现,EV-A71所致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儿脑和脊髓MRI常有异常表现,损伤部位以脑干、丘脑及大脑皮质多见,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中多数MRI检查可有单发或多发异常信号。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以合并脑干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为主。

1.合并脑干脑炎的患儿:临床可出现脑神经受累(一侧或双侧),如眼球麻痹、吞咽困难、共济失调、震颤、肌阵挛、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重者迅速出现肺循环衰竭。MRI显示受累部位以脑桥、延髓及中脑、小脑为主。病灶主要位于脑桥延髓交界处背侧,此外还可同时累及中脑、丘脑、小脑齿状核等。矢状面扫描显示脑桥延髓交界处及周围T2信号呈斑点状或斑片状,轴位扫描显示延髓病变处T1呈稍长信号且呈对称性圆点状,T2呈长信号且呈对称性圆点状,双侧脑桥背侧、丘脑、中脑中部T1呈稍长片状信号或T2呈长片状信号。根据神经系统受累的程度,将脑干脑炎分为三级:Ⅰ级表现为肌震颤和共济失调,5%的儿童留下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Ⅱ级表现为肌震颤和颅神经受累,20%的儿童留下后遗症;Ⅲ级表现为心肺功能迅速衰竭,80%的儿童死亡,存活者将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脑干脑炎病灶主要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增强MRI能发现平扫阴性者的病灶,建议急性期临床怀疑并发脑干脑炎的手足口病患儿行MRI增强扫描,以免遗漏病灶。

2.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者脊髓MRI检查:急性弛缓性麻痹在重症手足口病过程中急性起病,患儿出现一个或多个肢体的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或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脑脊液非化脓性改变,脊髓MRI检查有改变,临床可明确诊断。其临床表现与脊髓灰质炎相似,故也有人将EV-A71所致急性迟缓性麻痹称为类脊髓灰质炎综合征。MRI表现为病变脊髓阶段信号异常,矢状位可见:颈2~7和(或)胸12~腰1可见条状长T1长T2信号。病变多位于脊髓中央,略偏向腹侧;轴位可见:颈2~7和(或)胸12~腰1病变均位于脊髓前角区,呈斑点状对称或不对称长T1长T2信号。从MRI检查结果可见:手足口病合并脑脊髓炎病变部位以多节段受累为主要表现,双侧呈非对称性信号多于单侧。脊髓病变多发生在颈髓和下胸腰段脊髓,可能与感染传导途径有关。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病变部位及范围与脊髓灰质炎MRI有诸多相似之处,临床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进行确诊。

脊髓MRI对急性弛缓性麻痹诊断意义重大。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手足口病患儿应尽快行脊髓MRI检查,其结果有较好的准确度和敏感度,能明确脊神经受损的部位及严重程度,并且与临床表现具有一致性。MRI还对评价远期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MRI脊髓病变严重者,支配患肢的运动神经受损重,预后相对差;脊髓病变相对较轻者预后相对良好。

第三节   心电图检查

手足口病患儿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时心电图可表现为: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ST-T段改变最为常见,其次为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P-R间期延长,室性或房性期前收缩。

第四节   脑电图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病情极期脑电图检查结果异常率高,EV-A71感染可引起神经系统灰质和白质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局限性出血和局限性神经细胞坏死及胶质反应性增生等脑实质的破坏和变性,导致脑功能减退,这是小儿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时脑电图改变的病理基础。

因此,脑电图检查是一项重要的物理学检查手段。脑电图异常可分为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和重度异常。轻度异常表现为:①背景活动异常,出现与患儿年龄段不相符的节律,多出现中-高波幅或低波幅的δ波与θ波;②局灶性振发,出现高波幅的慢波活动。中度异常表现为:在轻度异常的基础上,各导联或局灶性散在棘(尖)波。重度异常表现为:在轻度异常的基础上,各导联或局灶性阵发性棘(尖)波、棘(尖)-慢波。

1.有研究显示,合并脑炎的手足口病患儿其脑电图异常率高达98.9%,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性高。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临床症状越重,脑电图异常率越高;脑电图复查有好转趋势者,临床预后良好。

2.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手足口病患儿脑电图检查可出现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电活动,表现为异常波形和(或)电压改变,部分出现棘波、慢波等改变。随着病情的好转,脑电图趋于恢复。

第五节   超声心动图检查

手足口病重症患者的心脏病理研究显示心肌正常,无炎症,偶见灶性肌坏死,无病毒包涵体,推测手足口病的心脏功能不全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有关,不支持病毒性心肌病理损伤的过程。手足口病重症合并脑干病变时,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造成交感神经瀑布式反应,血中儿茶酚胺含量显著增高,全身血管收缩、血流动力学急剧变化,体循环阻力增加,动脉血压急剧增高,左心室射血减少。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激素在短时间内大量分泌,使心率增快,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

由于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存在上述的病理生理过程,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功能检测及评价预后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手足口病轻症患者超声心动正常,手足口病重症患者超声心动图可出现以心尖为主的弥漫性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亦可出现心肌舒张功能减低,伴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每搏输出量下降,部分患者出现射血分数降低。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261

1 31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