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解剖生理学汇总
第一单元牙体解剖生理
牙演化的特点
1.牙数由多到少。
2.牙根从无到有。
3.从多牙列到双牙列。
4.从同形牙到异形牙。
5.从分散到集中(牙的生长部位从全口散在分布到集中于
上、下颌骨)。
6.牙附着颌骨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
牙萌出的生理特点
1)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顺序先后萌出。
2)左右对称萌出
3)下颌牙的萌出要比上颌的同名牙早。
牙萌出的顺序
乳牙的萌出顺序:Ⅰ-Ⅱ-Ⅲ-Ⅳ-Ⅴ
恒牙的萌出顺序:上颌6124357 或6124537,下颌6123457 或
6124357
恒牙外形及临床应用解剖
总结:
1.所有牙唇颊侧外形高点位于颈1/3,除了上颌3 位于
颈、中1/3
2.所有前牙舌侧外形高点在颈1/3,所有后牙舌侧外形
高点在中1/3
3.所有牙尖均偏近中,除了上4 颊尖
4.所有牙根都偏远中
上颌第一前磨牙时前磨牙中体积最大的,整个牙冠呈立方
形。
(1)颊面:颊尖略偏远中。
(3)邻面:有近中沟。
(4)合面:外形似六边形。
(5)牙根:多在牙根中部或根尖1/3 处分叉为颊舌两根。
上颌第一磨牙是上颌中体积最大的。
合面:呈斜方形。近中颊合角与远中舌合角为锐角。有四个
牙尖,近中舌尖最大,是上颌磨牙的主要功能尖:远中舌尖
最小。远中颊尖三角嵴与近中舌尖三角嵴在面中央相连,形
成斜嵴。斜嵴为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牙根由三根组成:
近中颊根、远中颊根和舌根。两颊根间分叉度较小,颊根与
舌根间分叉度较大,远中颊根短小,舌根最大。
下颌第一磨牙是下颌牙中体积最大的。
合面可见五个牙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远中尖、近中舌
尖和远中舌尖,远中舌尖最小。
五条发育沟:颊沟、远中颊沟、舌沟、近中沟和远中沟。
恒牙临床应用解剖
(1)上颌切牙邻面接触区和上颌侧切牙舌窝顶点为龋病的
好发部位。
(2)前磨牙合面中央窝内,可能出现畸形中央尖,常因磨
耗而穿髓,以下颌第二前磨牙多见。
(3)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粘膜上有腮腺管口。上颌
第三磨牙也是临床寻找腭大孔的标志。
牙体解剖的应用名词及解剖标志
(1)中线:是将颅面部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
(2)牙体长轴:通过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假想直线
(3)线角:牙冠上两面相交处所成的角称线角
(4)点角:牙冠上三面相交所成的角称点角
(5)外形高点:牙体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
牙冠的表面标志
(1)突起部分
1)牙尖2)切缘结节3)嵴:为牙釉质的长线
(2)凹陷部分
1)窝:为前牙舌面和后牙合面上不规则的凹陷,如舌窝、中
央窝。
2)发育沟:为牙生长发育时,两个生长叶相连所形成的明显
而有规则的浅沟。
3)副沟:除发育沟以外的任何沟,都称为副沟,其形态不规
则。
4)裂:钙化不全的沟称为裂,为龋病的好发部位。
5)点隙:3 条或3 条以上的发育沟汇合处所形成的点状凹陷。
乳牙与恒牙的鉴别
1.体积:恒牙体积较大,磨牙体积以第一磨牙最大,第二磨
牙次之。乳牙体积比同名恒牙要小,乳磨牙体积以第一乳磨
牙较小,而第二乳磨牙较大。
2.颜色:恒牙牙冠呈乳白色偏黄,乳牙牙冠呈乳自色偏青自。
3.颈嵴:恒牙颈嵴突起不明显,乳牙颈嵴突起明显。
4.冠根分界:恒牙牙冠颈部缩窄,形态上与牙根的分界不太
明显;
乳牙牙冠颈嵴突出,冠根分明。
5.牙根:恒前牙恨尖可偏远中,乳前牙根尖可偏唇侧。
恒牙的髓腔特点及临床意义
1.根管最狭窄处不在根尖孔,而是距根尖孔约1mm 处。
2.髓腔的增龄变化:上颌前牙继发性牙本质主要沉积在髓室
舌侧壁,其次为髓室顶。磨牙主要沉积在髓室底,其次为髓
室顶和侧壁。
3.髓腔的病理变化:形成修复性牙木质。
4.上颌前牙的髓腔形态:尖牙髓腔向切端方向很窄很尖,根
管的唇舌径较大直到根尖1/3 才变窄,到根尖孔处显著缩小,
但仍大于切牙。
髓室顶位三角形底最宽处,接近牙冠1/3 处。切牙根颈横剖
面的髓腔呈圆三角形。
5.上颌前磨牙的髓腔形态:髓室似立方形,颊舌径大近远中
径
6.上颌磨牙的髓腔形态:上颌磨牙的髓室似立方形,颊舌径>
近远中径>髓室高度。髓室顶凹向下,最凹处约与颈缘平齐,
髓室底呈圆形,位于颈缘龈方约2mm 处。近中颊髓角高于远
中颊髓角。
7.下颌磨牙的髓腔形态:下颌磨牙的髓室呈矮立方形,近远中径>颊舌径>髓室高度(约1mm)。下颌第一磨牙髓室顶最凹
处约与颈缘平齐,髓室顶和髓室底之间相距约1mm。
第二单元合与颌位
1.乳牙期间的合特点:完整的乳牙合约在2 岁半时建成,并
形成稳定的乳牙合关系。从2 岁半至6 岁,皆属乳牙合时期。
(1)2.5-4 岁期间的特征:牙排列紧密而无明显间隙;切缘及
合面尚无显著磨耗;乳牙位置较正;覆合较深,覆盖较小,
合曲线不明显;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
一垂直平面。
(2)4--6 岁期间的特征:牙排列不紧密,前牙间隙逐渐
形成;牙的切缘及合面产生显著磨耗;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
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稍前方(近中);随下颌升支发育,深覆合
减小。
替牙期间的合特点:从6-12 岁,皆属替牙合期。替牙
期间的合表现为暂时性错合,
此类错合在合的发育过程中常可自行调整为正常。
(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2)中切牙间间隙。
(3)中切牙、侧切牙牙冠偏远中。
(4)暂时性前牙拥挤。
(5)暂时性远中合。
(6)暂时性深覆合。
1.纵合曲线
(1)下颌牙列的纵合曲线:又名Spee 曲线。它是连接下颌切
牙的切嵴、尖牙的牙尖以及前磨牙、磨牙的颊尖所形成的一
条凹向上的曲线。该曲线于第一磨牙远颊尖处为最低点,而
后第二、第三磨牙又逐渐升高。
(2)上颌牙列的纵合曲线:它的曲度与Spee 曲线略有不同。
连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及磨牙的颊尖,
呈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称纵合曲线。此曲线的前段较平,后
段从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起逐渐向上弯曲,称补偿曲线。
2.横合曲线又称Wilson 曲线,上颌两侧磨牙在牙槽中的位
置均略向两颊侧倾斜,使舌头的位置低于颊尖,因此连接两
侧同名磨牙的颊尖、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称横合曲
线。
1.牙尖交错合(ICO)是指上、下颌牙牙尖相互错咬合,达
到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当牙尖交错合的
下颌位置对于颅骨处于正中时,又可称为正中合。
正常距离在2-4mm
Ⅰ°深覆盖距离在3-5mm
Ⅱ°深覆盖距离在5-7mm
Ⅲ°深覆盖超过7mm 者
反覆盖下颌切牙切缘突出于上颌切牙的唇侧,或下颌后牙的
颊尖突出于上颌后牙的颊侧
(2)覆合: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
距离
正常覆合在前牙,盖过的部分不超过下前牙唇面切1/3 者
Ⅰ°深覆合咬在中1/3 以内者
Ⅱ°深覆合咬在颈1/3 者
Ⅲ°深覆合超过颈1/3 者
反合下颌牙反盖着上颌牙
对刃合,或称对合上下牙齿彼此以切缘相对,或以颊尖相对
(3)切道与切道斜度:切道指在咀嚼过程中,下颌前伸到
到上、下颌切牙切缘相对后,在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过程中,
下颌前牙切缘所运行的轨道。切道斜度的大小与覆盖成反变
关系,与覆合成正变关系。
颌位
即下颌骨的位置。由于下颌骨位置的变化,可产生不同的颌
位,其中有重复性,又有临床意义的有三种颌位(牙尖交错
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和正中关系。
1.牙尖交错位(ICP)
牙尖交错合时下颇骨的位置称牙尖交错位,也称牙位。当牙
尖交错合位于正中时(可称为正中合时),也称为正中合位。
上下牙的牙尖交错位是不稳定的,它会因合面磨耗,牙齿付
置的改变以及牙齿的缺失等,产生适应性的改变。
2.正中关系是指下颌不偏左、不偏右,适居正中,髁突处于
关节窝的后位,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
置关系。髁突在关节窝的后位时,髁突对上颌的位置称为正
中关系位。它是一个稳定而可重复性的位置。
3.后退接触位从牙尖交错位下颌可以向后移动约lmm,此时
前牙不接触,只有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髁突位于关节窝
中的功能最后位置,从此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下
颌的这个位置称为后退接触位(RCP)。
4.下颌姿势位(MPP)
下颌姿势位曾称为息止颌位。当口腔在不咀嚼、不吞咽、不
说话的时候,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颌牙弓自然分开,从
后向前保持着一个楔形间隙,称之为息止合间隙,一般为
1^3mm(下颌姿势位的垂直距离与合垂直距离之差)。此时下
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
5.长正中:下颌从RCP 向前上移动约0.5---1mm 至TCP,无左
右偏斜或偏斜小于0.5mm,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无接触,无单
侧的咬合接触,ICP 与RCP 之间无偏斜、前后向为主的位置
关系称长正中。
第三单元
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1.上颌骨形态不规则,可分为一体四突:上颌体、额突、颧
突,腭突,牙槽突。
2.上颌窦与牙根尖的关系:上颌地翼魔牙根尖上颌窦底壁最
近
3.上颌骨的支持支柱(鼻额支柱):
主要承受尖牙区的咀
嚼压力
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能力,起于上颌第
一磨牙区的牙槽突,分为两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
支经颧弓至颅底
③翼突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构成,
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连接,将咀嚼压力传导至颅底。
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1.下颌骨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水平部称为下颌体,垂直部
称为下颌支。
⑴下颌体:
外侧面:中线处有正中联合,两旁有左右各一的颏结节;从
颏结节向后上沿至下颌支前缘的骨嵴,称为外斜线,有降下
唇肌及降口角肌附着;在外斜线上方,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下
方或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有颏孔。
其内侧面:近中线处有两对突起,上颏棘和下颏棘;自下颏
棘斜向后上与外斜线相应的骨嵴称为内斜线(下颌舌骨线);
内斜线上方,颏棘两侧有舌下腺窝;内斜线下方,近下颌体
下缘有下颌下腺窝和二腹肌窝。
(2)下颌支:又称下颌升支,其上端有喙突和髁突(关节突),
有颞肌和咬肌附丽,髁突颈部下有翼外肌下头附着;两突之
间有下颌切迹(乙状切迹)。
其内侧面中央略偏后上方有下颌孔;孔的前方有下颌小舌,
为蝶下颌韧带附着处;孔的后上方有下颌神经沟,下牙槽神
经、血管通过此沟进入下颌孔;下颌孔向前下方通入下颌管。
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下缘相连接处称下颌角,下颌角的内面
有翼肌粗隆,外面有咬肌粗隆,为相应咀嚼肌附着处。
2.薄弱部位: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部。
(2)下颌支:又称下颌升支,其上端有喙突和髁突(关节突),
有颞肌和咬肌附丽。髁突颈部下有翼外肌下头附着;两突之
间有下颌切迹(乙状切迹)。
其内侧面中央略偏后上方有下颌孔;孔的前方有下颌小舌,
为蝶下颌韧带附着处;孔的后边上方有下颌神经沟,下牙槽
神经、血管通过此沟进入下颌孔;下颌孔向前下方通入下颌
管.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下缘相连接处称下颌角,下颌角的
内面有翼肌粗隆,外面有咬肌粗隆,为相应咀嚼肌附着处。
2. 薄弱部位: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部。
腭骨
(1)水平部:构成硬腭后1/4,其外侧缘与上颌骨牙槽突共同
构成腭大孔。
(2)垂直部:构成鼻腔的后外侧壁,其外面有翼腭沟,与上颌
体内面和蝶骨翼突前面的沟,围成翼腭管。
(3)在水平部与垂直部连接处有锥突,锥突后的中部构成翼
突窝底,为翼内肌的起始处。
掌握颅底内外而主要的孔、裂、沟、窝、突起及其结构特点
1.上颌神经:圆孔
2.下颌神经:卵圆孔
3.脑膜中动脉:穿棘孔入颅
4.面神经:茎乳孔
5.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0.5cm(向后外上通入眶下管)
6.腭大孔:上8 腭侧龈缘至腭中缝连线中外1/3 交点上
7.切牙孔:腭中缝与两侧尖牙连线的交点
8.颏孔:下4,5 之间或下5 的下颌骨上下缘之间的稍上方
颞下颌关节由五部分组成,即下颌骨髁突、颞骨关节面、关
节盘、关节囊、关节韧带。
颞下颌关节的血液供应与神经支配
1.血液供应:血供丰富,主要来自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及其
分支。
2.神经支配:主要来自耳颞神经及其分支,以及颞深后神经
和咬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分出5 个小支进入关节,关节
支、外耳道支、腮腺支、耳前支和颞浅支。
一、颞下领关节组成及结构特点
1.下颌骨髁突前斜面小,为功能面,是关节的负重区;后斜
面较大。髁突颈部较细,其前方有
关节翼肌窝,为翼外肌附着处。
2.颞骨关节面位于颞骨鳞部的关节面包括关节窝和关节结
节。
(1)关节窝:关节窝顶与颅中窝之间仅有薄骨板相隔。
(2)关节结节:关节结节有两个斜面,前斜面是颞下窝的延
长,斜度较小;后斜面是功能面,是关节的负重区。
(3)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区是髁突的前斜面和关节结节的后斜
面,而不是髁突顶部和关节窝顶部。
3.关节盘位于关节窝、关节结节颌髁突之间,成椭圆形,内
形后径。关节盘从前到后为五部:
4.关节韧带每侧三条,即颞下颌韧带、
、茎突下颌韧带和蝶下
颌韧带
颞下颌关节的运动下颌运动通常归纳为开闭颌运动,前后运动及侧方运动三种
基本形式,通过颞下颌关节的转动和滑动来实现。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