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解读 : (二)流行病学

发布于 2018-06-06 · 浏览 1.0 万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6 年零 33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转自: 国家感染病质控中心

第一部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解读:(一)病原学(点击可查看)

第二章 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告。1957年在新西兰首次出现手足口病疫情,1958年分离到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1959年将其命名为“手足口病”。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报告全球首例EV-A71感染病例。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都发生过由EV-A71、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引起的手足口病。CV-A16和EV-A71是引起全球大规模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最常见的病原;EV-A71还是引起重症和死亡的绝对优势病原。美国1974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州脑炎病例中分离到EV-A71,2009年回顾性研究表明EV-A71最早可追溯至荷兰1963~1966年间手足病患者标本。20世纪70~80年代,EV-A71在欧美地区出现暴发;20世纪90年代末期之后,EV-A71在亚太地区包括马来西亚、中国、日本、新加坡、越南、韩国和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持续流行。

第一节 流行概况和疾病负担

一、全球流行概况

(一)欧美地区

1957年在新西兰首次报道CV-A16引起的手足口病疫情,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报告全球首例EV-A71感染病例,此后,CV-A16和EV-A71在欧美流行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地区相继暴发由EV-A71为主引起的以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延髓受损和手足口病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1972~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1975年和1978年在保加利亚和匈牙利,1986年和2007年在荷兰,分别发生EV-A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英国1994年发生了以CV-A16感染为主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其他国家如法国、巴西、意大利、德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先后有手足口病散发或暴发疫情的报道。

(二)亚太地区

近年来,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包括中国、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越南、韩国和柬埔寨等。新加坡在1970年首次发现手足口病,此后1972年和1981年又发生两次暴发,2000年发生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报告3790例,其中7例患儿死亡,2001~2012年新加坡手足口病均有周期性流行,2008年,新加坡暴发大规模手足口病疫情,手足口病发病率从2009年的346.4/10万上升至2012年的698.8万/10万,CV-A16和CV-A6同时成为其优势病原。澳大利亚1972~1973年、1986年和1999年均发生过由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重症患者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些患者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

日本是已有资料记载中大规模暴发手足口病疫情最多的国家之一,首次报道于1960年。1969~1970年手足口病流行以CV-A16感染为主,1973年和1978年流行均为EV-A71引起,1982年发生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此后在日本几乎每隔2~3年发生1次流行,主要为轻症病例,少数病例伴无菌性脑膜炎症状。

1997年,马来西亚出现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报告2628例病例,其中39例为急性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或无菌性脑膜炎,30多例患儿死亡,其平均年龄为1.5岁;2007年马来西亚再次出现大规模暴发流行,全国报告4380例,而CV-A16是优势病原体。越南在2005年报道手足口病疫情,2011年越南全国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报告病例超过112 000例,其中169例死亡,主要为EV-A71引起。1997年以后,以EV-A71感染为主的手足口病已在亚太地区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期暴发流行,特别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肺出血、肺水肿和心衰导致死亡病例明显增多,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二、国内流行概况

我国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过由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2001年出现了首例死亡病例。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由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共报告129 106例手足口病病例,其中405例伴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78例死亡,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在782例住院和门诊患者中,EV-A71检出率49.6%,CV-A16检出率28.9%。此后,又出现间歇性的手足口病流行。

我国大陆手足口病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地区首次发现;1983年在天津发生由CV-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在经过2年的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在托儿所和幼儿园出现暴发,这是我国首次报告的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此后在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和广东等10多个省、市陆续发生手足口病流行。我国于1987年首次从武汉一例手足口病成人患者中分离到EV-A71,并于1998年首次在广东深圳分离到**基因亚型EV-A71。2007年以前EV-A71相关手足口病以散发为主,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山东临沂和安徽阜阳发生以EV-A71为主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引起聚集性死亡病例,2008年及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暴发流行,2009年~2017年的手足口病的报告发病率依次为86.59/10万、132.35/10万、120.21/10万、160.17/10万、134.37/10万、203.16/10万、146.60/10万、178.16/10万、139.84/10万;而报告病死率依次为30.55/10万、51.00/10万、31.42/10万、21.64/10万、13.78/10万、18.03/10万、6.46/10万、8.00/10万、4.92/10万。

2008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并通过国家疾病监测管理直报系统及时上报疫情信息。2008~2017年,我国手足口病平均年发病率为147/10万,共报告约1817万例,其中重症病例约15万例,死亡3500多人,给我国儿童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约57万例有实验室病原检测结果,病原构成比中EV-A7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阳性比例分别约占44%、25%和31%,所有年份的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都以EV-A71引起为主;不同年份手足口病病原构成以EV-A71和CV-A16为主,但每个年份2种病毒的血清型分布在各省、地、市有差异。轻症病例中,2009~2012年及2014年均以EV-A71为主(44.5%~61.1%)、2013年和2015年EV-A71构成比有所下降(分别为37.4%和29.7%)、而CA-V6的构成比在部分省市占有绝对优势。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及其网络实验室对手足口病病原的监测和研究数据,我国引起手足口病血清型高达30多种,依据手足口病疫情动态,推测近年手足口病在我国近年将持续处于广泛流行趋势。

三、疾病负担

据估算,我国每年由EV-A71感染发病所致重症和轻症手足口病病例的费用(直接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分别为1.8亿元和10亿~20亿元。由于存在漏报漏诊,疱疹性咽峡炎和部分神经系统感染未纳入报告,且未计算长期后遗症病例,EV-A71感染所致疾病的总经济负担将比上述估计值更高。上海市2011年0~9岁儿童手足口病经济负担大于4960万元,每个病例人均费用为1346元。2013年,对江苏省农村地区343例EV-A71所致疾病的经济负担及其对患儿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轻症和重症手足口病的经济负担分别为3172元和13 284元,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损失分别为1.76/1000和3.47/1000伤残调整生命年。2011年山东省手足口病总经济负担为2.23亿元,手足口病门诊患者家庭例均直接经济负担为717.70元,例均间接经济负担为52.08元,普通住院患者家庭例均直接经济负担为4067.29元,例均间接经济负担为288.44元,重症住院患者例均直接经济负担为12 626.18元,例均间接经济负担为309.78元。

第二节 流行特征

一、季节性和周期性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等原因,各地区报告的发病高峰期有差异。

春夏季是我国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季节,多发于4~11月,常于3~4月份开始增多,6~8月份达到高峰,9月份以后开始减少。南方呈现典型的“双峰趋势”,其中5~6月为第一个发病高峰,10~11月是第二个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通常高于第二个发病高峰,而北方多为“单峰趋势”,仅6~9月份一个发病高峰,冬季发病较少。南方省份流行季节高峰时间略早于北方。

我国台湾地区的手足口病哨点医院监测数据发现1998~2003年间手足口病疫情以夏季高峰为主,但在2004年、2005年则呈现夏季、秋冬季的双峰模式。我国香港地区的手足口病监测哨点同样发现2006~2009年疫情呈现双峰分布特征。

根据日本、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家报道,EV-A71有周期性流行特点,流行间隔为2~4年,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生,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而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地域广泛,2008年以来EV-A71在我国持续流行,但以地市为单位多数地区的流行间隔为1年,部分地区也观察到2~3年周期性流行的特征。

二、地区分布

手足口病易发生在人口密集、卫生状况较差或存在不良的卫生习惯、交通发达的地区以及高温、低压、降水量大的地区,上述因素满足了病毒生存、繁殖及传播条件。

我国地域广,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手足口病流行,不同纬度地区的流行模式及强度也存在差异;高纬度地区如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发病强度低,中低纬度地区,流行高峰持续时间更长,流行强度也更大;南部、东部省份年平均发病率高于其他省份。2008~2015年报告年平均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为海南、广西、广东、浙江、上海、湖南、福建、北京、安徽和天津,年平均发病率在129/10万~423/10万;其他省份年平均发病率在31/10万~126/10万。

农村儿童患手足口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城市,其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条件差所导致。

三、人群特征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0%。其中1岁组发病率最高,年发病率可达3000/10万以上,2岁组次之,其发病率约2500/10万,年龄别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5岁组发病率约为500/10万。6月龄以下婴儿因母传抗体保护和暴露机会较少,其发病水平相对较低。手足口病病情严重程度(病死率、重症比例和重症死亡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6月龄以下婴儿病情最重,随着年龄的增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

第三节 传染性和传播能力

一、传染性和潜伏期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可排出病毒,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EV-A71相关的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3~7天。患者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排毒持续1~2周;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持续4~8周,最长可达11周;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二、传播能力

手足口病暴发中EV-A71的基本再生数(R0)的中位数为5.48,四分位数间距为4.20~6.51,即手足口病暴发中,1个EV-A71感染的手足口病病例可传染5.48个易感者。某些研究可能得到更高的基本再生数。有研究提示,中国大陆各地区手足口病基本再生数范围在8.46~11.91,需要接受免疫的新出生儿比例应高于92%。平均感染力峰值出现在3~5岁,这个年龄段易感者最容易被感染,纬度越低的地区感染力峰值越大,出现峰值的年龄越早,感染力大的地区易感者更容易被感染,发病率更高;接触率最高的年龄组是3~5岁年龄组,这个年龄组的感染者在接触易感者后传染疾病的概率最高,有效再生数亦最高。

第四节 流行环节

一、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EV-A、EV-B、EV-C和EV-D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散发期间,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出现症状前数天,患者血液、鼻咽分泌物和粪便中均已存在病毒,因此,患者潜伏末期也具有传染性;通常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由于隐性感染者数量大,且难以鉴别、发现和管理,阻断手足口病传播存在巨大挑战。

二、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其中,被污染的手是传播中的关键媒介。食用了受肠道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也可导致手足口病。

三、易感性

人对EV-A、EV-B、EV-C和EV-D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由于婴幼儿免疫力低,母体所赋予的抗体消失,而自身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机制尚未发育完全,发病群体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长期存在,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保护。机体可先后或同时感染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因此,临床上会出现一个儿童多次患手足口病的情况。由于肠道病毒传播范围极广,传染性强,婴儿在出生后随着成长,感染机会不断增多,所以大多数人在婴幼儿时期已经感染当地流行的肠道病毒,到青少年和成年时期,大多数人已经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免疫。

第五节 聚集性和暴发疫情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托儿所和幼儿园是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发生或暴发的最常见场所,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年龄组的儿童互相密集接触频繁,有传染源传入时,迅速传播;类似托幼机构的环境,如学校、夏令营、校外培训机构、流动人口聚集地等,通过密切接触也可引起聚集性发病或疫情暴发。除此之外,家庭也存在集聚性病例高发的现象。

2013年以来,我国手足口病聚集与暴发疫情的发生次数和患者数均呈下降趋势,相关部门报告意识增强、事件处置能力提高,已能将手足口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早期。

手足口病聚集与暴发疫情的时间分布,4~7月聚集与暴发疫情发生最多,其他月份均有发生,但频次不多,聚集与暴发疫情多发时段与传染病网络监测系统手足口病报告数据多发时段相同。波及地区数、暴露人口数及发病数亦是4~7月最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决定了其发病规律、流行特征与湿热天气条件有关。每年4~7月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逐渐增多,以肠道病毒为病原体的手足口病发病会逐渐增多,同时聚集与暴发疫情也逐渐进入髙发期。

我国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高发场所主要是托幼机构、村庄、家庭等。有监测数据显示,城市幼儿园在暴发频次、波及和暴露人口数、发病数方面均高于农村幼儿园,或与城市幼儿园儿童高度聚集,传染源容易传入和具有较强的传染病报告意识有关。

第六节 影响因素

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受人群免疫力、流行的病毒血清型、EV-A71疫苗的使用、自然气候因素、人群流动和社会因素等多重因素影响。

一、自然因素

气温、水汽压、降水、湿度、气压等主要气象因素,不仅对人体的免疫力有影响,而且对环境中肠道病毒和媒介生物的繁殖及传播也影响很大,手足口病的流行与气候等环境因素亦有密切关系,但是手足口病发病原因复杂,并非气象因素单一引起。

虽然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相关机制尚不清楚,但有以下几个可能的作用机制。第一,气象因素可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不良气候容易出现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入侵,导致手足口病的发生。第二,手足口病主要经粪便、唾液等途径传播,温暖适宜的气候条件可能导致相应行为模式,增加儿童户外活动的机会,提高了交叉感染的机会,从而促进手足口病感染的传播。第三,气象因素可能影响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对肠道病毒和媒介生物的繁殖及传播造成很大的影响。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为人类肠道病毒,在我国主要是柯萨奇和EV-A71病毒。EV-A71和CV-A16等肠道病毒在22℃的污水环境中能存活36天,在干燥环境中的活力迅速下降。

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日照时数、日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可能是引起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高温、高湿、多日照、低气压、低风速的环境,利于手足口病病原体肠道病毒的扩散。高湿度的环境中肠道病毒更容易黏附于物体表面,进而增加易感人群接触和感染手足口病的机会。同时湿热的天气条件下,更容易导致人体出汗,水分减少,饮水量增加,胃酸pH值的升高,容易引起病毒的感染,从而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病机会。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和趋势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着重要影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与疾病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研究报道,21世纪末地球表面温度将升高1.1~6.4℃,日本学者推测,若全球变暖,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将增加7%~14%。近年来,日本、新加坡及我国香港等地就气象与手足口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新加坡调查发现气温大于32℃,气温每增高1℃,手足口病发病概率增加36%,周累积降雨量低于75mm,降雨量每增加1mm,手足口病发病风险降低0.3%。日本福冈的调查显示,平均气温每增高1℃,手足口病发病概率增加11.2%,相对湿度每增加1%,手足口病的潜在风险同时增高4.7%。中国香港地区的研究也证实了手足口病发病与相对湿度有显著联系。

国内研究提示,随着气温的升高,手足口病的发生危险逐渐上升。日最高气温在低于29℃时,手足口病发生危险随气温升高而上升,高于29℃时,发病危险下降;在日最高气温在28~29℃,相对湿度70%以上时,手足口病具有最高的发生危险度。当周平均气温低于23℃时,气温每升高1℃,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增加3.75%。周平均相对湿度每升高1%,发病风险增加1.07%。高温情况下男童发病风险高于女童,0~3岁幼儿发病风险最高,分析原因,可能是男孩户外活动的参与度大于女孩,使得感染病毒的风险也增加;同时,气温适宜环境可影响散居儿童的行为模式,随着外出机会增多,自身抵抗力较弱情况下,更容易发病。

手足口病逐日发病数与平均气压变化趋势相反。春季气压逐渐下降的同时,手足口病发病数逐渐增多,气象因素的季节性决定降水增多时气压一般下降明显。低气压环境常因缺引起人体抵抗力下降。

环境中的水是病毒的载体,洪水事件增多,为肠道病毒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肠道病毒的存活,造成环境中病毒数量及传播机会增多。暴雨洪涝事件过后,水位上涨易造成传染源粪便内肠道病毒污染生活饮用水,造成手足口病的传播与流行。

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候不同,地貌不同,社会因素亦不同,也会影响手足口病的流行。我国不同纬度地区的流行模式及强度即存在差异。高纬度地区发病强度低,高峰出现晚,呈明显单峰分布,低纬度地区流行高峰持续时间长,且10~11月的次高峰较为明显,中低纬度地区流行强度大,高峰持续时间与低纬度地区相近,次高峰流行强度低于低纬度地区。次高峰流行强度大小,与低纬度地区存在适宜病毒存活和传播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关。

二、社会因素

经济、文化、民俗、家庭收入、政策、战争、城镇化、卫生习惯、卫生条件、卫生资源及支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免疫状况等因素均可影响手足口病的流行。

手足口病与较小年龄、上幼儿园或育婴中心、与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接触、公共游乐场所暴露史、家里孩子数量多、人口密集、生活在农村、卫生条件差、外来人口较多、吃生冷食物、喝生水、吮吸手指呈正相关。小年龄、就医延迟、卫生习惯差等因素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生存在正相关。知晓手足口病的防治方法、加大手足口病的防控力度大、增强公众健康意识强、普及用餐前肥皂洗手是手足口病发病的保护性因素。因此,应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增强公众健康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形成手足口病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手足口病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有较高的发病率,城镇化率越高,发病率越高。城市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产生的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值得深思。道路修建、森林砍伐、农业侵占等城市化行为导致气候、水源等生态环境遭破坏,这有利于病原体的传播;城市化引起的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过去儿童与大自然亲近转化为如今儿童与电子产品、与封闭式游乐场所为伴,不仅降低免疫力还增加了室内密切接触感染的机会;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些城市“新人”缺乏对新环境的免疫力,成为病原体首先攻击的对象;生活环境与卫生条件差、民众防病意识薄弱,儿童得不到很好的照顾等也与之有关。相关部门在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应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注重城市生态、加强流动人口的监管、逐步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打造健康城市,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将经济发展的最后落脚点放在人类健康上。

手足口病与人均卫生支出的对数成负相关。卫生支出对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有重要意义:投入资金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先进的医疗设备、疫苗的研发、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有效宣传等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当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时,必将削弱一个地区的传染病防控能力,降低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及时性,从而使传染病发病率升高。

第七节 分子流行病学

目前,手足口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针对CV-A16和EV-A71这两种主要病原体展开,近年全球也开展了柯萨奇病毒A组6型和10型、埃可病毒30型等肠道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一、EV-A71分子流行病学

EV-A71的基因组为含有大约7400个核苷酸的单股正链RNA。EV-A71衣壳蛋白VP1是该病毒主要的中和决定因子,它直接决定病毒的抗原性。VP1基因具有与病毒血清型完全对应的遗传多样性。VP1基因序列不仅可作为肠道病毒属内不同血清型分类的依据,也可作为小RNA病毒科内不同属分类的参考,因此,VP1基因成为EV-A71基因分型和遗传进化最重要的靶基因。EV-A7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开始于1984年,是基于对病毒衣壳多肽的序列分析。Brown等曾对113株世界各地的EV-A71分离株的VP1基因进行了测序,根据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同一型内毒株间序列同源性大于92%,不同型间毒株的同源性为78%~83%。目前基于VP1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可将EV-A 71分为A、B、C、D、E、F、G七个基因型。A型仅包括原型株和部分中国2008~2010年间分离的具有A基因型序列的毒株;B型进一步划分为B0、B1、B2、B3、B4、B5、B6、B7;C型也进一步划分及C1、C2、C3、**、C5、C6亚型。我国流行的EV-A71主要为**基因亚型,根据我国EV-A71 **基因亚型的变异变迁,又将EV-A71划分为**a和**b两个进化分支,1998~2004年我国以**b为绝对优势,2003~2008年间**b和**a进化分支并存,并出现**b向**a转换,2008年以后**a成为绝对优势型别,也是引起我国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绝对优势型别。

从20世纪70~80年代始,分离的EV-A71毒株多为B基因型,1985年以来,B型和C型同时流行。20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地区分离的EV-A71均为B1和B2亚型,之后再未出现。1997年以来,EV-A71感染在亚太地区广泛流行,随着年份变化,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及亚型。

目前最早的B基因型序列来源于荷兰1963~1966年间手足口病病例标本。除此以外B1~B5基因亚型都来源于亚太地区。哥伦比亚和巴西分离株为B6、B7亚型,但缺乏广泛流行证据。

C型流行常有报道,是具有全球流行趋势的基因型。C1和C2基因亚型被发现的年代相对久远,于1986年被首次发现,至今已经在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被发现。C3基因亚型最早是在2000年韩国疫情中发现的;**基因亚型是针对中国1998~2004年间的EV-A7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命名的,至今在全国流行已逾20年,**亚型进一步划分为**a和**b两个进化分支。2005年越南报道分离到新的亚型,即C5型。对我国台湾地区此前序列回溯型研究,2株C2近似株基于VP1基因进化分析,重新划归为C6亚型。

有些国家和地区可同时出现多种基因型或基因亚型EV-A71的共循环或流行,或者出现不同基因型或基因亚型EV-A71在不同年份交替流行的现象,如我国台湾地区1998年流行的EV-A71属于C2基因亚型,而1998~2000年之间流行的EV-A71变为B4基因亚型,之后在2004~2005年之间流行的EV-A71又变为**基因亚型,2008年出现B5和C5亚型流行。EV-A71病毒遗传进化及优势基因型别的变异变迁可能是EV-A71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反复暴发或流行的部分原因。然而中国大陆自1998年至今20年间,EV-A71分离株分属于**基因亚型的**b和**a。

二、CV-A16分子流行病学

与EV-A71类似,CV-A16用于基因进化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分子靶标也是衣壳蛋白编码基因所在的VP1区。CV-A16的基因型主要划分为A、B、D三个基因型。B基因型又进一步划分有多个亚型和进化分支。有文献误将B的基因亚型划分为C基因型,故C基因型已经不再使用。

A型只包括原型株G10,是最早在美国、日本等地区分离到,20世纪90年代后就再未被发现。2007年Perera等基于对52株CV-A16的VP1区序列分析,将CV-A16的B基因型分为B1和B2亚型。2009年Zhang等的研究将B1基因型又进一步分为B1a、B1b和B1c亚型,并阐明中国1999~2008年分离的CV-A16毒株都属于B1a和B1b亚型。虽然CV-A16和EV-A71同样经历了几十年的遗传进化,但是两者的进化速率却明显不同。

对来自5个不同地理位置、时间跨度长达10年(1997~2006年)的52株CV-A16的VP4序列分析表明,CV-A16的进化速率远不如EV-A71,而且氨基酸序列具有更高的保守性。尽管如此,目前流行的毒株已经和原型株G10有了较大差异。由于CV-A16感染引起的大部分手足口病病例临床症状较轻,一般不合并严重的并发症,而且多为自限性,所以对CV-A16的流行特征和遗传进化研究相对较少。

(执笔专家:许文波*,黄学勇*,许汴利*,李兴旺,钱素云,蒋荣猛,赵成松,陈强,王荃,尚云晓、刘钢,俞蕙,张婷)

*为主要执笔专家

最后编辑于 2018-06-06 · 浏览 1.0 万

1 34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