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眩晕症的故事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得眩晕症的痛苦经历以及就诊体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去年夏天我得这个病时很突然,没来得及反应什么~~
我只记得 当时是半夜发作的、完全没有预兆,就是半夜你正在熟睡然后突然一阵眩晕(就是感觉你自己一直在往下掉.闭着眼睛都感觉的到周围在转.你就会想抓住点东西稳住自己);厉害的时候连站都站不稳,然后你就想吐;吐过之后你会舒服俩分钟,然后就想坐着(因为你不敢躺下、也没力气站着晕),然后坐一会又开始感觉周围都在转,转到你感觉不到踏实 不舒服,然后你就又想吐了……嗯大概就这样重复着
这个时候是吃不下一点东西的…吐都吐到胃空 苦水都吐干了,实在没东西能够吐出来的时候 就干吐;干吐久了更累了,就想喝点什么哪怕是白开水 然后就吐白开水 会好点;
后来起来去家附近的诊所看医生,医生说是耳石症(也就是眩晕症了),然后开了一堆针水给我打,可能是因为心理作用,生了病来到医院就有一种得救了的安全感 ;医生说我是什么症的时候我都没听进去、只是想快点开点药我吃好身体;那个时候就没管那么多 觉得医生说什么都是对的…(现在想想好像当时打针之前有告诉过我可能有点痛)
也不知给我打的是什么药;过程是整只手臂都是麻痹地痛的,特困;自己又不敢睡着(害怕那种晕得一直往下掉的感觉)眼睛又困的睁不开(那时候我看到地板上的瓷片是会动的);好像打完点滴之后并没什么卵用,迷迷糊糊的就回去了,那段没印象,好像是有在家喝粥来着的?后来我姐看我还是很不好,就带我去了三甲医院,只是我对这个过程:怎么回来,回来后又是怎么去另外一个医院来着的,好像这段也没意识现在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到了三甲医院那个医生大叔叫我过检查台那边躺下…躺下..下...做一个令我特难受的操...那个感觉现在想起来都特怕...(估计你们没体会过不知道)
其实那时候做操是逼自己去感受晕眩,让自己克服那种恐惧,因为那个时候躺下确实要鼓起勇气和忍住晕眩的那个感觉的;等下次再次发晕 相比之下发晕的感觉就没那么难受了;可怜的我,被医生大叔逼着做了几次后还是很晕~~,医生大叔就给我开了个不知什么鬼的药,要两种药合在一起静推的(这个痛我就不说了...),超级贵,几百块钱一支,一共拿了三支...三支...支...,他说能缓解眩晕,当时没想那么多,只知道想着赶紧让自己停止晕来晕去的,花了接近1000大洋(我的心在滴血...也不能怪医生大叔,是我太相信的认为一针下去,我就不会晕...不会那么难受了...)
关键打完这个针也还是晕,还是没好转,回到家后,只能逼自己继续做那个复位操,第二天继续去打针,打完第二支药水之后人就精神多了~~然后再配合那套操,基本没复发过那种眩晕了。
自那次之后,深感害怕复发...真的是怕死那不要命的眩晕感...我自己不断去了解这个病,认识这个病,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少走冤枉路...
原来眩晕症的全名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英文简称BPPV(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它是一个常见的疾病,经常是自限性疾病,但可能是慢性和复发性的。医生诊断是基于提示性病史和Dix-Hallpike检查呈阳性或仰卧侧向转头检查呈阳性等体格检查。通常不需要其他检查。切记:药物治疗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复位操作(也就是我去的那个三甲 医院被医生逼着做那个让我特难受的操)对缓解BPPV(眩晕症)发作是非常有效的。同样(特严重的情况下,我还没到那个度...无法细聊)手术是非常有效的,但仅限于顽固和严重的病例。
让我们重新解刨一下这个眩晕症到底是个什么鬼?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外周前庭疾病,表现为由特定的头部运动引起的突然发作的短暂的眩晕。BPPV是引起眩晕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它通常是自限性的(自限性就是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并不需特殊治疗,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但可能变成慢性和复发性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大多数病例的发病原因是自由浮动的内淋巴耳石颗粒(被认为是来自椭圆囊耳石膜的异位耳石)移动到后半规管(较常见)或水平半规管(不常见),使它们对重力敏感。 (也就是说耳石跑到了别的地方,对重力敏感从而产生眩晕)在病理生理学上,该病会分为两种:半规管耳石症和嵴帽沉石病。
也就是说眩晕症就是本来该在椭圆囊里面的耳石(自由浮动的内淋巴颗粒称为耳石),基于种种原因导致跑到了(前/后)半规管里面,就成了半规管耳石症,如果跑到了壶腹帽旁边被粘在壶腹帽上,就成了嵴帽沉石病。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只要耳石不乖乖待在椭圆囊里面的话,都会因为耳石颗粒(自由浮动的内淋巴颗粒)的密度比周围的内淋巴液大,因此对重力有反应,很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耳石颗粒的积累达到临界质量(也就是超重了),可提供足够的力量让壶腹帽偏移。结果,在受累的半规管平面的特定头部运动与使受累的半规管更倾向垂直方向的头部运动相结合(意思就是等你不经意间头部做了某个特定运动或者垂直运动就会使得壶腹帽偏移),会使耳石颗粒受重力作用向下移动,造成流体动力阻力,引起内淋巴流动并使壶腹帽偏移,从而刺激毛细胞。 当眼睛对耳石引起的壶腹帽偏移反应时,病理性激活前庭眼反射,诱发眼球震颤慢相。接着是通过大脑矫正反应的一次相反方向的扫视(眼球震颤快相)。同时有一个相应的运动错觉,这就是眩晕。(当壶腹帽偏移,眼睛就会产生反应,引起眼球震颤,给你带来相应运动的错觉,也就是我并发时看到什么都是在旋转的原因,都是耳石跑偏作的怪,这也就是眩晕症的重要特点:眩晕)当诱发性的头部运动停止时眩晕消退,耳石颗粒达到其下降的极限,而壶腹帽回到正常的静止位置。
上图--左内耳骨(灰色/白色)迷路和膜(淡紫色)迷路。
上图--左内耳。对后半规管的半规管耳石症和外半规管的嵴帽沉石病的描述。
在正常情况下,壶腹帽与周围的内淋巴具有相同的密度,因此半规管通常对线性加速度(例如,重力)不敏感。
在半规管耳石症中,自由浮动的内淋巴颗粒称为耳石(这可能是耳石 或碳酸钙颗粒),通过自然的头部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椭圆囊耳石膜迁移到半规管。耳石颗粒的密度比周围的内淋巴液大,因此对重力有反应。这些耳石往往进入后半规管,因为在仰卧位和直立位时(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我突然发作时只敢坐着,不敢躺下和站着的原因了,因为病发时,站着或者躺着都会让我眩晕发作),它是前庭迷路最容易受重力影响的部分。
此外,后半规管有不可穿透的壶腹帽屏障,使颗粒被困在管的长臂中。(在你不经意触动到它们,你就会头晕不舒服了...)
前(上)和外(水平)半规管的方向使得它们的壶腹帽往往不会将颗粒困在半规管中,所以如果任何颗粒进入非壶腹半规管端,仅靠自然头部运动就可以让它们(它们指耳石)又落回椭圆囊中(它们来自该椭圆囊)。(这里就说明了为什么得了眩晕症不需要药物治疗,只需要重复做几次复位操就可以康复,并且不会复发,所以类似症状的小伙伴们,并发时别贸贸然的想着打什么针或者吃什么药就可以根治哦)
在嵴帽沉石病中,密集的耳石颗粒附着在壶腹帽上,导致它对重力敏感,这类似于半规管耳石症。然而,因为这是固定的壶腹帽耳石沉积,颗粒复位操作不一定是有效的,因此嵴帽沉石病多数表现为慢性类型的BPPV。(这种稍微麻烦些,所以还是需要看医生,听医生的建议,因为转变慢性了,就会容易复发,虽谨慎哦!)
诊断和正确治疗BPPV发作的一个重要步骤是观察特异性眼球震颤的特点 (这说的是医生判断该用什么治疗方案的诊断依据)。后半规管的解剖定位使其对垂直(颈屈伸)和侧向头倾斜运动有反应;因此,眼球震颤由扭转(旋转)和垂直向上跳动(向额头方向)构成。前(上)半规管与后半规管呈直角排列,眼球震颤反应将同样由扭转和垂直运动构成,但垂直运动将是相反方向向下跳动(远离额头方向)。外半规管是如此定向的,致使眼球震颤没有扭转运动而只有水平运动。
很多病友可能都是主观性BPPV,在体格检查时,有眩晕的症状,但没有眼球震颤的体征。主观性BPPV现象可能的解释包括临床医生难以发现的细微眼球震颤、疲劳反应、或危害性或严重程度较低的BPPV类型,其能够引起眩晕的感觉,但不足以刺激前庭-眼通路。
所以,当初我就是乖乖听医生大叔的话,回去每天做两次复位操,自打那次好了之后,偶尔想起来也做做,现在差不多1年多了,没再复发~~~
如果你还在过程中,那么不要紧张,看完我的唠叨就明白BPPV并不是严重的疾病,甚至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就能治愈的疾病,当你确诊患了BPPV后,认真做好复位操,一切就不是问题了。可以先了解一般医生会如何诊断眩晕症的详细方法可阅读我写的另一篇文章《眩晕症鉴别诊断》
参考资料:
注:BMJ集团与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从2016年起五年内投入价值共一亿两千万元的资金、服务和资源,并于2017年始免费提供给一万家中国基层卫生机构,这将给中国基层临床能力提升的历史性难题引入创新手段,为中国医改走向成功之路提供证据经验。想了解更多请关注公众号“全科信息系统”。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