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微生态制剂使用和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安全性

发布于 2017-02-05 · 浏览 6512 · IP 江苏江苏
这个帖子发布于 8 年零 9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什么是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及其功效分享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一)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二)

微生态制剂使用和评价中

img
应注意的问题

1、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

       益生菌药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即某一菌株的治疗作用并不代表本属或种的益生菌均具有这一作用。儿科医师在选择使用时应注意各种药物所含的菌株以及该药物在上市后的循证评价效果。不同的菌株,发挥作用所需的剂量不同,甚至同一菌株针对不同的疾病,所需的剂量也不相同,在选择药物剂量时应该注意。

2、多种菌与单一菌、活菌与死菌制剂的评价

      由于各种益生菌药物使用的菌株和剂量不同,目前很难评价多种菌与单一菌制剂的优劣。已经有证据显示,死菌及其产物也具有益生作用,在既往的益生菌定义中包含了死菌制剂。但根据 新的定义,益生菌应该为活的菌株,而不包括死菌及其代谢产物。

3、与抗生素合用问题

      益生菌药物为活的微生物,应避免与抗生素同时服用,以免影响疗效。若需同时应用抗生素,应加大益生菌剂量或错开服药时间, 好间隔 2-3 小时以上。胃肠道外使用抗生素影响较小。布拉氏酵母菌、酪酸菌和芽胞杆菌制剂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以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4、个体化 

      由于个体出生后其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和影响发育因素各有不同,肠道菌群紊乱的程度和方式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不同病人对同一药物同一剂量的效果可能出现差异,儿科医师在选择使用时应该个体化。另外目前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要明确该类药物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应该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了解病人是否已经或有可能存在菌群紊乱,是否有使用的指征等,避免在临床上滥用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的安全性

       微生态制剂是比较安全的一类药物,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微生态制剂引起严重毒副反应的报道。目前对益生菌安全性的担心主要是药物所使用的菌株能否引起潜在的感染,是否能携带和传递耐药性和能否产生有害的代谢产物。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是人体肠道正常菌群的主要菌种,也是目前微生态制剂应用多的菌种,在发酵乳制品中的长期应用已经被证明了其安全性,极少有报道其潜在的致病性。国外有报道与乳杆菌相关联的心内膜炎、肺炎和脑膜炎的个别病例,均为免疫功能受损的病人。国外个别报道在免疫功能受损或有基础疾病的病人可以发生布拉氏酵母菌或枯草杆菌菌血症,对特殊病人使用这些菌株时应引起重视。肠球菌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菌之一,其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但至今国内未见到使用微生态制剂引起感染和传播耐药的报道。关于益生菌菌株是否能产生有害的代谢产物目前也未见报道。

      微生态系统随着机体的发育成熟,在不断地完善,儿童时期是微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希望对儿科微生态感兴趣的相关专家学者及临床医师,积极开展儿科微生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应关注正常菌群与机体免疫和免疫相关性疾病,正常菌群与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正常菌群与机体代谢紊乱等。在临床研究方面,应加强微生态制剂对社区获得性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预防、对高危人群过敏性疾病(包括食物过敏)的防治、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防治研究等;应关注同一制剂不同剂量或不同疾病不同剂量的效果评价,以及对市场上益生菌药物的安全性监测;特别强调在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时, 好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RCT)或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同时积极建立快速、简便易行的菌群紊乱检测技术,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人体正常微生物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已经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随着新的基因工程——人体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的启动,开展和深入,微生态学步入了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时代,希望广大儿科医生积极关注。

相关连接:

什么是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及其功效分享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一)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二)

--------------------华丽的分割线-----------------

编辑:天益君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512

回复8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