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分享】细数那些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药物研究!

发布于 2015-10-25 · 浏览 4147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9 年零 20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来源: 药明康德
http://www.51science.cn/EKTodayArticle.aspx?articleID=5024

img

导读:本月,屠呦呦、威廉·坎贝尔、大村智三人因研发出关键的新药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药物研究都获得了诺贝尔奖,例如著名的青霉素、胰岛素、抗体等。它们一部分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另一些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那么,具体是哪些药物相关的研究获得过诺贝尔奖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
19世纪后叶至20世纪初,许多学者推测糖尿病与胰腺激素有关系,但口服动物胰脏治疗糖尿病无效。班廷通过一系列工作,发现并提纯了胰岛素。1922年利用胰岛素进行第一例临床试验,获得成功。麦克劳德又改进提取方法,使胰岛素能批量生产,挽救了许多糖尿病人的生命。


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
海因里希·维兰德(德)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确定
维兰德早年对生物体中存在的天然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研究,例如从罂粟中提炼出了吗啡碱,从植物马钱子中提炼出了马钱子碱,还对几种野生菌类(野蘑菇)中所含的毒汁和蟾蜍的毒液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其中一些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测定。在此之后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他主要是对生物体内的氧化反应进行研究。其中最出色的工作是对胆固醇的氧化及其和胆汁酸关系的研究。


1928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道夫·温道斯(德)
对甾类以及它们和维生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温道斯就是甾族化学的开创者。甾族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各种重要生理活性的有机化合物。胆固醇(又称胆甾醇)、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D等等,都属于甾族化合物。温道斯后期的工作转向维生素Bl和性激素的研究,并在用药物治疗心脏病方面作出了贡献。


192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C.艾克曼(荷兰)
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
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艾克曼领导脚气病研究室,他将被认为脚气病病原的球菌接种动物,未能引起脚气病。他偶然发现实验室的鸡群患了多发性神经炎,其症状似人类的脚气病。随后,他在鸡的食物发现了维生素B1。
霍普金斯发现用合成饲料喂养的白鼠体重减轻,但在饲料中加上牛奶,老鼠的体重便有所恢复。于是他在牛奶中发现了有促进生长作用的维生素B2。



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
沃尔·霍沃思(英)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保罗·卡勒(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核黄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B2的研究
1929年霍沃思出版了《糖类的构造》一书,是糖类结构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此外,他还证明了维生素C的结构,并在1933年人工合成了维生素C。
卡雷自1926年起致力于植物色素的研究。他成功地从胡萝卜中分离出胡萝卜素,并确定了它的结构。1931年,卡雷又从鱼肝油中成功精制出了维生素A的结晶,从而进一步确定了它的结构。1934年他又成功地合成了维生素B2,并且明确了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的结构关系.认定β胡萝卜素可以在生物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获奖后,卡雷于1938年又确定了维生素E的结构.并进行了人工合成。1939年他又分离出维生素K.并于20世纪40年代初确定了维生素A2的结构。卡雷在维生素领域的成就为维生素化学和化工的创立及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
理查德·库恩(奥地利)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库恩于1937年成功地进行了维生素A的全合成。此外,库恩从53000升牛奶中分离出了1克维生素B2(核黄素),测定了其结构,并于1934-1935年成功地合成了核黄素,对维生素化学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38年库恩又成功地分离出维生素B6,并测定了它的化学结构。以后库恩主要从事抗生素的合成和性激素的研究工作,继续在化学领域作出贡献。


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道夫·布特南特(德)
对性激素的研究
1929年布泰南特教授从孕妇的尿液中发现和提取了雌酮纯品的结晶。1930年他又从孕妇尿液中分离出另一种雌性激素——雌三醇.并成功地测定了这两种雌性激素的结构,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指出它们都是甾族化合构。1931年布特南持又从28000升的男人尿液中提炼出l 5毫克雄性激素——雄酮。此外,他又制得了另一个雄性激素——睾丸酮。1934年他成功提炼出在妇女怀孕期间起重要生理作用的黄体酮,并于1939年对该物质进行了合成。布泰南特的研究成果大大加深了人们对性激素的认识。并为以后制造口腹和注射的避孕药打下了基础。


193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G.杜马克(德)
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杜马克的第一例临床试验是在他的女儿身上进行的。他的女儿由于针刺引起链球菌感染,一种药物使她神奇地得到康复。后来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医学家发现这种药对链球菌的作用是通过其分子中的苯磺酰胺部分发挥作用的,从而发明了磺胺类药物。


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C.P.H.达姆(丹麦)、E.A.多伊西(美)
发现维生素K以及其化学性质
丹麦人达姆研究母鸡是如何合成胆固醇的问题。在实验中,他发现了当时还未知的一种维生素。因为这种维生素似乎是血液凝结所必需的,所以他称之为“维生素K”。多伊西由于进一步发现维生素K以及其结构和生理作用,而与亨利克·达姆共同获得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
发现青霉素以及青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弗莱明在研究细菌时偶然发现,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死或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他把这种化学物质叫做青霉素。后来,钱恩在牛津调查研究弗莱明关于溶菌酶的发现时,偶然发现了弗莱明对青霉素所进行的研究。他告诉了弗洛里,于是他们一起开始对青霉素进行探索。弗洛里早年研究细菌和霉菌分泌的抗生物质,1939年以后与钱恩等人从化学、药理、毒理等方面系统研究青霉素。


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
罗伯特·鲁宾逊(英)
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鲁宾逊致力于生物学上重要植物产物的研究。生物碱常常具有各种生理活性。香烟中的尼古丁、茶叶中的咖啡因、鸦片中的吗啡都是生物碱。1924年测定出罂素碱和尼古丁的结构。1925年他又成功确定了吗啡的结构式。以后,罗宾森又对紫堇碱、毒扁豆碱、黄连素、长春碱、秋水仙碱等几十种天然生物碱进行了研究。这些生物碱很多都成为了药物。


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P.H.米勒(瑞士人)
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在化学公司,米勒从事杀虫药物的化学合成。他发现DDT是其中最有效的杀虫剂。虽然DDT的母体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合成了,但其生物活性却是米勒首次发现的。DDT的合成及其触杀作用的发现,是米勒对人类的贡献。DDT在防治植物虫害以及人体免遭节肢动物传播疾病方面发挥了巨大威力。


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E.C.肯德尔、P.S.亨奇(美)、T.赖希施泰因(瑞士)
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肾上腺皮质激素是临床上运用广泛的一种激素类药物。当年,肯德尔从近3万kg的副肾中,分离出8种化合物。他认为,其中化合物质E的皮质激素活性最大。与此同时,瑞士的赖希斯坦因从皮质激素中分离出了26种化合物,并且明确了其中11种化合物的结构,远远领先于肯德尔。肯德尔马上又转而研究皮质激素的工业性生产。在麦尔克制药公司的支援下,他终于制成了900g肾上腺皮质激素。药是合成出来了,但只有和他在同一机构从事关节炎研究的亨奇博士申请做临床试验。亨奇博士的关节炎患者得到一天一次肌肉注射100mg的皮质激素的试验性治疗,结果患者的病状有了明显改善。


195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M.蒂勒(南非)
发现黄热病疫苗
黄热病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西南欧洲沿海地区、美洲大部分地区和西南非洲地区的恶性传染病。蒂勒改进了当时的试验方法,最终得到了人们称之为17D变异株的黄热疫苗。为了保险,他又用鸡的脑组织为17D变异株进行了200代以上的继代培养,确认病原毒性的确不会恢复,这样才彻底完成了黄热病疫苗的研究课题。


195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S.A.瓦克斯曼(美)
发现链霉素
自学生时代起,瓦克斯曼就对放线菌的生态学和分类学产生了兴趣,收集了许多放线菌。一天,他听到有关弗莱明发明青霉素的故事。他想,不知自己收集的放线菌是否具有青霉素那样的抗菌物质?于是他模仿弗莱明的研究程序,先后发现了20多种抗菌物质,其中链霉素对抑制结核菌非常有效。


1955年诺贝尔化学奖:
文森特·杜·维格诺德(美)
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维格诺德首次人工合成了催产激素(它能在妇女妊娠末期和分娩过程中帮助收缩子宫,缩短生产时间和减少阵痛,促进乳汁分泌)和加压激素(使降低的血压上升,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用于产后止血和治疗“尿崩症”)。经鉴定、合成结果与这两个激素的天然结构完全相同,向人类人工合成多肽和蛋白质迈出了开创性的第一步。


1957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达尼埃尔·博韦(意籍瑞士人)
肌肉松弛方面的进展和首次合成抗组胺的成就
将新药的化学合成实验和药理实验合并起来,并做出获奖成果,博韦是继高尔基之后又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意大利科学家。博韦最出名的发现是抗组胺药,这种药物通过阻断神经递质组胺来治疗过敏,而过敏是一种影响广泛的常见疾病。他的其他研究工作包括化疗、磺胺类药物、交感神经系统、箭毒的药理学以及其他神经药理学成果。


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
在有机物合成方面的成就
伍德沃德是当代最著名的有机合成大师之一。1944年他才27岁就和同事多林合成了治疗疟疾的重要生物碱奎宁(金鸡纳碱)而崭露头角,后来他又陆续合成了许多结构复杂的天然化合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1年伍德沃德合成了胆固醇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1954年合成了香木鳖碱,又称二甲马钱子碱;1956年合成了安神和降血压的结构更为复杂的药物——利血平;1960年合成了叶绿素。叶绿素的合成是一个经过55步反应的全合成,难度极大。
此外,他还测定了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的结构。1962年他合成了“6-去甲基-6-去氧四环素”,为今后合成一系列四环素类药物抗生素奠定了基础。
伍德沃德的最高成就则是在获奖后才开始的。长达11年的努力,上百步反应,最终他完成了结构庞大复杂的维生素B12的全合成。




197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G.M.埃德尔曼(美)、R.R.波特(英)
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埃德尔曼在抗体结构研究中,发现了用浓尿素还原抗体分子二硫键的方法。他再通过还原实验,对抗体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完全解决了抗体分子的化学结构,即氨基酸顺序问题已解决了。波特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将抗体裂解为小分子,同样解决了抗体分子的化学结构。


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J.R.范恩(英)
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萨米埃尔松和他的老师贝格斯特隆分离出两种纯前列腺素的结晶,又测定出了前列腺素的分子结构。而且,他还进一步阐明使脂肪酸与氧化合构成前列腺素的详细过程,从而使合成化学家能够设计出一系列对抗酶代谢的前列腺素衍生物。为进行生物试验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批外用时间长、效果好的前列腺素药品。
此外,他和英国科学家万恩在1969年分别发现了新的类似前列腺素的生物活性物质——凝血腺素。它除了能使机体内的各种平滑肌收缩外,连具有使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万恩研究组又进一步发现了抗凝血腺素——前列环素。它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且于前列腺素、凝血腺素和抗凝血腺素的相继被发现,人们对身体如何有效地控制血液的凝结作用有了清楚的了解,为一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广阔前景。



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N.K.杰尼(丹麦)、G.J.F.科勒(德)、C.米尔斯坦(英)
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杰尼提出的三个学说:抗体形成的“天然”选择学说、有关抗体多样性发生的学说和免疫系统的网络学说,为现代免疫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科勒和米尔斯坦在《Nature》上发表的文章中描述了产生任何抗体类型的方法——单克隆抗体技术。该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为现代抗体药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4年诺贝尔化学奖: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
人工合成胰岛素,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
梅里菲尔德第一个人工合成了有51个氨基酸的胰岛素,后来又成功地合成了124个氨基酸组成的核糖核酸分解酶。梅里菲尔德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肽合成仪,为蛋白质合成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个方法后来又用于合成低聚的核苷酸,并扩展到了其他有机合成上。


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S.科恩(美)
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有多种,如血小板类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类生长因子、红细胞生长素、集落刺激因子等。由于生长因子是由正常细胞分泌,既无药物类毒性,也无免疫反应,许多已用于临床治疗。


198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J.W.布莱克(英)、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
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布莱克开发了运用广泛的降压药——β受体阻滞药。伊莱昂和希钦斯自1945年开始合作,他们改变了传统发展新药的方法。在以前,药物学家都采用“试验”的方法,将许多化学药品——试验,看看是否能找到有效的药。伊莱昂和希钦斯却研究正常的人类细胞和癌细胞、原生动物、细菌、病毒间核酸代谢的不同,进而发展出一些药物只会对异常细胞产生伤害,却不会伤害正常细胞。他们由于药物研究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获得当年诺贝尔奖。


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R.F.福尔荷格特、L.J.依格那罗、F.穆莱德(美)
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
该年度诺贝尔奖成果是在药理研究中发现的。穆拉德发现硝酸甘油等有机硝酸脂必须代谢为一氧化氮后才能发挥扩张血管的药理作用,由此他认为一氧化氮可能是一种对血流具有调节作用的信使分子。与此同时,纽约州立大学的佛奇戈特教授在研究乙酰胆碱等物质对血管的影响时发现,一氧化氮及许多亚硝基化合物一样能够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一氧化氮主要通过cGMP途径扩张血管。


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保罗·格林加德(美)、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
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
当年获奖人中,卡尔森教授的工作与药物有关。他证明了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并运用多巴胺的前体左旋多巴肯定能够恢复多巴胺的水平。现在,全世界的帕金森病人都在使用左旋多巴治疗。这使世界上无数的病人能够正常地生活。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屠呦呦(中国)
在寻找疟疾新型疗法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威廉·C·坎贝尔(美籍爱尔兰人)、大村智(日本)
在线虫寄生虫感染新型疗法上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的团队从植物中提取到一种后来被称作“青蒿素”的分子,这种分子对疟原虫具有强烈杀灭作用。后来进一步开发为药物,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大村智日本微生物学家大村智以及美国寄生虫生物学家威廉·坎贝尔在土壤微生物中发现了一种成分具有强烈的抗寄生虫疗效。这种物质被称作阿维菌素。在经过进一步改良后,这种物质被制成“伊维菌素”并被广泛应用于对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http://www.zgjhjy.com/Html/news/jyyd/22028.shtml
[2] http://www.zgjhjy.com/Html/news/jyyd/22027.shtml
[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30a6c020101heol.html
[4] http://tech.sina.com.cn/d/i/2015-10-05/doc-ifximrxn8212984.shtml
[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30a6c020101heol.html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147

回复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