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变迁与困惑

2003版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1.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或 2.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 3. OGTT 试验中,2 小时 PG 水平≥11.1mmol/l(200ng/dl) 2007版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1. 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减少)加 1)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11.1mmol/l(200mg/dl) 或 2)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7.0mmol/l(126mg/dl) 或 3) 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n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测定血糖,明确诊断 2010版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1. 糖尿病症状(高血糖导致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加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或 2.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 或 3.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1mmol/l(200ng/dl)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 2013版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1.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检测≥11.1mmol/l(200mg/dl) 或加上 2.空腹血糖检测≥7.0mmol/l(126mg/dl) 或加上 3.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检测≥11.1mmol/l(200ng/dl),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 |
现行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无论是2010版糖尿病防治指南还是2013版还是内科学教科书都存在着一个令人十分沮丧的错误----表述不清。这种错误已经存在几十年了,耽误了几代人,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质疑,没有人改动。虽然第六版(2007.4)、第七版(2009.5)、第八版(2013.3)内科学本科教科书每版都有所变化,但核心的问题一直没有改变,一直以讹传讹,误导学生和医生。
2013版指南(讨论稿)引用的WHO1999年的诊断标准是这样写的:诊断标准(1)糖尿病症状(高血糖所导致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下降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加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或(2)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或(3)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很显然,标准的制定者的用意是说,如果有症状,那么加(1)或加(2)或加(3)就可以诊断(为了验证化验准确,需复核一次血糖),如果没有症状,那么需改日重复检查。症状覆盖(1)也覆盖(2)和(3),但是由于把症状仅写在(1)里,导致引起了误解和误读。有许多医学院老师都理解为,症状只是伴随(1)的,(2)和(3)与症状无关,实际上,这样理解起来很勉强,而且无法解释最后那一句话“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其实,我理解当初标准制定者的想法应是:有症状加一个指标当时就能确诊,没症状改天再测一次,再有一个指标和上一次那个指标组合起来也可以确诊。但是由于表达不准或翻译有误,导致长时间的理解偏差。所以,我觉得准确的写法应该是:有症状者加(1)或(2)或(3)即可确诊,无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只要符合任意两项的组合即可确诊。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书籍就是这样翻译和理解的,但只占少数。(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就是这种观点,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也是如此,但在定稿时改掉了)。
查阅了许多资料,大部分是抄袭WHO1999年的标准,但在解读上大致有两种版本。实用内科学第十三版(2009.9)、第十四版(2013.3)写明引用1997年美国ADA标准,两版内容稍有不同,14版在注解中,在未有明确高血糖时强调复核的项目是FBG,而在13版中未提及;内科学第六、七、八版也有改动,六版的叙述性标准----糖尿病症状(高血糖所导致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下降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加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或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无糖尿病症状者另一天再复查一次)和表格(1,症状加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2,FBG大于等于7.0mmol/L。3,OGTT大于等于11.1mmol/L)相冲突,七版没有表格,八版没有叙述性标准,只有表格,三版都特别指明要再核查一次,才能确诊,但是都没有说明是当天还是改天,也没有说明是复查当次还是复查另外两个标准也行,是再抽一次血复核,还是用同一个血找不同的化验员复核,语焉不详。所有的问题根源都在于对这句叙述性标准的不同理解,即症状只在(1)里,还是覆盖(2)和(3)。也有自创标准的,各行其是,在这里不赘述。有的诊断标准上不提“症状”二字,只提空腹或餐后2h血糖(joslin糖尿病学2010.3第14版);有的把“和”和“或”放在一起,令人费解(第六、七版内科学);有的不提随机血糖(内分泌医师手册,主编:廖二元);有的在叙述的文字里有随机血糖,但是列表后随机血糖就消失了(第七版内科学);还有的是光有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但二者是只需满足一个还是两个都满足,不得而知,连“和”、“或”都不写(张启宇主编内科手册,江苏科技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的在1999年WHO标准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说法,-----不是无症状者隔日再重复检查,而是以上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并在随后的一天再选择上述三项中的任何一项,重复检查也符合标准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实用糖尿病学,张蕙芬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只有王美美主编的、安徽科技出版社的“内科医师手册”和“协和医院住院医师手册”、宁光主编的“内分泌学高级教程”、纪立农主编的“知名专家进社区谈医说病----糖尿病”、陈璐璐主编的“内分泌科疑难问题解析”等书表达了和我相同的观点,我觉得也应该是最符合编者意图的、最合理的观点。
难以想象,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指导用书以及本科教科书竟然有这么多“错误”,这么多年来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居然都糊里糊涂、熟视无睹,实在令人感慨。如果说,2013版指南和2010版指南的改变有章可循的话,那就是美国ADA的标准,唯一不同的就是没有照搬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因为我们没有标化,误差太大,但为什么现在才和美国ADA的接轨,原因不明。但是美国ADA的指南很模糊,歧义甚多,实在不是一个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指南。如果我们现在不提这个问题,即将面世的2013版还会原封不动照搬照抄,那么,我们的学术气氛始终就是糊里糊涂、人云亦云,非常不利于我们加强建立自己的标准和规范。这是民族的悲剧也是国人的悲哀,更是我们中国内分泌界的不光彩。
最后编辑于 2017-09-22 · 浏览 3.1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