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 经验】青年基金两年申请的经验分享

发布于 2015-01-19 · 浏览 1.7 万 · IP 四川四川
这个帖子发布于 10 年零 10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又到一年自然基金申请的季节,想到去年的今日。虽然又有种种压力需要面对,但不觉还是轻松了许多。
毕业两年,第一年申请失败,第二年得中青年基金。虽然和我的很多同学相比慢了一些,却也更无再多奢求了。今年甚至有些同学在问我基金申请相关的问题。于是大致回顾一下我两年的申请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年基金的要求,我觉得无非是几条:1、创新的研究方向;2、申请人一定的实验室经历(至少一篇实验室研究的SCI论著);3、足以证明你的研究能力和可行性的研究基础。
我定科在内分泌,于是申请肯定是内分泌方向。但尴尬的是,我博士期间始终没有离开临床,偶尔做些临床研究,实验室的经历要追溯N多年前的本科时期了——事实上,我本科时候的所谓实验室研究也仅仅是一个SNP的分析,所幸是由于年代优势,杂志还不算太差(当年还有4分,现在一降再降)——而要命的是,那时候做的是心血管的方向,而发表的文章原本拟定的后续研究已经被其他人拿走写了另一份青年基金了。
这样我在选题上就很尴尬,前期工作和我目前的方向不搭界,还被别人用过了。于是只好另辟蹊径,我当年撰写文章的时候在统计中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交互作用。而这个交互作用刚好发生在我研究的基因和糖尿病身上,那么我能不能以此作为突破进行选题呢?查阅文献以后,发现在以往的一些临床研究中,可以发现这个基因与糖尿病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于是我就将选题转移到这个基因与糖尿病上。用基因的激动剂和抑制剂治疗糖尿病,观察表型。这样就有了第一年的申请书。而申请书在一审竟然通过了。因为听说一审是最难的,就很高兴,甚至一度以为申请就成功了。但不久便接到了不予资助的通知,并附上了评审意见。感觉评审意见大致中肯,大多较为积极,不过总体认为我的研究内容单薄,基础薄弱。
看了评审意见,关于创新性我大概心里有点底了。那么关键是内容和基础。于是在前年年底,刚好一个老师的学生毕业论文需要补一段实验,我就拜托她帮额外捎带上几只老鼠做了点儿预实验,没有什么经费,只有观察点儿基本的表型,本来想染点儿免疫组化,没钱没人没时间……又搜索了我们医院近年来住院病人中因为其他原因用过研究基因的激动剂的,统计了一下,居然有P=0.04的结果支持我的研究假设——真的只有感动的泪飙了。
研究基础就这么搞定了。内容上就有点麻烦了。评审意见建议做基因工程小鼠,但我没做过,真心不懂呀。于是只好查文献慢慢学,而平时临床已经忙得不行了,还有教学、迎检等等各种各样的任务。看文献的时候一般都是半夜一点钟之后了,脑子都是木的,学一门新东西还是不容易。还好有几个本科时一起做实验的师兄的帮助,草草设计了一个基因工程鼠——不过虽然是草草设计,但思路自己都觉得真心有点儿赞——前段时间真正开始做的时候,才发现有些设计其实存在问题,所幸现在又经过反复论证才将方案最终确定好。
今年的申请书就比较顺利,二审第二天就得到了正性的反馈。老板也非常高兴,各种支持,让我感激涕零。如今,还算顺利吧。
最后再总结一下申请青年基金的几点经验:
1、研究内容要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哪怕是一小点创新也好;
2、申请人一定要至少一篇实验室研究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SCI发表,分数低不要紧,但一定要有;
3、一定要有足够证明申请人能力以及研究可行性的工作基础,否则青年基金也会无缘;
4、成员列表人员要搭配合理,各层次人员齐备,干活的为主,但老大级别的也不能少;
5、自己的研究背景也蛮重要,临床的SCI也是数不厌多,分不厌高;
6、申请学部很重要,不同学部的人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搞不好就被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搞掉了;
7、申请书撰写的时候务必精炼而注重可读性,多找几个人,反复润色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以为中文是母语就个个能写得好),相反,自己反复改过的申请书往往会出各种各样的语法问题,甚至严重于英文的论文。
8、最后,形式是基础,就好像投稿一样,如果没有完全依照格式要求修改,降低了获得资助的几率,真的很划不来。
2015-1-19

















最后编辑于 2015-01-20 · 浏览 1.7 万

19 79 2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9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