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小鼠心脏模型的建立心得——发表于中国心胸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手术的初期阶段由于缺少显微手术的经验,手术的进度可能很慢,手术时间往往达到2小时,并且受体的存活率很低,此时熟悉手术的基本步骤是手术练习的目的,除此之外要注意手术的细节,开始的阶段养成良好的手术习惯非常重要,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率和缩短手术时间的基础。当渐渐熟悉手术过程后,容易片面重视手术时间的缩短,建议练习初期更要重视成功率的提高,手术时间会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逐渐缩短。练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前辈提供的建议。最好在可视显微镜下操作,让有手术经验的术者立刻就能指出手术操作中的错误,从而立即加以改正。在作者手术学习的过程中,就是由于前辈两次的手术现场指点大幅度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3.1血管吻合是小鼠心脏移植手术的关键步骤,吻合不确切就会造成吻合口出血,从而容易导致失血性休克,再次缝合还很容易导致吻合口狭窄。建议血管的吻合用10-0的线以降低术后吻合口出血和血栓的发生率。熟练掌握血管吻合技术是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3.1.1出血导致的出血性休克是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小鼠本身的血容量就比较少,25 g的小鼠的全身血容量仅有2 ml,其次小鼠术后的血容量的补充也比较困难。在减少出血上有以下几点建议:(1)在处理小肠系膜韧带的过程中,需要在显微镜下操作,避免损伤肠系膜血管造成出血;(2)在处理下腔静脉与腰深动静脉之间的交通支时,首先要看清交通支的走行后再穿线结扎,因为交通支的活动性较小,打结时要打原位节,否则会造成交通支出血;(3)在取移植心的过程中要动作精确轻柔,避免对移植心损伤,尤其在处理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过程中避免对心房造成损伤,在吻合血管的过程中,避免缝合针和显微镊对心脏的损伤;(4)关腹前可以将1 ml温生理盐水注入腹腔中扩充小鼠血容量。
3.1.2移植心吻合口出血的处理:松开血管夹后吻合口少量的出血属于正常现象,用棉签轻轻压迫数秒就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若松开血管夹后吻合口仍有活动性出血则需要再次放置血管夹,寻找出血口缝合止血。缝合一般不采用“8字”缝合,缝合进针不易过深,避免造成吻合口狭窄。
血管吻合的针距:无论主动脉或肺动脉的吻合一般都是一侧4针(不包括血管上、下两端固定的2针),其中第1针和第4针要靠近血管上下两端的固定针,第1针距固定针的距离一般为其距第2针距离的1/2。第2、3针平分第1针和第4针的距离。进针点到血管开口边缘的距离一般为血管宽度的1/3,出针点到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边缘的距离可以略微宽一些,这样既可以达到吻合确实的目的也不至于造成吻合后的血管狭窄。收线时要将动脉的长度略微缩短为宜,可以减少术后吻合口出血。
3.1.3吻合口狭窄的处理:以下情况常常会出现吻合口狭窄:(1)吻合血管时缝合到对侧的血管造成人为的血管闭合,因此每一针都务求确切,模凌两可的缝合只会增加手术时间和增加对组织的破坏;(2)针距过密或进针距离血管边缘过宽都会造成血管狭窄。
3.2移植心复跳失败的预防:最重要的还是要确保血管吻合的质量。确保血管吻合质量的基础上缩短移植心血管的吻合时间,尤其在练习手术初期,吻合时间过长导致移植心复跳失败是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3.3麻醉药的控制:麻醉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否,麻醉过深会造成呼吸抑制导致受体死亡,麻醉过浅会影响手术。麻醉过深造成受体死亡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对手术过程已经很熟悉也会在麻醉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可能与我们采用的麻醉方式的安全窗比较窄有关。首先要严格控制麻醉药的剂量,抽取麻药前将麻药充分混匀,严格按体重给麻药(每克体重0.04 ml麻药)。通过观察静脉的颜色(比正常静脉颜色更显暗红色)和受体呼吸情况(呼吸浅慢)可以判断是否麻醉过深。一旦发生麻醉过深,受体的死亡率很高,建议停止手术,关腹后放置于热源下促进受体苏醒。麻醉过浅的情况往往发生在手术练习的初期阶段,当麻醉剂注射到皮下或者注射到腹腔内脏器(如生殖腺)就会出现麻醉过浅的情况。当发生麻醉过浅时,可以增加麻醉药剂量,但每次剂量要0.2 ml为宜,开腹后发现麻醉过浅也可以通过利用肠管的表面麻醉来达到理想的麻醉状态,每次5滴(约0.2 ml)。在增加麻醉药的过程中也要控制每次增加的剂量,避免发生麻醉药过量。
3.4腹腔感染的预防:预防腹腔感染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循无菌手术的原则,每次手术的器械都需要经过消毒处理。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肠管的保护。2例腹腔感染经过尸体解剖,发现感染的部位都在乙状结肠周围,可能是纤维镊对肠管造成的损伤。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