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的博导介绍
罗自强,41岁,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2000-2002年在美国Baylor医学院分子生物学系从事肺脏分子生物学研究。现任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兼中南大学机能学实验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医药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循环、呼吸、肾脏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开发、仪器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生理科学会理事长,《生理通讯》、《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编委。
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生理学》《临床生理学》《高级生理学》《肺脏生理学》《麻醉生理学》等课程。在中南大学首届同学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最佳形象气质老师”。主要从事肺脏生理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肺泡II型上皮功能的调节、Clara细胞功能和肺损伤的保护。目前正在进行肺脏分子生理学研究,并和澳大利亚亨利王子医学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项目和湖南省中青年基金课题各1项。已发表科学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国内第一部《肺的非呼吸功能》专著,作为副主编、编委参加卫生部七年制、五年制《生理学》规划教材及麻醉专业《麻醉生理学》规划教材等10余本教材及参考书的编写,并应邀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 撰写。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呼吸生理(肺上皮细胞功能的调控和肺损伤的保护)
谭孟群, 女 汉族, 54岁,硕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生理学会理事、生理学报编委。长期以来从事造血调控、白血病细胞体外净化研究,曾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参与造血干/祖细胞组胺受体研究工作获1997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负责省科委白血病细胞体外净化课题研究,发表了系列文。
1997年5月至2000年11月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免疫学系实验室从事腺相关病毒载体特性及以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基因治疗的研究,完成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分别於1999年12月及2000年6月参加了美国第41届血液学年会和在加拿大召开的第八届国际细小病毒会议。2000年11月回国,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继续从事造血调控、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基因治疗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血液生理(造血调控)
秦晓群,男,44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2003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从事神经肽受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任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中国生理学会理事、《生理学报》编委、《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编委。
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生理学》《临床生理学》《高级生理学》《肺脏生理学》《麻醉生理学》等课程。主持校教学改革课题1项,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材、科研专著及教学参考书近10本。获省优秀教学成果3项,校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共5项,多次教学质量优秀奖以及优秀教师称号。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气道生理及气道高反应性的细胞与分子机制,提出“气道上皮细胞功能缺陷或上皮完整性破坏是气道高反应的内在原因和启动因素”,曾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及1项国家863子课题。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呼吸生理(气道高反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邬力祥,男,45岁,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生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担任过医学各层次的生理学教学工作,曾先后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师一次,多次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等。主要科研方向为脑细胞保护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在本方向已培养研究生6名,参加过二项国家级研究项目,获省、部级科研课题资助四项,近期发表论文9篇。近年来开展了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保护研究,发现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能分泌NO、TNF、IL-6等生物活性物质。同时开展了缺糖、缺氧和复氧对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反应的研究工作,并已获取缺氧和复氧对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反应的基因差异表达谱,发现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51个基因与缺氧和复氧相关。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生理(神经保护)。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