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进展】论皮肤针疗法在皮肤科中的运用

发布于 2012-11-25 · 浏览 3283 · IP 北京北京
这个帖子发布于 12 年零 16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皮肤针,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之分,是以多支短针组成,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皮肤针。皮肤针疗法在皮肤科中的运用极其广泛,通过近十年的文献查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皮肤疾病领域:

1、皮肤针疗法在皮肤科中的运用

1.1 病毒性皮肤病:曾伟[1]对3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透针法加电针通经络,行气血,泻肝经余毒,后加用皮肤针刺络拔罐散瘀祛毒,结果症状改善者32例,有效率94.1%。宿修英[2]等报道,采用口服中药配合皮肤针叩刺膀胱经的方法治疗扁平疣48例,治疗后42例扁平疣全部消失;9例疣体明显减少,有效率100%,治愈率87.5%。

1.2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王晶[3]等观察梅花针叩刺联合肤疾宁外用方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可韦片口服、肤疾宁隔日外用,治疗组在每次外用肤疾宁前加梅花针叩刺,疗程为2周。结果:治疗组1周愈显率63.64%,2周愈显率87.88%;对照组1周愈显率37.5%,2周愈显率65.63%。吴频霞[4]等报道皮肤针结合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疗效观察。将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皮肤针结合拔罐治疗;对照组运用西药进行治疗,均10d为1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56.7%。江光明[5]等对40例慢性湿疹患者采用皮肤叩刺加得宝松外擦治疗,每2周治疗1次,共5次,3个月判断疗效。并与30例醋酸强的松龙局部注射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3月后痊愈26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0例,痊愈率65.00%与对照组40.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方锐华[6]等采用梅花针叩刺汗疱疹患者背部督脉和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的皮肤与口服西替利嗪对照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观察,结果梅花针叩刺治疗汗疱疹起效快,能有效缩短病程,同时避免西药副作用。

1.3 结缔组织病:谭鸣雁[7]对硬皮病患者的硬皮局部先用艾灸温灸5min,再用皮肤针叩刺,拔火罐至有少量瘀血流出。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患者诉患肢疼痛消失,病变局部皮肤知觉明显改善,皮肤硬度减轻,弹性增加,只有局部皮肤颜色加深而呈紫色(因拔罐后瘀血外透表皮而致)。2个疗程后,患者诉患肢已无恶寒畏风症状,局部病变皮肤明显缩小,3个疗程而痊愈。随访3年无复发。

1.4 皮肤附属器皮肤病:李亚男[8]报道,研究毫针针刺配合皮肤针叩刺治疗斑秃的疗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用毫针针刺配合皮肤针叩刺,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自身疗效,以确定毫针针刺配合皮肤针叩刺治疗斑秃的治疗效果。结论:经上述方法治疗3个疗程,痊愈70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认为毫针针刺配合皮肤针叩刺治疗斑秃具有显著疗效。温瑞书[9]等采用化瘀生发汤配合皮肤针治疗斑秃56例,总有效率达98.2%。结论:本法具有使血瘀型斑秃再生新发的功用。陈玉华[10]观察中药配合皮肤针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对临床60例痤疮患者采用中药配合局部皮肤针叩刺治疗。结果60例患者中,痊愈14例,显效36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刘秀艳[11]报道梅花针叩刺治疗脂溢性皮炎50例,嘱患者取俯卧位,裸露背部患处,用75%酒精消毒患处及周围皮肤,而后用梅花针叩刺患处,使皮肤略红、微微出血即可,术后局部避免着水。每天治疗1次,7天为一疗程。结果:显效26例;有效2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1.5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刘文国[12]报道,皮肤针艾灸配合穴位注射自血治疗白癜风58例,结果:痊愈20例,基本痊愈24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于华[13]等报道,针药并用治疗白癜风260例,先取耳穴心、肝、肺、内分泌,配合发病部位的相应穴位,用王不留行籽、油菜籽或磁粒按压穴位,胶布固定,每次一侧耳穴。每日按压6次,每次6分钟,2~3日1次,14次为1疗程。再用皮肤针以中度刺激手法叩刺腰背膀胱经循行线及局部,患部从边缘向中心叩刺。叩刺后再配合艾条熏灸患处及中魁穴一圈一圈地逐渐缩小,以能够忍耐为宜。1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0天,经1~6个疗程观察。260例中痊愈182例,显效39例,有效2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5%。朱玉[14]报道,观察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50例面部黄褐斑的临床疗效。针刺取阿是穴(皮损区)、曲池、外关、合谷、血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随症加减;选择大椎及背脊两侧的肺俞、膈俞、肝俞、胃俞等穴位进行梅花针叩刺拔罐,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穴同治疗组。两组均治疗12周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

1.6 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胡津丽[15]观察皮肤针叩刺加隔姜灸对33例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效果。病灶局部先以皮肤针叩刺,再施以隔姜灸为主,最后配以体针,总有效率100%。廖伯年[16]报道,皮肤针配合药物及灸法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97例,结果治愈90例,好转6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8.97%。孙彦辉[17]等报道,皮肤针与中药外用合治肛门瘙痒症29例,取穴:长强、阿是穴方法。患者以温水清洗肛门局部取侧卧位暴露臀部,以0.1%新洁尔灭棉球消毒皮肤,针先重点叩刺长强穴,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后叩刺肛门病变局部,以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然后在病变局部,以中药青黛散或青黛膏外用。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症状消失后续治1周以巩固疗效。治疗结果:经2~3疗程治疗后治愈18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100%。邱茗[18]等报道,观察皮肤针叩刺配合专科护理治疗慢性单纯苔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采用皮肤针局部叩刺并配合规范的专科护理进行治疗,每周2次,8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痊愈12例,显效26例,总有效率为95%。

1.7 物理性皮肤病:杜梁栋[19]等采用皮肤针叩刺加周林频谱仪治疗冻疮,取穴方法:以近部取穴,取八邪、八风、合谷、后溪、行间、阿是穴等。将皮肤针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较重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病灶局部皮肤上,较重刺激强度,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然后用于75%酒精棉球拭去血液或渗液。再按照病变不同部位以近部取穴为主,如八邪、八风、行间等。用1.5寸针灸针,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同时用周林频谱仪照射治疗。每周治疗2次,6次即可。结果:8例病人中,痊愈6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张会珍[20]等观察针灸治疗褥疮的疗效。采用艾条于创面温和灸法为主,Ⅱ度以上者配合皮肤针疮周叩刺。结果:总有效率100%,治愈率92.2%。

1.8 其他皮肤病:罗成群[21]等报道,皮肤针联合疤痕平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疲痕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烧伤创面愈合后1~3个月成对且情况相似的增生性疤痕患者12例共40处,随机分组,实验组用皮肤针联合疤痕平治疗,对照组仅用疤痕平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后1,3,6个月时的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 1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25%,3个月时的显效率分别为80%、40%。李萍[22]等探讨梅花针针刺治疗对烧伤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选择烧伤外科双侧肢体有对称性瘢痕增生的大面积深度烧伤康复期患者20例,进行同体对照研究,一侧肢体行梅花针针刺治疗(观察组),对侧肢体常规抗瘢痕治疗(对照组)。初步评价梅花针针刺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各取瘢痕组织标本,检测各组瘢痕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同时检测CD34的表达来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观察组瘢痕增生表现均较对照组轻,尤以瘙痒、疼痛症状改善最为明显,量化总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在观察组、对照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较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观察3个月组表皮及真皮信号表达强度均较低,观察6个月组真皮表达信号强度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各组微血管计数发现,观察组血管计数均少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2 皮肤针疗法在皮肤科治疗中的作用原理

2.1 经络传感,整体调节,防治兼顾

  皮肤针疗法之所以可以通过刺激皮表,调整脏腑、经络之气,从而治疗疾病,它的理论依据就是经络学说中的皮部理论。十四经脉各有大的分支,称为十二别络和十五络脉等,还有许多小的分支,称为三百六十五络,各自再分出若干小络,称之为孙络,布满了各经循行范围内的皮肤上,构成了十四个经络分布区域,人体内脏和外界发生联系,有依赖于皮部小络,外界的信息由小络传递于络脉,由络脉传于经脉,再由经脉传入内脏,人体才能根据信息,来调整适应外界变化;脏腑通过此传递线路,将不需要或是多余的气散发到外界,再从外界吸收需要的气(如日月精华之气等),来保持人体机能的阴阳平衡,使人体正常生存;人体也通过此通路执行防御,如卫气不足时,这一通路又成为邪气侵犯人体的主要途径,由皮肤小络进入络脉,由络脉进入经脉,从经脉侵入脏腑,引起脏腑疾病[23]。

素问·皮部论》说:“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肤,则腠里开,开则邪客于络,络脉满,则注于经,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这条通路也是针灸、气功、按摩、皮肤用药等治疗疾病的途径,针刺刺激皮肤可以治疗内脏疾病就是这个道理;内脏疾病还可通过此途径在皮肤上出现各种反应,如疼痛、压痛、颜色变化、皮内结节等,这些反应已成为诊断的指标。总之,皮部是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皮部即是按十二经脉的外行线为依据,将皮肤划分的十二个区域。它位于体表,对机体有保卫的作用,同时能反映脏腑,经络的病变。反之,通过皮部的治疗亦可以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扶正驱邪。

2.2 通过神经反射,调节各组织的生理功能

皮肤针刺法的形成取法于古代的半刺、浮刺和毛刺。皮肤针治病主要经络学说之皮部理论为依据,应用皮肤针叩击皮部,通过孙脉-络脉-经脉而作用于脏腑,以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平衡营养,达到治病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脊柱两侧的皮部以及阳性反映与内脏联系的实质,可能与节段性神经的支配有关,因某一内脏器官的感觉神经纤维,与一定的皮肤肌肉区的感觉神经纤维,都进入相同的脊髓节段。内脏和体表可能通过这条途径,在神经和体液参与下相互联系。因此,当内脏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反应出现阳性反映和阳性物,这便是皮肤针重点叩刺的部位。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分布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有触觉、温度觉、痛觉等感受器。通过皮肤针叩刺皮肤,形成(痛觉反射弧),可以使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或抑制的各种调节反应,进而影响体液、内分泌、免疫等系统,最终使人体产生局部或整体的良性调节效应,使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趋向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4] 

3.结语

皮肤针疗法是一种损伤小,患者痛苦较少,疗效可靠的针刺疗法,可避免或减少口服药物的副作用, 在临床上可单独或与药物联合应用于多种皮肤病,在皮肤病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作为皮肤科医生应对皮肤针予以更高的重视,并不断扩大其临床的应用范围,促进皮肤科学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曾伟.电针加皮肤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4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7):46.

[2] 宿修英,隋峰,张淑杰.中药结合皮肤针治疗扁平疣48例[J].中医药信息,2001,18(4):57.

[3] 王晶, 万志杰.梅花针联合肤疾宁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09,25(8):23-24.

[4] 吴频霞,马文龙,赵熙熹.皮肤针结合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11):79.

[5] 江光明,邱茗,赖小娟.皮肤针叩刺加得宝松外擦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4):234-236.

[6] 方锐华,何颖沈,杨捷,等.梅花针叩刺治疗汗疱疹疗效观察[J].岭南性病皮肤科杂志.2009,16(6):386-388.

[7] 谭鸣雁.针灸治愈局限性硬皮病验案[J].中国民间疗法. 2002,10(1):14.

[8] 李亚男. 毫针针刺配合皮肤针叩刺治疗斑秃90例[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34):209-210.

[9] 温瑞书,刘忙柱.化瘀生发汤配合皮肤针治疗斑秃56例[J].四川中医.2003,21(7):85.

[10] 陈玉华.中药配合皮肤针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25(4):41-42.

[11] 刘秀艳.梅花针叩刺治疗脂溢性皮炎50例[J].中国针灸.2006,26(11):777.

[12] 刘文国.皮肤针艾灸配合穴位注射自血治疗白癜风58 例[J].光明中医.2009,24(6):1100-1101.

[13] 于华,史乃飞.针药并用治疗白癜风26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9):28-29.

[14] 朱玉.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50 例[J]. 陕西中医.2010,31(4):476-477.

[15] 胡津丽.皮肤针叩刺加隔姜灸治疗神经性皮炎33 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34.

[16] 廖伯年.皮肤针配合药物及灸法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97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2):31.

[17] 孙彦辉,曹永清,陆金根.皮肤针与中药外用合治肛门瘙痒症29例[J].江苏中医药.2009,41(9):55.

[18] 邱茗,罗细娥.皮肤针治疗慢性单纯苔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5):185-186.

[19] 杜梁栋,杜晓山.皮肤针叩刺加周林频谱仪治疗冻疮[J].针灸临床杂志.2003, 19(12):24.

[20] 张会珍,佘延芬,吴桂林.针灸治疗褥疮51例[J].陕西中医.2007,28(11):1537-1538.

[21] 罗成群,李高峰,贺全勇,等.皮肤针联合疤痕平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疲痕的临床研究[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3,15(1):68-70.

[22] 李萍,罗成群,徐阳成,等.针刺治疗对增生性瘢痕VEGF 和血管内皮抑素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0,36(16):1888-1891.

[23] 赵荣芳,薛育芳,杨秀珍.浅谈皮肤针的补泻[J].陕西中医.2004,25(5):449-450.

[24] 黄黎珊.论皮肤针在针灸美容治疗中的运用 [J]福建中医药. 2008,39(3):25.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283

回复7 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