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儿童恙虫病的诊疗体会(各色图片不断完善中)
(讨论部分)恙虫病是人畜共患性疾病,鼠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媒介为恙螨。恙螨喜在暖湿草丛或丛林中生活。故本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南方发病高峰在6~8月,北方在9~12月。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成人发病为主,有报导儿童发病率为3.2%[1]。
我院地处桂东南地区,从近6年来小儿恙虫病的发病情况看,每年发病率大不相同,2004年及2009年似有小流行。发病季节在5——11月内出现,12月至次年4月均无发病报告,仍显示与暖湿气候直接相关。
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为主,48例中占30例(62.5%),与其活动范围相对广有关。48例全部来自农村,仅个别提供明确的野外活动史如稻田、菜地、柴堆。大部份问不出此类病史。
全部病例以发热或伴其它症状作为主诉入院。48例发热病例中,热程超过7天才入院者27例,占56%,热峰39℃以上者42例,占87.5%,多是不规则热型,考虑与退热药普遍应用有关。伴随症状如浮肿、咳嗽、气促、腹痛、抽搐等的发生率与病程呈正相关。
体征方面,全部病例因在体表找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得以确诊。本组30例(62.5%)找到焦痂,18例(37.5%)找到溃疡。辨认焦痂或溃疡是诊断本病的根本,若对本病认识不足,常常会视而不见。本组所见焦痂或溃疡,均为圆型或椭圆形,最小0.2×0.2cm,最大1×1.5cm,焦痂为黑或棕黑色,硬,常高于皮面。溃疡比普通创伤性溃疡要深而直,周边组织隆起有红晕,呈围堤样,溃疡底部可有白色或淡红色肉芽组织,可有少许非化脓性渗出,或干洁无渗出。恢复期溃疡可变得很浅,很光滑,但溃疡周仍有隆起的疤痕组织从而与其它原因所致溃疡鉴别。其好发部位多为身体隐蔽部位如腋窝、脐窝、腹股沟、腘窝、外生殖器等(所谓阴暗角落),曾有一重症病例(脑炎、肝、肾损害)在阴茎根部与阴囊交界处,把阴茎往上翻后才发现典型溃疡得以确诊而治愈。
本组淋巴结肿大病例77%出现,以焦痂或溃疡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为主。35%病例可见肝脾肿大,31%病例查体发现不同程度的非凹性浮肿,可以此两项作为发热病人排查恙虫病线索之一。皮疹发生率不高,本组仅18%有不典型皮疹,多为色素沉着斑,可能与来诊时间过晚有关。
辅助检查无特异性诊断指标。本组病例血象改变突出,58%病例白细胞升高,不同程度贫血占37.5%,,血小板减少占31%病人。炎性反应指标阳性率高。肝损害病例58%,心肌损害29%,实验室提示肾损害(尿蛋白阳性,尿素氮增高)仅6例,占12.5%,与浮肿发生率不相称,可能与间质性肾炎早期代偿有关。外斐氏反应无阳性结果,疑与检验方法或试剂有关,近两年本院已停止此检验项目。影像学检查22.9%可见肺部炎症改变,曾有1例因肺门淋巴结肿大放射科疑肺结核的报告。
48例的诊断仅有4例院前确诊。门诊确诊17例,剩余27例(56%)均在住院后3天内确诊。被门诊或入院时拟诊的疾病有:发热待查,腹痛查因,肺炎心衰,急肾?溶贫?传单?白血病?败血症?肝炎?颅内感染等。
本病预后与抗立克次体治疗早晚直接相关,治疗越晚,并发症出现机率越高。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四环素族也可获得满意疗效,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也具有一定疗效,不宜使用四环素的儿童可选用此类药物[2]。本组大多选用氯霉素治疗有效,部份加大环内酯类药辅助抗立克次体。个别热退不理想,加用头孢类抗生素有效,考虑继发细菌感染。重症病例综合治疗,有一例发生呼吸窘迫,DIC,经上呼吸机等综合治疗痊愈。使用氯霉素病例未见骨髓抑制副作用。死亡1例为5岁女孩,发热8天,气促2天入院,全身浮肿,皮肤瘀斑,背部焦痂,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液、肝、肾、功能损害,入院1小时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总之,提高本病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关键在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重视,早期确诊。因二级以下医院实验室检查对本病诊断无特异性,依靠临床诊断为主,故基层医生在本病好发季节,对所有发热病人,特别是伴淋巴结肿大或浮肿、结膜充血、皮疹、或肝脾肿大的病儿,常规全身暴露仔细查找焦痂或溃疡进行排查,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最后编辑于 2013-08-28 · 浏览 4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