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共享】医生的困惑——摘自《医生手记》

发布于 2010-09-05 · 浏览 2.1 万 · IP 山东山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14 年零 26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写医生手记了,他还等着看呢,我一听就笑了,自己有感而发,并没认真的写过医生手记,居然有朋友期待,也是意料之外的事了。在我看来,医学再神圣,干常了也是普通的工作,就象做手术,日复一日的便如老太太绣花,也没什么特别的。前几日看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有一段关于他妻子剖宫产术后的描写,让我很触动,他在妻子回病房后说“麻醉师冷漠的站在床边,让我把雨儿抱到没更换过床单的病床上……”我突然想到,我们冷漠么?我们每日里面对那么多入院的、出院的、手术的、分娩的,也许我们自己感觉已经做的很好了,但是否仍会有人觉得我们冷漠呢?妞妞出生在91年,那个年代的大夫也许冷漠,但十几年过去了,我相信大部分的大夫都是善良而温情的。朋友曾说,医生是最需要提高人文修养的,因为你面对的是需要你帮助的弱势人群,要取得信任,必须要有正确的言行。但我们也有为难的时候,就算不冷漠,也常有不被理解的时候。

前段时间,有医院门口打出了白色横幅,白底黑字的写着“无德无术”,又架起个大框子,大篇幅的写着事件的经过,惹来一大堆围观的群众,不用问,就知道是医闹的,近几年的医闹是太多了,几乎每个医院都有过,也算不得新鲜,我也凑个热闹,上去看写的什么,不看还好,一看非常生气,原来是一个住院分娩后新生儿窒息并最终死亡的事件。患者家属发复强调自己要求手术而大夫拒绝……围观的群众深表同情,纷纷遣责大夫的做法。但身为同道中人,我了解的情况却是另一个样子,据我所知:这是6月份发生的事情,该产妇身体瘦小,胎儿却偏大,估计体重4000g,考虑存在相对性头盆不称,自然分娩困难,入院时既建议剖宫产,但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要求顺产,反复交待病情,仍坚持,大夫无奈,遂在病程中签了拒绝手术的字,给予试产,夜班大夫观察产程进展缓慢,再次建议手术,家属拒绝,第二产程胎头下降缓慢,胎心又有异常,再次交待病情,仍要求自然分娩。家属不同意手术,大夫便只有尽力帮助经阴分娩,最后胎吸助娩,但难产的风险远远大于手术,且并发新生儿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重度窒息的危险明显提高,而这个时候,胎头深入骨盆,就算再行剖宫产也极困难。几个大夫尽心尽力的把孩子生出来了,可惜并发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复苏成功后转院治疗,但患者因经济原因最终放弃在该院治疗,以至抢救成功的孩子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并最终夭折。医疗纠纷因了孩子的错误出生而出生,并因了孩子的夭折而达到顶点,患者索赔74万,让所有人震惊。

无辜的小生命还没看到大自然的阳光就委谢了,无论是谁都觉得可惜,谁是摧残生命的凶手?医院的大夫?孩子的父母? 父母爱孩子,希望他们健康的出生,有花儿一样的生命,大夫尽职责,希望自己的患者平安的分娩,有一个如愿的宝宝……希望是美好的,但实现希望的过程却总被人为因素困扰着,大夫的话不是圣旨,不可能所有人都听,而患者也并非都是良民,能把大夫当一回事,许多时候,医患冲突在相互不配合的情况下发生,希望与结果背道而驰,幸运的皆大欢喜,不幸的如上面后说,两败俱伤。而如今的医疗环境又太差,出了纠纷,不走法律途径,无论谁对谁错,都去闹事,又狮子大张口的索赔,让人在同情之余又不免痛恨。

也许,谁都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最终的结局让双方两败俱伤,患者为拒绝手术而失去了儿子,医院为并发医疗风险而名声重创。医患双方反复协议未果,患者便选择了医闹,白纸黑字的横幅一打,赚足了百姓的眼泪,一大批善良的人们听信片面之词,同情患者,痛骂医生,仿佛大夫真的无德无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然而,温情的人们有没有动动脑子想想呢?如今的社会,病人要求手术的有几个大夫敢执意不做呢?患者反复的强调大夫说“放假了,下班了,没有人做手术了”,想想可能么?医院这么大,产科这么多病人,半夜能没有人值班?没有人做手术?还能放假?据说,那天晚上,不光值班的几个大夫在,听班的大夫,产科的主任都过去了,而且,想到新生儿窒息的可能,提前把麻醉科大夫,儿科大夫都叫过去参加抢救,如果不重视她,这么多人半夜三更的忙乎什么?这么多人围着产妇转,最后变成没人管她了,可能么?患者如此昧着良心说话,无非想把责任都推到医院身上,获得更多的赔偿,而医院有理可依,自然不肯心甘情愿的拿钱补偿。

我相信医学的求实性,所以,纵然患者再不幸,我也不想违背事实,助长医闹的歪曲真相、骗取同情、并最终达到他天价索赔的目的性。 北京某医院患者签字拒绝剖宫产手术致孕妇死亡一案,让全国人民狒狒嚷嚷了一年,但无论善良的百姓多么同情死者,法律是讲证据的,有签字的手术做了若出现问题,还要追究医院的责任,没有签字的手术若做了并最终出现不良后果,中国的医院就真该乱套了,中国有句老话叫“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中国还有句老话叫“有因方有果”,善良的人们可以同情弱者,但不要忽视弱者背后的决定,无知者无畏,许多时候,我们的舆论是违背事实的,偏差的导向,会让无知的人更无知,让无畏的人更无畏,谁说大夫无情?倘若中国的大夫真的无情了,那么,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是被如今的医疗体制逼的,是被许多不公正的对待伤害的。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遇到的产妇了。那是个经产妇,39岁,13年前顺产一女婴,3500g,交班时宫口开大2cm,系第一产程的潜伏期,查房时便觉得胎儿挺大,肯定超过4000g。产妇要求试产,考虑经产妇,骨盆正常,胎心正常,有试产的条件,但胎儿较大,有并发肩难产、臂丛神经损伤的风险,手术相对安全。交待病情后,家属仍要求自然分娩。社会上许多人都片面的认为产科大夫为了提高收入,动辄就做剖宫产,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理解,也违背了我们的医学准则。分娩自古有之,而手术作为解决难产的手段,是需要指征的!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女人似乎越来越不会生孩子了,娇气的、怕痛的,择日子的……让大夫有时很为难,手术吧?没有指征,出了并发症打官司也不赢,不做吧?万一分娩出了问题,患者会反咬一口,说自己要求手术被拒绝,也是麻烦。要不要求手术的话是可以正说反说的,反正没有录音,社会也不明真相,媒体也不喜欢调查取证,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总有人会反咬一口,声称要求手术却被拒绝,社会也会指责大夫“为什么要求手术而不给做呢?”,不负责任的说话很容易,却没有人真正去了解事故背后的真实故事。

常常有人说:“不就是生个孩子么,有什么了不起”,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产科的风险是最大的,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子痫、新生儿窒息等等,一旦发生,都是有生命危险的,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不懂,但不懂的人可以左右着大夫的决定,而一旦出了问题,他们会说:“我们不懂,你们还不懂么?”可再有经验的大夫,也不敢百分之百的保证手术没问题,分娩没问题。遇到这类病人,便想到开学术会时专家说过的话,她说:“社会因素不再做为剖宫产的指征了,如果遇到那种非要做手术的人,你不能尽量往有指征的地方靠么?找个恰当的理由,就算出了问题,打官司也不会输。估计巨大儿做手术没有错,哪怕你剖出来的孩子不是巨大儿,但万一你估计不到,生个巨大儿出来,又并发了臂丛神经损伤,就是麻烦。”

大夫不是圣人,隔着肚皮猜瓜,难免会有疏漏,有些指征明确的,如子痫前期重、疤痕子宫、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明显的头盆不称,不做也得做,因为除了手术没有第二种选择,但有些合并症,是在产程进展中出现的,比如胎儿宫内窘迫、持续性枕后位、活跃期停滞,需要大夫的及时发现与决策,也需要家属的充分理解与配合。常常有人说,以前检查都正常,为什么现在就不正常了呢。要知道,孕期检查正常,只意味着妊娠能维持到足月,而分娩是个复杂的过程,除了胎儿、产力、产道等产科因素外,来自患者与家属方面的主观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第二产程因为胎心突然异常而必须及时手术的,也有各方面条件都很好,而产妇却坚决不配合的。

交待病情是个艺术,要让人充分理解,但有时大夫说了半天,病人也似懂非懂的糊涂着,这是知识的差距,就象去年北京某医院丈夫拒签字而导致产妇死亡的事件一样,死了病人才想起讨论孰是孰非了,可在现实工作中,这类人并不少见。产科都有两面性,有坚决要求手术的,就有坚决要求自然分娩的,病人过来生孩子,她有权选择自己的分娩方式,大夫要权衡利弊,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分娩方式,遇到必须手术的,就算患者不同意,也要想办法说服,可偏有固执的, 任你怎么说,他也不同意。手术的字好签,但拒绝手术的字就很难签,大夫都是好心的,不想把事情弄得太僵持,也不想让病人以为签了拒绝的字,大夫就不管了,况且,产程进展也有可变性,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试产,也是允许的。所以常常病情是交待了,但拒绝手术的字却没有签。这有时让我们很被动,要么试产成功,患者庆幸自己拒绝了手术,而不考虑大夫担了多少风险,要么等到胎心不好了,或第二产程延长了而不得不手术,那时,感染的机会、出血的机会、损伤的机会、新生儿窒息的机会都大大增加,手术很被动,有时苦不堪言,让人又急又气又上火。

作为产科大夫,谁都希望大人孩子平平安安的没有意外,但有时希望是美好的,过程却是艰苦的,分娩对产妇是个考验,对大夫同样是个考验,正确的决断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患者的平安,但有时决断是很困难的,经验需要积累,刚独立值班的大夫是摸索着前进的,遇到产程不够顺利的,高年资的大夫也常左右为难,但无论哪种选择,都本着安全尽职的原则,绝没有利益上的驱动,社会的偏见有时是对医生最大程度的污蔑,让人很生气,更有不明事理的人渲染着这种偏见,让大夫越做越难。

难也要做,而且还要为病人着想,所以,那个估计巨大儿的经产妇,让我犹豫不决了。如果是初产妇,我毫不迟疑的就做了,决不给她试产的机会,可偏偏是个经产妇,产程进展很顺利,剖了有些可惜,但若不剖,孩子太大,肩难产的机会增加,万一并发个臂丛神经损伤,就是好心办坏事了,还要官司缠身,更可怕,再次交待病情,产妇仍要求试产,态度很坚决,同事说:“让她生生看吧,不行再剖”,我说道:“不行再剖时很被动,你忘了上次的事了?”。她刚独立值班一年,心地善良,尽职尽责,可有一次,也是经产妇,第二产程近一个多小时没生下来,半夜把我叫来做手术。开腹后发现盆腔充血水肿的历害,子宫下段很薄,而胎头较大,又深入骨盆,很困难的才娩出来,孩子是没问题,4500g,但子宫下段切口向下裂伤,又出了阔韧带血肿,手术很困难,害得我差点下不了台。事后告诉她不要无原则的试产,她委屈的说建议手术了,但产妇不同意,而且,真没想到孩子会这么大。她是个敬业的大夫,虽然工作时间不长,却很认真,头一次遇到这样困难的手术,但至少她最后说服了患者做手术,所以,纵然手术困难,却最终母子平安,有惊无险。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有时善良的本性总改不了,我与她都是这样的人。所以,犹豫再三,还是同意了患者的要求,且没签拒绝手术的字。进产房后,产程进展很顺利,但越看越觉得孩子大,便很想让产妇签个拒绝手术的字,但看她配合的很好,又不忍心了。为了防止肩难产,我让两个大夫上台接生,作个大的会阴侧切口,又提前告诉产妇屈膝屈髋等动作,让她适时的配合,而自己站在床边。准备必要时加腹压……及至胎头娩出时,感觉那脸真是大,幸亏两个大夫上台,一个保护会阴一个按分娩机转出孩子,出肩虽然困难,但及时处理后顺利娩出个女孩,居然比我们估计的还要大,同事说:“这么大的孩子,屁股都难产,象拔萝卜似的。”,一称4600g, 十足的巨大儿,不禁有些后怕。虽然一切顺利,母女平安,但想想还是很冒险,所以事后告诉年轻大夫,白天上班人多,这样的情况可以试产,若自己上夜班,遇到这么大的孩子千万别试,一定要早早剖了,一会另一个大夫来了,问起这个产妇,当听说生了个4600g的孩子时,她叫了起来:“你们怎么不给她剖了呢,这么大的孩子让她生什么生呀,看来你们是没吃过亏”。

她是吃过亏的,一年半前她夜班时来了个经产妇,是个熟人的朋友,来时宫口开大3cm,,估计孩子偏大些,建议手术,但患者没有钱,要求自己生,考虑患者172cm的大个子,又是经产妇,生个8斤多的孩子应该没问题,况且,已经进入活跃期,产程进展很快,剖了有些可惜,也就没强求,没想到肩难产,生个4100g的孩子,一条胳膊不能抬,考虑臂丛神经损伤的可能。家属最初的感谢变成了怒气,熟人也不管用了,纠纷折腾了一年多,医院出钱给孩子治疗也不算完,终因索赔太多,让她去做医疗事故鉴定。她的起诉书我们都看了,非常生气,她居然说产妇及家属都坚决要求剖宫产而大夫不给做,甚至也没侧切……她连会阴侧切这样明摆的事实都敢否认,更别提自己说过的话了,气得大夫大骂他没良心。官司打得并不难,根据鉴定,我们的不足在于肩难产的处理做了,但没有记录完善,也因此负了次要责任,况且,孩子的预后很好,那条胳膊基本正常了,可病人不服,要了钱又去省里打官司,鉴定同前后,气得把孩子丢我们科里不要了,可怜的孩子被医院找人照顾了一周,才被家人抱回去不了了之。官司打了一年,且不说赔偿多少,关键让人心里不痛快,那段时间,该大夫快被折磨成祥林嫂了,她是最善良的一个人,却一反常态的说“人不能太善良了,好心也没有好报”。而同期另一家医院的一个臂丛神经损伤的孩子,4500g,只因产前签了拒绝手术的字,签定一点责任没有。

从此我们吸取了教训,病历书写力求完善,该签的字一定要签,省得出了差错翻脸无情。但说实在的,大夫都是好心的,再危险,也没有哪个想和患者对立起来。大夫有时很天真,象个冒险的傻瓜,明知有风险,还要去坚持,为的什么?是钱么?坚持的结果常常是让患者花钱更少;为名么?许多患者根本就不知道为她辛辛苦苦忙碌的大夫姓什么;为利么?谁也没去拿半个红包……许多大夫都有自己的做人准则,那是用名利无法衡量的,即便不能尽如人意,也要力求无愧于心。

在北京进修时,我的老师喜欢说这句话:“作为大夫,要承担手术的风险,作为患者,也要承担疾病本身的风险”,道理很简单,疾病本身就有风险,若单因为到了医院,就把所有的风险都加在大夫头上,也是没道理,专业书上统计的并发症都是有根据的,若什么结果都正常了,反而不正常。山东的巨大儿是太多了,都以为生个胖孩子很体面,却不知许多并发症是随着胎儿的体重增加而增多的,降低剖宫产率也要本着安全的原则,至于尺度的把握,则要视具体的病人而定,有人生个9斤的孩子没问题,有人不足月也得手术,若千篇一律,也就不用上医院了。妊娠、分娩本身就存在一些并发症,若把所有的风险都加在大夫头上,也是不公平。

曾经很辛苦的抢救一例产后大出血的病人,家属没有一句感谢,却反过来痛骂,指责我们是导致产妇大出血的罪人,言辞行为之间没有半点尊重,让所有参加抢救的人寒了心。那是我遇到的最忘恩负义的病人家属,忙乎一个晚上,象吃了苍蝇一样恶心,那晚,在病人病情平稳后,我和主任一起回家,主任生气,我却哭了,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呢?却多了一个冤家,凭白无故的被人威胁咒骂,后来,那个家属又反复找事,主任据理力争,毫不示弱,他最终没找到我们任何差错才变老实了。

而上周,我听班,晚上10点去做手术时,值班大夫告诉我一个要求十二以后剖宫产的患者,现在有宫缩了,胎心有时低于120次/分,偶尔有减速,怎么办,我说先吸氧纠正一下看看,如果还不好,接台手术。11点,胎心还不正常,准备手术,但手术室护士却迟迟接不来病人,原来患者为了能在12点钟以后手术,故意拖延时间,大夫反复交待,但患者仍不动弹,无奈,大夫签了一个“故意拖延时间,后果自负”的字,一台手术最少需要两个护士、一个麻醉师,三个手术大夫,半夜三更,这么多人为了她的选时辰而等待着,而胎心又不好,想不生气都难,而麻醉师严重的警告我们不要再随意满足患者选点手术的要求。手术如她要求的那样在12点后进行了,但羊水III度污染,佐证着胎儿窘迫的诊断,幸好没有新生儿窒息,否则,是她的错还是大夫的错?手术很顺利,术后恢复也很好,但患者在出院后却写了“医术低、态度差”的意见,让所有人都义愤填膺。

如今的工作,越来越象走薄冰了,无论是谁,都变得小心翼翼,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没哪个大夫敢说绝对的话,就算有十分的把握,也要留两分当做风险,一个手术,先把可能发生的风险都交代待了,但也许一个疏忽,发生的偏偏是你漏说的,那么你就惨了,患者没了知情权,会反告你。年轻大夫没经验,术前谈话常常三言两语就结束了,患者听得胡涂,就算签了字也不明白,没事算好,若真出问题肯定不算完,所以我们反复强调签字要细谈,更不允许什么也不说让家属看看就签字。

医生这行,是越做越胆小,有时又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的总结经验,年轻大夫没吃过亏所以不懂,等她们经历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而做为患者,也要有颗宽容的心,若过于苛科、求全责备,也绝非好事。彼此信任,相互包容,是最好的求医之道。而医闹势必让两者对立起来,让医生更谨慎,不该做的手术做了,可以不用的药用了,能够观察的收住院了,让患者更敏感,能生的剖了,该有的信任没了,那么不言而喻,最终受害的是还是广大患者。

社会在反复强调降低剖宫产率,却在每起自然分娩出现问题后,都把拒绝给予手术的罪过压给大夫,这难道公平么?不要盲从报纸,媒体有时就是个大傻瓜,有些记者的无知并不比普通百姓少,遗憾的是,百姓不懂是个人的事,充其量只自家人知道,记者的不懂就象个大喇叭,呜啦啦的把无知播散出去,让事非象瘟疫一样扩散,前几年的“茶水发炎”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烟台户外的3*14救援不也被改得面目全非吗?人啊,先要有自己的事非判断力,若偏听偏信,就如在街上遇到乞丐,好心的各个施舍,自己也分不清哪些进了骗子的口袋。

但有时看到自己劳神费力帮助过的患者却因为账单等小事翻脸无情时,又觉得不是滋味,有个出院的患者,顺产一个4100g的孩子,虽非难产,却也让大夫费了许多精力,出院时家属拿着结账的明细单质问我们为什么收了导尿的钱,他言辞凿凿说:“我对象当时很清醒,她没有导尿,凭什么收导尿的费用”,病历、医嘱都记得很清楚,导尿是在第二产程因为膀胱充盈而做的,产妇因为疼痛及用力,有时连会阴侧切都感觉不到,又怎么会明白什么是导尿呢,这不是清醒与否的问题。人的忘恩负义有时比蛇还快,所以自此后,每项操作护士都不忘交待一下,就连肌注个缩宫素,也不忘告诉一声。

医学是个人文科学,是需要倾注感情的,若把它当成一种简单的金钱交易,就未免太可悲了。那些口口声声说不为钱而医闹的人为的就是钱,人的价值,若拿钱来衡量,就廉价的没有一点技术含量,人的生命若用钱来补偿,就只有无奈的叹息了。但有什么办法呢,担着风险做事是应该的,无论别人怎么想,一切平安才是最重要的。

说到钱,又不能不提到医疗费用过高的问题了,几次医疗改革,说是减少大众的负担,却让医疗费用更高了,而这,是制度的问题,不是普通大夫能决定的。但前几天去商厦,看到许多很普通的衣服,却都好几百,而一些看上眼的,都在一两千以上,才晃然大悟,衣服都贵的离谱,医疗费贵也就不足为奇了,技术本身不值钱,值钱的是越来越昂贵的材料,降价的药品就象打折的衣服,是被市场淘汰的,而医生,不过是使用材料的载体,决定不了市场的规律。当今社会的不合理,神仙看了也摇头,到哪讲道理?不过是让百姓更辛苦,医生更难做,抱怨更难听罢了。

医改改到这份上,患者不堪医疗费用之重感到悲哀,是谁的错呢?我们若有本事能在治病救人之外控制医疗费用,减少民众抱怨,也就不用在这悲哀了。可是,我们有这个本事么?谁又给过我们公平的待遇么?去年,同事对他日报社的男朋友说:“你知道我们老师工作这么多年了,半夜到医院做手术给多少钱么?”他想想说:“200吧”,同事气愤的说:“什么200,小夜5块钱,大夜7块钱”。男孩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只有几块钱。我们已都习惯了,就算一个钱不给,该你干的活还能不干么?常常三更半夜的一个电话就得起来,再害怕,也要一个人去医院,顺利的还好,若有困难的,于尽心尽力之余,比患者更乞求平安了。这种感觉,不经历的人想象不到。然而这么多年了,怨言再多,也只说给自己听。我们背着收红包、拿回扣的骂名,却拿着几年不变的工资,竟然无人相信,有人甚至说:“你不收红包是因为你没资格”,我连反驳的话都懒得回,随人怎么想吧,做了那么多决定生命的手术,难道就没资格么?不过是洁身自好,不愿让钱看轻自己罢了。况且,你若真拿了,后面紧跟的也许就是刀子呢,人有时很可爱,有时,却是最不可信任的动物,翻脸无情的小人也许就是刚刚笑脸相迎的君子,而且,也往往是这些人喜欢用钱来衡量世界、收买医生。为了区区小人之利,犯不着低毁自己,我始终认为:坦坦荡荡的做人,才是最有资格说话的。

我曾在《忙来忙去为哪般》里写道:常常三更半夜的独自回家,吹夏夜的风、看夜空的星、听夜的蛙鸣……说出来是浪漫,可真走在黑黑的夜里,却是害怕,常常一溜小跑的往家走,生怕有坏人半路***了。姐姐问我半夜做手术有什么报酬,我说5块钱的加班费,如果值班大夫忘了记,连5块钱也没了。她听了不可思议,连声说如果我在老家的医院,早就发了。这样的话我不止一次听过了,也懒得计较,别家的医院我不想知道,但这么多年了,从刚毕业的小大夫到自己主刀,大大小小的手术也不知做过多少了,却一直本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做人原则,而医院,十年如一日的不涨着加班费,做个手术不如卖一盒药,抢救个病人不如揽个病号,就那么十年如一日的忽视着大夫的劳动,想想也让人生气,可有什么办法呢,就算一分钱不给,该你半夜做的手术还能不做么?随叫随到的大夫也都习惯了,想不任劳任怨也难。

有人说善有善报,我这样的人会受尊重的,也一定会有好报。我一阵苦笑,但愿如他如言吧,但若遇到象抢救产后大出血那样不讲理的家属,我就是有好报,也被气个半死呢,朋友曾建议我用专业化的、社会化的语言写专业范围以内的东西,感觉会留下一些宝贵的收获与体会。他说:“尤其是你很少提及的关于你的本行,其实感觉不少人对医生这个工作真的感觉很神秘,很专业。你应该开个《医生手记》这样一个类目,谈谈你为医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你的工作是一个社会性工作,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而整个社会,则是由这些人组成的,他们发生的一些故事,有时不比一部电影逊色。”

鲁迅弃医从文,毕淑敏从儿科大夫改行当了作家,他们都是文学大师,我自愧不如,也从没想过把工作中的诸多琐事、各色人等化成文字,仿佛工作就是工作,顶多给我一些感慨,成不了我文字的主体。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看什么问题慢慢抱着局外人或者观察者的角度,并想着随时写点关于某件问题的小小的感悟,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行为,不知算不算个习惯,但起码多年以后,打开这些东西,算是自己人生历程的一种记录,或许自己能够得到一些启发,或许可以无意间帮助到别人,虽然,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平凡而琐碎的……不少时候都是这样,不变成文字,永远都是琐碎的,当整理成文字,才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还有这么多闪光的东西。

我听了他的建议,写了一段时间,但终于没有坚持,也许,这与我的性格有关吧,工作已经很累了,若再付诸笔端,没的更添烦恼,况且,就象我们总能记住特殊病人一样,对顺利治愈的多半过后就忘,而对难冶的、有疑惑的、或找麻烦的却总也忘不了,所以,工作之余,能想到并写出来的,多半都是有争议的事情了,也给人愤青的感觉,不够洒脱。所以,我宁愿在工作之余,写自己喜欢的闲情趣事,那是精神的放松,也是一种情绪的解脱。

我始终认为,写什么全凭自己喜欢,即便抱着局外人的心态去观察这个社会,也不必“为文字而强为文”的。然而,社会的偏见最终让我又想发出一点声音,用自己的职业感受说出局外人不懂的医学苦恼。 但也许无论我怎么说,这份苦涩与艰辛,局外人都理解不了。因为中国的社会已经早不纯净了,而医院更是矛盾的焦点,但我相信大部分医生都是善良的,也是负责的,那么,还是那句老话吧:“即便不能尽如人意,也要力求无愧于心。”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1 万

125 80 1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2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