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社会人文】婚姻秘笈

发布于 2010-07-20 · 浏览 4380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14 年零 29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http://news.gd.sina.com.cn/news/2010/07/18/949330.html

摘要:研究显示,婚姻既益身心,也能使荷包大胀,但新人数目却大不如前。

结婚的人越来越少,但研究表明,婚姻既益身心,也胀荷包。果真如此吗?

  研究显示,婚姻既益身心,也能使荷包大胀,但新人数目却大不如前。

  不管你对大卫·卡梅伦持何种政见,你得承认,当这位新任首相携爱妻站上唐宁街10号台阶的一幕,确是幸福婚姻的最佳注脚。当时夫人羞怯地向人群挥着手,大卫即靠过头,执着她的手,让她安心。这不经意的动作表现出夫妻俩的默契同心,那么的温存、爱意脉脉而不加修饰。我们在戈登·布朗身上却永远看不到这些。

  卡梅伦对妻子的举手投足,诉尽两人恩爱:夫妻俩相爱多年;仍不大敢相信自己福气的他,一直对婚姻倾心付出;两口子相濡以沫,经过患残障的儿子去世这一打击后,感情更加深厚。看见卡梅伦滋润的婚后生活,就不奇怪他要鼓励更多民众结婚了,尽管开出的税收优惠只有微薄的每年150英镑。财政大臣乔治· 奥斯本说:“我无意对人们的生活说三道四。确实不少婚姻以失败收场,但我想多年来的事实证明,一个社会有越多人结婚,就越有力量。”奥斯本自己就娶了一位年轻的姑娘。

  即便是工党和自民党人,他们都不同意支持婚姻、反对同居的做法,但颇讽刺的是,这无碍工党发表保守的言论(埃德·鲍尔斯说:“婚姻是重要的社会机制,有助于我们养育下一代。”戈登·布朗则表示:“我信仰婚姻,婚姻绝对是我们社会的支柱和根基。”)。这就是联合执政的特点。另一边厢,自民党人则强烈谴责,认为实行婚姻税收优惠是摆款施恩,且误导民众;婚姻越来越没市场,鼓励结婚显然不合时宜。

  克莱格最近作出重大让步,声明自民党会在结婚减税问题上投弃权票。现在卡梅伦的婚姻减税政策终于有望通过了。但这真会如他所愿,让情况好转吗?会把更多人送进婚姻殿堂吗?人们生活会更幸福吗?

  最近,《More》杂志调查了2000名25岁左右的女性,大多数表示愿意在26岁前嫁人,然而这毕竟是偏门消息。英国国家统计局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只有232990对新人喜结连理,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更是创下自1895年以来的新低。过去30 年,年均举行的婚礼数目下降了1/3. 没错,离婚率也降至29年来的最低点,不过统计人员表示,这恰是因为结婚的人越来越少,而结了婚的对婚姻更加忠诚。人口学家预计,未来五年内,英国大多数新生儿将会是非婚生婴儿。如果婚姻“绝对是我们社会的支柱和根基”的话,那为什么没多少人想结婚呢?(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南都网)

  每谈到结婚,人们总是感到沉甸甸,又洋溢着幸福,觉得这就是靠山,意味着永恒的承诺。研究也表明,婚姻会让你变得富有、健康,更利于孩子成功。华威大学在2002年就做了一个项目,名为“婚姻会否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来自纵向研究的证据”。学者发现,从物质角度看,一段美满的婚姻每年可以为你挣得7万英镑;在健康角度上,它带来的益处不亚于戒烟成功。

  平心而论,无人想孤独终老,多数人都想与伴侣双宿双栖。理想的另一半就像马克思指的那种———他在1856年问妻子:“我到哪去找这样一张脸,脸上的每处棱角,每道皱纹,都载满我一生中最美好最甜蜜的回忆?”

  至少数据告诉我们,要过上这种生活,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婚。约克大学社会政策和人口学教授K athleenK iernan做的一项研究显示,同居者分道扬镳的机会是已婚夫妇的2.5倍。但她强调,维系婚姻和家庭的并非一纸婚约本身,而是双方的态度与忠诚度。

  拿我自己做例子,可以说我和我的丈夫都算得上传统,都想要结婚。为什么一定要结婚呢?就我而言,是当时已怀上第二胎的我迸发出一股要获得家庭温暖的情感冲动,而与传统道德观念没任何关系。那婚姻会加倍凝聚我们的家庭吗?(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南都网)

  显然是会的。我那发自内心的情感便是维系我和家庭的纽带。K iernan教授说:“选择共结连理,往往能营造更加温馨的家庭氛围,但这与‘婚姻关系’本身无关,而在于双方及其对婚姻承诺的态度。”

  可是现在人们离婚的多结婚的少,婚姻怎么带来幸福呢?Elizabeth G ilbert继其全球热销书《一辈子做女孩》再出新书《忠诚:多疑者与婚姻和谐相处》,书中她尝试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把一桩婚姻搞砸。她发现一个严峻的事实,即社会学家所谓的“婚姻利益失衡”论:婚姻所慷慨眷顾的是丈夫们而非妻子们。她列出男士获得的好处:比起光棍,有妻室的男人寿命更长,更有钱,死于暴力的可能性更低,幸福感更高,也较少出现酗酒、染毒瘾和抑郁等状况。

  所以卡梅伦婚姻生活如意是有原因的。但已婚妇女相比单身女性呢?她们更压抑,事业成就要少,身体更差,而一直到今天,她们还更可能死于暴力,通常是死于爱人之手。

  就在上个月,德国马普学会人口学研究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比丈夫年长7到9岁的妇女,死亡率比与丈夫同岁的要高20%;女人嫁个老男人会短命些,但跟上一个年轻的丈夫则更折寿。原因并不清楚。一种解释着眼于男女双方的友谊。其观点是,妇女在婚姻之外还有更多的亲密友谊,因此从配偶获得的益处要比男性少。当然也可能是别的原因。(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南都网)

  我在一个“模范”家庭长大,与父母一起生活,妈妈是家庭主妇。我和妹妹都健康、快乐、有教养且性格平和。但妈妈除了打点家务,就没什么可做了。今天,现代女性面临的是全新的压力,要同时兼顾孩子、家庭、工作、爱情和性生活。现在的家庭生活要比以前的复杂得多,妇女就担负起维系家庭情感的任务。

  正如G ilbert在《忠诚》一书中问到,当政客再提及“理想”的家庭环境时,我们能否展开一下,探讨社会各界能一起做点什么,构筑一片天地让孩子成长,家庭安康,而无需再让妇女煞费心神呢?

  婚姻使人更幸福、更健康这一说法,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过去十年,美国诊所的案例证明了,不论性别,只要婚姻亮红灯,或婚姻压力大,不仅心理上,人身体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只有良好的婚姻才对人有益。俄亥俄州的免疫学家Ronald Glaser和他的诊疗心理学家夫人Jan Kiecolt-Glaser做了一次实验,对象是76位女性,一半结了婚,另一半则离异或分居。他们抽血检测这些女性产生抗体的情况,发现那些婚姻不愉快或念念不忘前夫的妇女,她们的免疫系统明显更弱。

  在后续研究中,他们让90对新婚夫妇分别面对面坐着,并谈论诸如家务、性或姻亲关系等敏感话题。许多貌似恩爱的夫妻不消多久便出现火药味。科学家发现,他们身上的免疫功能在24小时内下降得最厉害。Kiecolt-Glaser对结果很感兴趣,于是更进一步。她曾读到过一种有趣的小型胶吸工具,是她皮肤病学的同事使用的,用在手臂上后会长出8个小水疱。她用在42对夫妇身上,然后让他们聊上半个小时。第一回先聊些轻松的话题;到第二天长出更多水疱之后,才交流容易“走火”的问题。Kiecolt发现,几轮口角过后,他们身上的水疱普遍需要多一天才能痊愈,吵得特别凶的夫妇甚至要用多整整两天。

  实验要传达的信息很明确:与爱人伤和气,不但会破坏你们的关系,也不利于你们的身体健康。Kiecolt-Glaser说得很明白:“吵架时尽量不要恶言相向,奚落对方,但要是吵架成了常态,为了你的健康着想,还是放手为妙。”

  《婚姻的历史》一书作者StephanieCoontz指出,研究告诉我们:“维系婚姻靠的是两人的关系,而不是契约本身。” 她还问到,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会沦落到每年因离婚损失240亿美元的地步?“历史上,直到19世纪末,为爱而婚的观念才为人所接受。”她告诉我:“当爱情***席卷而来时,社会保守分子煞是恐慌,怕人们会由此而要求种种权利。”换句话说,如果人们因爱结合,他们就会想一直把爱留住。然而过了150年,人们才明白保守分子的顾虑,大概是因为出生率不受控制,还出现了让人难堪的非法关系。

  换言之,人们要到150年后才发现,如果他们纯粹是因爱而婚,又因爱而分,那么就再也不需要结婚了。“并不是说我们应看轻婚姻”,她继续说“而是,谈情只不过是爱的一种,我把它比喻成日复一日地在修理一座未完工的桥。正因为纯粹为了爱而结婚成了我们今天的风气,所以我们才不能光由爱决定一切。这是我们在过去从来不会的。今天,一段正常的婚姻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都要幸福,但一旦出了岔子,就会比以往的都要脆弱。我不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只知道我们惟有努力去认识婚姻,了解让婚姻得以维持的要素。

  Kate Figes最近出版的书《夫妻的真相》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本书取材自他与120对“忠诚”夫妻的访谈,探讨现代爱情的实质,并透彻地分析了社会变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使我们拙于处理婚姻,想逃避结婚,或者一遇到不顺就想着离婚。她对我说:“某程度上,社会比人们这样一种婚恋关系要落后十五年。我们确实是走在了前头,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会有离婚和种种不快了。”传统的夫妻观念正在式微———现在男的想投入更多的感情,女的反倒想投身事业———几乎不可能光靠父亲来养家糊口。女的要工作,但职场上诸观念和做法并未来得及转变,来适应新的家庭需求。家人间经常相隔太远了。在这种颠覆性的变化下,首当其冲的是夫妻双方。他们在努力摸索一种合适的方式,却没有任何指引告诉他们该怎样营造幸福家庭。

  Figes还指出,多数人不是出于忠诚,就是碍于面子,总不愿意坦承维持一段长久的关系有多困难。朋友或亲人间基本不会互相倾诉婚姻上的问题,于是我们会觉得,怎么自己的婚姻就是要比别人的糟糕,而最终熬不下去。事实上,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没必要告诉我们结婚有什么好处,或甚至每年派一次仅仅够一周购物的那点钱来诱导我们结婚。我们想知道的,是如何才能让婚姻经得起风浪。朋友间聊婚姻话题时,不仅要分享甜蜜,还要能互吐苦水,这样才不会对婚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感兴趣的大概就在这里。谈话间,我对Figes说,许多头一回结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完全不明白结婚真正意义何在。我是与男友愉快地同居了六年之后,到27岁才结婚的。后来因为婚后生活的不如意(最重要的是没有孩子),我心生芥蒂,就在30岁那年离了婚。五年前我嫁给了现任丈夫,是我第二次结婚(据2008年的统计37%的婚姻为再婚,10年间下降了4%)。第一次的失败并不足以让我不再犯错,尽管第二次结婚时,我也苦苦思索了很久,到底婚姻意义何在。现在,纵然绝非一帆风顺,我过得也很开心。康德说过,我们人类的情感复杂得很,一生得经历两段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在第一阶段性成熟,我们的心智却要到第二阶段才在性方面成熟。ElizabethGilbert在书中引用了他的话,我认为说到了点子上。她写道:“我真想知道,是否没尝过年轻时风花雪月的失败和教训,情感就不会成熟。要让一个20岁的女孩悟出40岁的女人花几十年才弄懂的道理,无异于指望一个小朋友具备惊世的智慧。换言之,谁要到达第二阶段,也许都必须经历过第一次青春期的惆怅和失足。

  Figes提到Erich Fromm的书《相爱的艺术》。书中写道:“爱情和生活一样,都是门艺术。要学会爱,就必须像学习其他艺术如音乐、木工手艺,或医术、设计那样一路走来。”

  Figes说,她所学到的,就是Coontz的理论:一场美满的婚姻能给予你空间和高质量的生活,让你快乐,而不愉快的婚姻则会使你痛苦得绝望,让你寂寞难耐。要传达的信息似乎是,与其盲目地鼓励人们结婚而几年之后陷入不快,不如扩大讨论,或干脆发起一场新的讨论,探讨婚姻和 “忠诚”的维系之道。Tara Parker-Pope在其新书《追求更好:幸福婚姻的科学》中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诊断并治疗种种婚恋问题,就像医生诊治癌症和糖尿病等重大健康疾病一样。”

  她接着说:“”我的研究发现最震撼我的,是一对夫妇平均要耗上六年才寻求婚姻顾问,但一切为时已晚。幸福其实是在于日常的点点滴滴,在于夫妻能否温柔相待,相敬如宾,有着共同而弥坚的感情基础,即使发生争吵也不会轻易摊牌、恶言相向。没什么特别秘密。“

  谈论婚姻的价值,总难免涉及孩子的健康和幸福。研究似乎表明,双亲家庭的小孩要更快乐,学习成绩也更优秀。卡梅伦的婚姻减税政策是其智库“社会正义中心”提出的。该中心发布了一些关于小孩幸福和家庭破碎的数据———民调机构Y ouG ov为其报告《破碎的英国》(Breakdown Britain)所作的调查发现,父母离异的小孩功课不及格的机会要高75%,染毒瘾和酗酒的机会分别高70%和50%.中心还借用了Kiernan教授的研究,显示未婚生子的夫妇离婚机率是结婚在先的夫妇的2.5倍(数据上说,那么我的第二次婚姻也很可能不得善终,因为我们婚前已开始组建家庭了)。中心 “家庭,早年和精神健康”项目的负责人Sam antha Callan博士如是说:“执子之手,许下终生的承诺,对维持感情的稳定意义攸关。”

  “但难道你们就只能想到用每年150镑来贿赂人们结婚吗?”我问她。JK罗琳在政策宣布时就说,“钱非重点,关键是政策传递的信息”这样的话欠妥,因为对于一位独力养儿的单身母亲来说,钱永远最重要,而她们无疑是最需要帮助的。“情况是,我们一开始在‘突破英国’中为夫妇们争取的,是全额的免税 ——即每周20镑,而不是因为后来诸多财政问题而缩水到现在的3英镑。它从来都不是要‘贿赂’人们去结婚。我们对结婚的渴望是坚定的,但实现愿望的能力则是另外一回事。这正掀起一场文化上的争论。夫妇在税收抵免上是吃亏的。如此税制着实不利于孩子拥有一个双亲家庭。”

  但Kate Pickett则明言,环顾世界,孩子是否幸福与来自单亲家庭与否无关。她是《精神层面:为什么平等对每个人更好》一书的作者之一。此书影响了包括新任首相在内的三个党的政策制定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了一组儿童幸福指数,涵盖包括免疫力、受欺负情况在内的约40项不同指标。在最新版书中,她和另外一名作者Richard Wilkinson引用了这组数据,说明单亲家庭的比例和一国儿童的幸福程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然而相较之下,儿童幸福指数则与收入平等指数息息相关。

  他们发现,有些国家直接为单亲家庭提供保障,免其受贫困之苦,从指标来看,这些国家小孩的生活就不会受收入影响。真正剥夺孩子幸福的,是郁郁寡欢的母亲,或缺衣少食的生活———也就是说,要是母亲不能让孩子安心,加上本来生活就不稳定,儿童就受罪了。“很明显,与是否单亲家庭完全没关系”,Pickett重申道:“当前,政界为国家应否直接为单身父母提供资助吵得正酣,其中两点是要注意的。第一,我们完全能够让小孩免受单亲家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就算否决国家支持,也减少不了单亲家庭的数目。”明摆着威胁着孩子幸福的,不是未婚生子,而是一个头重脚轻,贫富极度悬殊的社会。

  然而混淆视听的是,人们众口一词认定有双亲照料的孩子更幸福,而英国的各种联盟——婚姻也好,伙伴关系也好——都是全欧洲最容易破裂的。无疑,离婚尤其会为孩子留下心灵创伤。但Figes同样指出,如果处理得当,我们是可以减轻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的。这个研究育儿和婚恋关系的项目,归根到底说明了,要照顾好孩子,首先得料理好你们的婚姻。还是那条大道理:“每一段长久的关系,都有过让人气馁、怨恨、寂寞甚至恼火的时候。但只要总体安好,只要双方能付出足够的爱和尊重,同心向前,那么这段坚贞的关系则会成为最好的历练,让我们心智成熟,心满意足,最终找到自我和属于自己的幸福。”

  那么,我们能从中悟出什么婚姻道理呢?是这样的,如果你努力尝试过而失败,的确没什么比这更伤你心了。但要是你能放下那昙花不再的浪漫(长久的浪漫才要得),转而注意平时善待你的另一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不仅仅钟情于一时的鱼水之欢,情爱之娱,那么你的生活,乃至你子女的生活就有可能更幸福了。这样的***你愿意吗?编译:可为

  婚姻轶事

  ●102岁的Frank和101岁的Anita邂逅于普利茅斯一场基督教青年会舞会,并于1928年订下终身。今年,他们打破了创于1891年的81年零260天的英国最长婚姻纪录。

  ●*****的结婚蛋糕高达17尺,重15032磅,可以分出59000多块。

  ●Glynn Wolfe在其88年的生涯中,结过29次婚,离婚次数之多也创下纪录。他最短命的一段婚姻仅维持了19天,最长也不过七个年头。他第一次结婚是在 1926年,1996年他娶了Linda Essex,是他最后一次婚姻。Linda则是结过最多次婚的女性。

  ●2002 年,Fran·oise Frenandez和M adeleine Francineau在法国的一间老人院内喜结良缘,其时两人分别已是96和94岁高龄。

  ●世界第五大富豪的千金Vanisha Mittal在凡尔赛宫与投行家Amid Bhatia完婚。婚宴邀请到了凯莉·米洛助兴,摆足六天,据闻耗费了5500万美元。 (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最后编辑于 2015-02-14 · 浏览 4380

7 8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7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