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颈内静脉置管的深度

但是对于小儿的置管深度没有检索到,据说是低于一米身高的为:身高+1,大于1米的为:身高-1.穿刺方法为中路法.不知道出处在哪?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解剖学基础
喻荔娟(福建省莆田县卫生职工中专,莆田351100)
中心静脉置管是通过上、下腔静脉的分支,经过各种途径,插入导管,使导管的前端到达上、下腔静脉的根部。经中心静脉导管可以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对心衰、休克、严重创伤及大手术后的病人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另外,经中心静脉导管可输入高价营养液,进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
临床上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是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进行穿刺。做为穿刺操作者,不但要掌握该操作的基本过程与程序及注意事项,而且要对穿刺的静脉的流注关系、解剖学位置关系十分熟悉,才能“一针到位”,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现在主要介绍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解剖学知识的应用。
1 颈内静脉的流注关系颈内静脉主要收集脑部、面部及颈部的血液,自颅底的颈静孔后部起始,为乙状窦的直接延续,在颈部血管鞘内居外侧下降,至锁骨胸骨端的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汇合点为静脉角,颈内静脉的起始端膨大,称颈静脉上球,位于颈静脉窝内,右侧比左侧大,颈内静脉末端也有一个膨大,称颈静脉下球,位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所形成的锁骨上窝的后方,在下球的上方有一对瓣膜,此外,颈内静脉在静脉角处或与距静脉角稍远外仍可出现静脉瓣(80 35%),颈内静脉瓣多数为双叶瓣,这些特点在颈内静脉中,低位穿刺时要注意,有时导管不易置入。
2 颈内静脉的体表投影及口径耳垂下到胸锁关节的连线,颈内静脉的口径,在成年男性平均为12 8±0 4mm,女性为12 3±0 4mm。
3 颈内静脉的毗邻关系
3.1 与颈部动脉的位置关系 上段内侧与颈内动脉相邻接两者之间距离近,且部分有重叠,又有颈动脉窦,所以穿刺部位不易在颈内静脉的上段进行。下段内侧与颈总动脉相伴行,在静脉与动脉之间偏方后有迷走神经经过。后方还有肺尖及胸膜顶。
3.2 与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关系 胸锁乳突肌为颈部得要的肌性标志,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也是确定穿刺点的重要标志。该肌的下端为两个起点分别称为锁骨头和胸骨头,两个头与锁骨之间围成的三角区称为锁骨上小窝。颈内静脉上段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后方,被该肌掩蔽一部分;中段在锁骨上小窝的后方;下段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后侧,被该肌所覆盖。
4 确定穿刺点颈内静脉的穿刺点有高位、中位、低位三种,可根据临床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高位在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中点(摸到颈总动脉博动的外侧)可将该肌推后。中位为常用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胸骨头与锁骨三区围成的锁骨上小窝的顶点,穿刺时针头应沿锁骨头内侧缘向乳头方向进行。低位在三角区顶点的下方1cm处,该处穿刺成功率较高,但易伤及胸膜,应注意。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常以右侧为合适。原因是:
①右侧的肺尖及胸膜顶较左侧低,若从中段穿刺不易伤及胸膜;
②右侧较粗大,到达右心房对距离较左侧短,从右侧穿刺点到右心房的行径几乎呈一直线;
③不会损伤到胸导管。随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临床广泛应用,熟悉穿刺血管的解剖,是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的基础,可大大减少穿刺置管并发证的发生。251解剖学研究2000年第22卷第2期 AnatRes,2000,Vol22,No.2
最后编辑于 2004-08-23 · 浏览 2.6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