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口腔癌癌变机理假说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IP 湖南湖南
468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20 年零 33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3.白斑、红斑、慢性溃疡癌变的过程
白斑、红斑、不明原因慢性溃疡临床表现不同,但有着相同的癌变过程。在长期的慢性炎性反应过程中,结构功能异常的基底膜和多种炎性因子对基底细胞的异常调控,细胞异常增殖,基因异常表达。而这种过度异常增殖、功能不稳定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倾向性比正常细胞更大,加上损伤因子对基底细胞的长期作用,因此部分基底细胞DNA发生基因突变。突变的细胞并不都能发展成为癌细胞:一是由于细胞内存在一系列基因和酶(如抑癌基因和DNA修复酶)来抑制基因突变和异常表达、修复损伤DNA,但这种功能结构上异常的基底细胞其自我修复、调控基因的能力下降;二是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突变后的细胞通常被杀死。当基因突变、异常表达的基底细胞积累到无法自我修复和调控的程度或逃过机体的免疫反应时,恶变的细胞克隆增殖。组织学上表现为异常增生。恶变的细胞继续不断突变、克隆,演进和异质化,去分化,从而出现临床上、组织学上各种类型和程度的口腔癌。
程度越剧烈的炎性反应,其对组织破坏性越强,如红斑和慢性溃疡,其基底膜、基底细胞被破坏后,临近的基底细胞分裂修复,新生的基底细胞同时也分泌形成基底膜。新生后的BC-BM复合体再次被破坏,同时损伤的上皮组织诱导炎性反应更加剧烈。这种由长期的炎性反应所介导的BC-BM复合体损伤—异常修复—再损伤的循环致使BC-BM复合体功能结构长期处于较白斑更不稳定状态,同时炎性因子、损伤因子诱发基因突变或细胞自发突变,当突变积累超过基因修复调控能力和逃过机体的免疫反应时,恶变的细胞克隆增殖,癌变。因此从理论上慢性溃疡较红斑,红斑较白斑更容易癌变,与临床上发现基本相符,但临床上发现的慢性溃疡和红斑往往已经癌变。
在癌前病变发生癌变的过程中, 一方面损伤因子诱发基底细胞基因突变并积累; 另一方面慢性炎性反应引起BC-BM复合体功能结构异常, 促进基因突变发生并积累, 而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促进作用程度也不同, 因此临床上不同的癌前病变其癌变发生率不相同.
4.总结口腔癌的发生全过程
口腔癌的发生来源于上皮组织“干细胞”—基底细胞。BC-BM复合体在结构功能上有自我修复和调控、自我稳定的功能,并维持上皮组织正常生长;但对体内体外多种致病因素敏感。长期的慢性炎性反应是引起BC-BM复合体功能结构紊乱的主要原因,而长期的BC-BM复合体功能结构异常是口腔癌发生的基础。损伤因子是口腔癌癌变的诱发因素;慢性炎性反应是癌变发生的促进因素,同时也是关键性因素。. 白斑、红斑、不明原因的慢性溃疡等癌前病变并非是特异性致病因素所致的特异性疾病,而是多种致病因素所致的一种特殊的慢性炎性反应不同程度临床表现,实质是炎性反应不同程度的临床结果。癌前病变癌变的机制是BC-BM复合体在功能结构异常的基础上基因突变积累,由于抑制基因和修复酶修复调控突变基因能力下降,突变后的基底细胞克隆增殖,附加多次突变,细胞演进、异质化、去分化,发展成多种类型多种分化程度的口腔癌。

  诱发基底细胞基因突变    
损伤因子  
  诱发慢性炎性反应
  (慢性溃疡合并细菌感染)  BC-BM复合体
功能结构异常

口腔癌 多次克隆、突变   恶变细胞克隆增殖  基因突变积累  

5.目前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
由于目前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限制,对肿瘤发生的研究仍然无法更加深入,如细胞内复杂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具体是如何运行,相互之间具体是如何发生关系?基底膜究竟是如何调控基底细胞的极性、增殖、分化?是哪些炎性因子影响BC-BM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等等许多问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只是“冰山一角”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