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野战外科和创伤外科专家——王正国

发布于 2004-07-21 · 浏览 2275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20 年零 29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野战外科和创伤外科专家——王正国
简 介
王正国 男,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35年12月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主籍安徽省合肥市,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现为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交通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文肯”奖评委、国际交通医学杂志副主编、国际车祸预防与创伤控制杂志副主编、国际意外灾害与交通医学协会南亚地区秘书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理事、总后卫生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华创伤学会副主任委员、交通伤学组组长、重庆市科协副主席、重庆市交通安全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副组长、第三军医大学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创伤杂志中文版与英文版总主编、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解放军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历 程

王正国院士是我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和交通事故伤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率先建立了居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生物激波管实验室,通过对冲击波杀伤效应、量效关系、安全标准等实验研究和实地考察研究,在国际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冲击波致伤的机理和防治理论。在创伤弹道学的研究中,首次发现伤道肌原纤维“Z”线呈阶梯形分布,并与压力波方向有关,同时发现组织损伤的不均匀性与相嵌性,为延期缝合提供了及其重要的理论依据。在交通事故伤和撞击伤的研究中,领导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撞击实验室,系统开展了撞击伤发病机理和量效关系的研究,通过重庆市地区近10年的交通事故伤调查,建立了全国首家交通事故伤数据库,成立了全国首家医-工结合的,集科研、教学和救治为一体的开放性的交通医学研究所。

  以第一作者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英文论文21篇。出版专著27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已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生34名、硕士生7名。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6月,他荣获首批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受到***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1998年初获15届“迈克尔·狄贝克国际军医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并获重庆市首届争光奖。王正国教授将所获得各种奖金27万元连同个人积蓄10万元一起捐献给研究所作为青年科研基金之用。

王正国教授治学严谨,工作勤奋,晚间或节假日经常与夫人朱佩芳教授(博士导师)一道在实验室和办公室工作。节假日,他们也要到办公室去读书或写作。

  平时,他多次教育青年同志要勇于进取,勇于拼搏。他给毕业生的题词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他也经常以此律己。


成 果

1 系列生物激波管的研制及其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
2 几种主要战创伤发生机理研究及其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
3 冲击伤防治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7年
4 创伤弹道弹头、破片致伤机理及其效应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7年
5 FLX-I型防雷鞋 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0年
6 BST-I型生物激波管的研制及其应用 **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
7 冲击伤防治研究 **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年
8 创伤弹道弹头、破片致伤机理及其效应的研究 **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年
9 常规武器发射或爆炸时压力波对人体作用的安全标准 **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
10 肺冲击伤形态学改变的研究 **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
11 组合可调式生物激波管和冲击*的研制及其应用 **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
12 眼战伤系列研究 **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
13 弱冲击波的生物效应及其对人员内脏损伤程度判定的系列研究 **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
14 创伤早期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 **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
15 炮口冲击波对非听器损伤的安全限值 国防科工委军用标准二等奖 1994年
16 创伤后循环内皮细胞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
17 冲击波负压的致伤作用和致伤机理研究 **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


发 表

王正国院士主要出版物:

《新武器伤的防治》
编著 总后卫生部,1979年

《冲击伤》
编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1983年

《新编临床外科手册》
主编 金盾出版社,1989年

《创伤弹道学》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年

《新编外科诊疗手册》
主编 金盾出版社,1996年

《现代创伤学》
副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

《现代战伤外科学》
主编之一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年

《交通医学》
主编 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年

《交通伤救治手册》
主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年

《创伤医学丛书》
总主编 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年

《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
参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即将出版

冲击伤研究
第一作者 创伤杂志,1986年第4期

冲击伤的实验研究
第一作者 中华医学杂志,1989年第1期

系列生物激波管的研制与应用
第一作者 爆炸与冲击,1993年第4期

烧冲复合伤早期输液治疗的实验研究
第一作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Research on Blast Injury in China
第一作者 J. Trauma, 1990年第2期

Histological and Ultrastructral Changes in Lung Blast Injury
第一作者 J. Med Coll PLA, 1990年第1期

The Retrospect of Three Year's Research on Blast Injuries
第一作者 J. Med Coll PLA, 1991年第3期

中国创伤弹道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第一作者 中华创伤杂志,1994年第6期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Gunshot Wounds at Various Intervals after Wounding
第一作者 Acta Chir Scand, 1982年第508期

Early Patho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und Track Caused by Fragments
第一作者 J. Trauma, 1988年第1期

道路交通事故伤的现状和对策
第一作者 中华创伤杂志,1993年第3期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oad Chinese Traffic Trauma (RTT) and our Countermeasures
第一作者 J Traumatology, 1993年第3期

The Effect of Oxygen Intoxication on the Morphology of Intercellular Junctions of Pulmonary Endothelium and Alveolar Epithelium
第一作者 Chinese Medical Jounanl, 1987年第10期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Trauma research
第一作者 Chinese J. Traumatology, 1994年第10期

A Survey of Road Traffic Trauma in China
第一作者 J Traffic Med, 1995年第2期

我国交通事故伤概况
第一作者 中华创伤杂志,1995年第2期

创伤后组织修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第一作者 中华创伤杂志,1995年第3期

Progress of Trauma Research in China
第一作者 Chinese M. J., 1995年第4期

创伤与多器官衰竭
第一作者 中国危重病与急救医学杂志,1995年第6期

交通事故伤研究概况
第一作者 中华创伤杂志,1996年第12期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Wound Ballistics Research in China
第一作者 J Trauma, 1996年第3期

Experience in the Early Treatment of Firearm Wounds
第一作者 Chinese J Traumatology, 1996年第4期

道路交通事故伤研究进展
第一作者 中华创伤杂志,1996年第4期
img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275

1 2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