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许田:学能力比学知识更为重要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许田现在花费了很多精力在国内的人才培养上,“空中飞人”的经历使得许田教授对中美两国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深有感触。对于国内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日前他回复旦大学短短的一周时间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阐述了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看法。以下是记者原汁原味记录的许田教授的观点:
吸引人才是长期措施
中国生物学研究和世界的距离,大概就是一代人的差距。现在国内个别领域已有很出色的工作,但是要到大面积开花,还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但是人才培养,不单单生物学领域呼声迫切,而是各个学科都欠缺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大力鼓励年轻人做出领先世界的创新工作,这不仅是大学的任务,还包括家长和人才成长各个阶段的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我们首先要明确社会究竟是鼓励创新,还是鼓励听话,在这个过程中,应当要借鉴西方文明培养人才的经验。
培养人才需要长效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拘一格吸引人才。我在美国时,克林顿提出与中国发展科技交流,当时负责这件事的美国科学院院长打电话给我,问我能不能主持这个工作,担任科学前沿交流委员会的美方主席。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说:“我是中国护照,不是美国公民。我怎么能代表美国?”他说,没关系,你是最合适的人选。显然美国人明白,当全世界的人才能够为我所用时,国家就会有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我们国家有很多海外留学生,其中不少已经非常有成就。在北美,光生物学教授中,就有1500多名是中国人。如果能够吸引20人回来,马上就是世界一流的生物系。你有这个系,让学生到这里接受教育,就是培养一流的人才。
国内学生缺乏信心
在复旦大学和在耶鲁大学教学,最大的差别,就是在这里要花6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做思想工作。因为在耶鲁时,学生目标很明确:做一流研究工作。但是在国内,很多学生没有这个信心,他们不相信在国内能够做一流的科研。实际上,中国人智商不低,现在的实验室条件也不比美国差。主要还是学生有思维定势,平时训练也不够。
现在一个学生进校,马上就会问:一个选题,能不能让我五年毕业?可是科学探索怎么能够保证有结果,没有风险的探索,必定不是创新性的课题。现在很多学生读研究生,就是来拿学位的。实际上,现在知识更新那么快,如果只是学点知识,一出校门就过时了,如果学到的是能力,那将永远受益。
让学生有选择机会
现在我们很少有让学生选择的机会,学生很有可能学的都是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像一个人谈恋爱,如果对自己的对象不感兴趣,怎么可能有热情;而如果是自己苦苦追求的对象,却可以做出很多创新的举动。现在研究所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课题,这些课题都由我和他们商量,如果不感兴趣就换一个。如果学生抱着很现实的目的,我们就想方设法激起他的兴趣——帮他选感兴趣的课题;让他知道身处一流的课题组,可以做世界一流的研究工作。如果有这样的精神,有这样的条件,怎么能做不出一流的工作?
如果实在调动不起兴趣,我们就对硕博连读学生劝退。5年前,我们劝退了第一例学生:他读博士,但完全没兴趣,这不仅对研究所的氛围不利,对他自己来说也是浪费。我们劝他拿硕士学位毕业,现在他在美国,从事的是他喜欢的工作。
我们劝退的学生不只一个、两个。作为导师,我们有责任告诉这些学生:这个领域并不一定适合你。你花5-6年投入一个不适合你的领域,是没有结果的。我培养出一个郁闷的人,我也很郁闷。
应试教育磨灭兴趣
国内有些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前面一年半上9门课,上得天昏地暗,而且其中有很多低质量的课。我刚刚回来时,就发现这些研究生上了课反而浑浑噩噩,对学习兴趣降低。当时我们就觉得,这样的课程把资质好的学生都教坏了,这简直是犯罪。
我们后来把所有的课全部改了,学生入学后第一天就进入到课题组,参与科研。课程内容和安排也重新调整,质量不够的课不许开。给我感触最深的是,1995年我回复旦大学,我的指导员叶敬仲希望我去给他的学生讲讲,说学生对生物没有兴趣。我说哪有这样的事情,现在生物是全世界最热的。我去了先讲十分钟,说不感兴趣的可以走。结果讲了一个半小时。学生写信告诉我,现在又对生物学感兴趣了。这促使我决定每年都回来上课,因为如果把学生的兴趣弄没了,就是犯罪。
其实,现在应试教育的危害已经体现出来。如果小学、中学唯一的任务就是考进大学,那么学生入学后学习的兴趣就没有了。学习应该是最有乐趣的事情,现在却成了生命中最痛苦的东西。应试教育把人培养坏了。
一个校长,很重要的职责是要促使老师把课上好。不会教书的人,一定要淘汰。美国的课程,在年终都会无记名投票,而且学生必须给上课的教授写评语。这对教师会形成无形的压力,使教师都将上好课放在首位。
人物介绍
许田,美国耶鲁大学遗传学系副系主任、终身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遗传学专业。1990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90-199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随遗传学家G.Rubi n做博士后,发明了在全世界果蝇实验室中被广泛使用的镶嵌体分析技术,该文章是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
1993年到耶鲁任教,首创肿瘤发生和缺氧反应等的果蝇模型,发现肿瘤抑制基因的发育生物学功能为调控器官及个体大小,提出了肿瘤发生和器官大小调控相关的理论。2002年首先发现DRPLA退行性神经衰老疾病基因的功能,并提出该类疾病是由转录调控失调引起的理论。2001年因受谈家桢邀请,正式在复旦大学生物系参与创立了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ZT 文汇报专访
许田实验室简介
http://info.med.yale.edu/genetics/xu/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