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转贴】美国药典翻译,希望大家都提供一点,团结就是力量

发布于 2007-09-24 · 浏览 4.3 万 · IP 北京北京
这个帖子发布于 17 年零 23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做为一个做化学药品的人来说,查阅外国文献,参考国外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就我个人而言,对于美国的药典还有好多不熟悉的地方,我想应该也有好多象我这样在迷茫中徘徊的人。为了以后给自己一个查阅美国药典的好地方,我建议大家把自己掌握的,关于美国药典的文章,正文,附录发到这里,进行汇总。这样对于药品的注册,药品的检验都有很大的帮助,望各位同行积极参与,给予我支持,我也会继续整理。给我们自己和他人一个学习美国药典的好地方。
我先把我收藏的两个发个大家,记得要写好美国药典上的序号和标题,活动现在开始了,大家出发!!!!我们共同出一本书《美国药典中文版》
<231> 重 金 属
本试验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金属离子与硫化物离子反应显色,通过制备的标准铅溶液目视比较测定,以确证供试品中重金属杂质含量不超过各论项下规定的限度(以供试品中铅的百分比表示,以重量计)。(见分光光度法和光散射项下测定法目视比较法<851>)[ 注意:对本试验有响应的典型物质有铅、汞、铋、砷、锑、锡、镉、银、铜和钼等 ]。
除各论另有规定外,按第一法测定重金属。第一法适用于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能产生澄清、无色溶液的物质。第二法适用于在第一法规定试验条件下不能产生澄清、无色溶液的物质,或者适用于由于性质复杂, 易干扰硫化物离子与金属离子形成沉淀的物质,或者是不易挥发的和易挥发的油类物质。第三法为湿消化法,仅用于第一法、第二法都不适合的情况。
特殊试剂
硝酸铅贮备液—取硝酸铅159.8mg, 溶于100ml水中,加1ml硝酸,用水稀释至1000ml。制备和贮存本溶液的玻璃容器应不含可溶性铅。
标准铅溶液—使用当天,取硝酸铅贮备液10.0ml, 用水稀释至100.0ml。每1ml的标准铅溶液含相当于10?g的铅。按每克供试品取100?l标准铅溶液制备的对照溶液, 相当于供试品含百万分之一的铅。
方法 I
pH3.5醋酸盐缓冲液—取醋酸铵25.0g溶于25ml水中, 加6N盐酸液38.0ml, 必要时, 用6N氢氧化铵液或6N盐酸液调节pH至3.5, 用水稀释至100ml, 混匀。
标准溶液准备—精密量取标准铅溶液2ml,(相当于20?g的Pb), 置50ml比色管中, 加水稀释至25ml, 以精密pH试纸作为外指示剂,用1N醋酸液或6N氢氧化铵液调节pH至3.0~4.0,用水稀释至40ml, 混匀。
供试品溶液制备—取各论项下规定的供试品溶液25ml, 置50ml比色管中,或用各论项下规定用量的酸溶解样品, 再用水稀释至25ml,供试品以g计,按下式计算:
2.0/(1000L)
式中L是重金属限度(%)。以精密pH试纸作为外指示剂,用1N醋酸液或6N氢氧化铵液调节pH至3.0~4.0, 用水稀释至40ml, 摇匀。
对照溶液制备—取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的溶液25ml, 置50ml比色管中, 加标准铅溶液2.0ml,以精密pH试纸作为外指示剂,用1N醋酸液或6N氢氧化铵液调节pH至3.0~4.0, 用水稀释至40ml, 摇匀。
测定法—在上述三试管中,分别加入pH3.5的醋酸盐缓冲液2ml, 然后再加硫代乙酰胺—甘油试液1.2ml,用水稀释至50ml, 混匀,放置2分钟, 在白色平面?自上向下观察:供试品溶液产生的颜色与标准品溶液产生的颜色相比,不得更深。对照溶液产生的颜色比标准溶液深或相当。[注意:如果对照溶液的颜色比标准溶液浅, 用方法II代替方法I测定供试品]。
方法II
pH3.5醋酸盐缓冲液—按方法I配制。
标准溶液准备—按方法I配制。
供试品溶液制备—供试品以g计, 按下式计算:
2.0/(1000L)
式中L是重金属限度(%)。取供试品适量,称重, 置适宜的坩埚中,加适量的硫酸使湿润, 低温小心灼烧, 直至全部炭化, (在炭化过程中坩埚不可盖严), 加硝酸2ml和硫酸5滴至炭化物上, 小心加热直到白烟不再逸出,置马富炉中500~600?灼烧, 直至完全灰化,放冷, 加6N盐酸液4ml, 加盖, 置蒸气浴上加热15分钟, 去盖, 在蒸汽浴上慢慢蒸发至干,用1滴盐酸湿润残渣, 加热水10ml, 蒸煮2分钟,滴加6N氢氧化铵液, 直到溶液对石蕊试纸呈碱性,用水稀释至25ml,以精密pH试纸作为外指示剂,用1N醋酸液调节pH至3.0~4.0, 必要时, 滤过, 用10ml水洗涤坩埚和滤器,合并滤液和洗液,置50ml比色管中, 用水稀释至40ml, 摇匀。
测定法—在上述二试管中,分别加入pH3.5的醋酸盐缓冲液2ml, 然后再加硫代乙酰胺—甘油试液1.2ml,用水稀释至50ml, 混匀,放置2分钟, 在白色平面?自上向下观察:供试品溶液产生的颜色与标准品溶液产生的颜色相比,不得更深。
方法III
pH3.5醋酸盐缓冲液——按方法I所示的方法配制。
标准溶液的制备——取硫酸8mL和硝酸10mL的混合液,置洁净干燥的100mL凯氏烧瓶中,再加硝酸适量,加入量与供试品溶液中加入的硝酸量相当。加热使产生浓的白烟,冷却,小心加水10mL,若处理供试品需用过氧化氢,则加30%过氧化氢适量,加入量相当于供试品中消耗的过氧化氢量。缓缓煮沸至产生浓的白烟,再冷却,小心地加水5mL,混匀,缓缓煮沸至产生浓的白烟,浓缩至体积2~3mL,冷却,小心加水数毫升稀释,加标准铅溶液2.0mL(20?的铅),混匀,移入50mL比色管中,用水洗涤烧瓶,洗液并入比色管中,并稀释至25mL,混匀。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若供试品为固体——按各论中的规定称取供试品适量,置洁净干燥的100mL凯氏烧瓶中[注意——若反应泡沫过多,可用300mL的烧瓶],夹住烧瓶使成45?角,加入硫酸8mL和硝酸10mL的混合液适量,其量应足以使样品完全湿润,缓缓加热,至反应开始后停止加热,待反应平息,再分数次加入上述剩余的酸混合液,每次加酸后再加热,直至18mL酸混合液全部加完。继续加热至微沸,直至溶液变黑,冷却,加硝酸2m L,再加热至溶液变黑。继续加热,再加硝酸,直至溶液不再变黑,然后加强热使产生浓的白烟,冷却,小心地加入水5mL,缓缓加热至产生浓的白烟,继续加热直至体积仅剩数毫升,冷却,小心地加水5mL,观察溶液颜色,若呈黄色,则小心地加入30%的过氧化氢1mL,再蒸发至产生浓的白烟且体积仅剩2~3mL,若溶液仍呈黄色,可重复加水5mL及过氧化氢处理。冷却,小心地加水数毫升稀释,并洗入50mL比色管中,注意合并洗液后的体积不得超过25mL。
若供试品为液体——取各论中规定量的供试品,置一洁净干燥的100mL凯氏烧瓶中[注——若反应泡沫过多,可用300mL烧瓶],夹住烧瓶使成45?角,小心地加入硫酸8mL与硝酸10mL的混合液数毫升,缓缓温热至反应开始,待反应渐止,按固体样品项下自“分数次加入上述相同的酸混合液”起,同法处理。
检查法——供试品溶液及标准品溶液制备均按以下方法处理:用氢氧化铵调节pH值为3.0~4.0,用精密pH试纸为外指示剂(当接近规定的pH值时可用稀氨溶液),然后用水稀释至40mL,混匀。
每支比色管中加入pH3.5的醋酸盐缓冲液2mL,然后加硫乙酰氨——甘油碱性试液1.2mL,再加水稀释至50mL,混匀,静置2分钟,置白色平面上自上向下观察,供试品溶液的颜色与标准品溶液的颜色相比,不得更深。
<467>有机挥发性杂质
残留溶剂限度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在原料药或辅料的合成中,溶剂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它可能提高产量或决定其晶型、纯度、或溶解性。然而,在药品中对溶剂必须制定相应的合理的限度。
由于残留溶剂并不会起到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应被去除,并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使其符合产品规范。除有机溶剂在原料药、辅料或制剂制备过程中产生很大的作用外,由于它的很大毒性(第一类、表1),都应避免使用。还有一些毒性溶剂(第二类、表2),应限制使用。此外,较轻毒性的溶剂(第三类、表3)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所有有机溶剂参见附录1。
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制剂制备、纯化过程中产生的残留溶剂必须进行残留溶剂的测定。尽管生产厂家可能选择进行制剂的检查,但是由于生产步骤的繁杂,习惯于从制剂成分中检查残留溶剂的含量。如果计算结果等于或低于本章通则所述的限度,则不须要进行制剂中残留溶剂的测定。否则就要确认是否要在公式化的步骤中减少相关溶剂的量到可以接受的量。如果在生产中使用残留溶剂,则必须进行残留溶剂的测定。
残留溶剂的分类(根据危险率)
国际化学品纲要用“可容许的日摄取量”(TDI)描述毒性化学品的暴露限度;世界卫生组织和其它国家、国际卫生局则用“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来表示。为避免与ADI的意思相混淆,用“每日允许的暴露量”(PDE)来定义药学上的每日可接受的摄入残留溶剂的量。 
附录1中列出了相关残留溶剂的通用名、结构及它们对人类身体健康危害的评估,分以下三类:
第一类 残留溶剂:应避免使用
致癌性
怀疑为致癌性
对环境极大污染
第二类 残留溶剂:应限制使用
Nongenotoxic animal对动物无基因突变
致癌性及不可逆的致病因子
神经毒性及致畸性
怀疑为很大毒性但没有明显表征
第三类 残留溶剂:潜在的、低毒性
对人类是潜在的低毒性;没有基于身体健康所允许的暴露限度
[注—第三类残留溶剂的PDE可以高达50mg/day或者是更多]
*关于残留溶剂的PDEs多于50mg,可参见第三类残留溶剂限度的讨论

暴露限度确立的过程
残留溶剂暴露限度确立的过程参见附录3。
关于第二类残留溶剂限度的选项
  有两个选项决定残留溶剂限度
选项1
表格2中浓度限度用ppm来表示。假定每日给药量为10g,浓度限度用方程(1)来计算。

这里,PDE用mg/day表示, 给药量用g/day表示。这些限度已经考虑到所有原料、辅料及制剂所允许的量。因此,如果每日给药量未知或固定,这个选项都可以应用。如果公式中所有原料、辅料的限度都符合选项1的要求,则那些成分可以以任命比例混合。如果每日给药量超过10g,则考虑要用选项2。
选项2
并不是药品中每一组分都能符合选项1给定的限度。用表格2中给定的PDE(mg/day)、已知的最大日剂量和方程(1)的计算决定制剂中可允许的残留溶剂限度。这个限度已经考虑到可允许的规定,说明残留溶剂减少到实际的最低值。相对于分析精密度、生产能力及在生产中的可变因素,这个限度也是很实际的。同时也反应了现代的企业质量标准。
选项2应用于在每个制剂的组分中增加了残留溶剂的含量,每日残留溶剂的总和必须少于给定PDE值。
举例用选项1和选项2来检查制剂中乙腈的浓度。每日可允许的暴露量为4.1mg/day,因此,选项1的限度为410ppm。制剂的最大给药量为5g。含两种辅料。制剂的成分及残留乙腈的最大浓度见下表:

成分 公式中的含量(g) 乙腈的量(ppm) 日暴露量(mg)
原料 0.3 800 0.24
辅料1 0.9 400 0.36
辅料2 3.8 800 3.04
制剂 5.0 728 3.64

辅料1符合选项1的限度。但是原料、辅料2及制剂都不符合选项1的限度。然而制剂却符合选项2中每日4.1mg的限度。因此也就符合本章规定的验收标准。
思考另一例残留乙腈的检查。每日最大给药量为5.0g。有两种辅料,制剂的成分及残留乙腈的量见下表:

成分 公式中的含量(g) 乙腈的量(ppm) 日暴露量(mg)
原料 0.3 800 0.24
辅料1 0.9 2000 1.80
辅料2 3.8 800 3.04
制剂 5.0 1016 5.08

在这一例中,制剂即不符合选项1也符合选项2。厂家要对制剂进行测定来决定是否在公式运算中减少乙腈的量。如果乙腈的量不能减少到可允许的限度,则制剂不符合测定的要求。
残留溶剂的限度
环氧乙烷
[注-环氧乙烷的检查需符合各论项下规定]各论项下已描述标准溶液参数及测定步骤。除各论另有规定外,限度为10ug/g。
第一类
第一类残留溶剂(表1)由于它们的不可接受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在原料、辅料及制剂制备过程中应避免使用。除各论另有规定外,如果使用第一类溶剂,它们的浓度应严格限制在表1所示的限度。由于氯仿对环境的极大污染,也包含在表1中。安全限度为1500ppm。
当在原料、辅料及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到第一类溶剂,无论在哪都必须应用本章所述的残留溶剂的鉴别、对照及定量分析的方法。除另有一适宜的验证标准可以应用,各操作步骤都必须遵守各论项下USP的规定。

表1.第一类残留溶剂
溶剂 最低检出限度(ppm) 备注
苯 2 致癌性
四氯化碳 4 毒性及周围神经性损伤
二氯乙烷 5 毒性
二氯乙烯 8 毒性
三氯乙烷 1500 环境极大污染

第二类
  第二类残留溶剂(表2)由于它们的遗传性毒性,在原料、辅料及制剂制备过程中应限制使用。规定PDEs近似0.1mg/day,浓度近似为10ppm。上述值并不能反应操作步骤的分析精密度,而精密度应该确认为验证步骤的一部分。如果第二类残留溶剂的量大于选项1的限度,则应进行鉴别及定量分析。无论在哪都必须应用本章所述的残留溶剂的鉴别、对照及定量分析的方法。除另有一适宜的验证标准可以应用,各操作步骤都必须遵守相关各论项下USP的规定。
注-甲酰胺、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乙二醇、N-甲基吡咯烷酮、四氢噻吩,不宜用顶空进样方式测定。除另一适宜验证步骤应用于残留溶剂的对照,各操作步骤都必遵守各论项下USP的规定。

表2.第二类残留溶剂

溶剂 PDE(mg/day) 最低检出限度(ppm)
乙腈 4.1 410
氯苯 3.6 360
三氯甲烷 0.6 60
环已烷 38.8 3880
1,2-二氯乙烯 18.7 1870
1,2-二甲氧基乙烷 1.0 100
N,N-二甲基乙酰胺 10.9 1090
N,N-二甲基甲酰胺 8.8 880
1,4-二氧六环 3.8 380
2-乙氧基乙醇 1.6 160
乙二醇 6.2 620
甲酰胺 2.2 220
正已烷 2.9 290
甲醇 30.0 3000
2-甲氧基乙醇 0.5 50
甲基丁基酮 0.5 50
甲基环已烷 11.8 1180
二氯甲烷 6.0 600
N-甲基吡咯烷酮 5.3 530
硝基甲烷 0.5 50
吡啶 2.0 200
四氢噻吩 1.6 160
四氢呋喃 7.2 720
四氢化萘 1.0 100
甲苯 8.9 890
三氯乙烯 0.8 80
二甲苯 21.7 2170
通常含有60%间-二甲苯,14%对-二甲苯,9%邻-二甲苯和17%乙苯

第三类
第三类残留溶剂(表3)被认为低毒性及对人类身体健康轻于第一类和第二类残留溶剂。然而,却没有许多第三类残留溶剂的长期毒性或致癌性的研究。有关数据表明它们很少有急性毒性,或是短期的和遗传负作用。
除各论项下另有规定外,第三类残留溶剂的限度不得过于50mg/day。(相当于选项1下的5000ppm或0.5%)。在各论项下,如果第三类溶剂限度大于50mg/day,则残留溶剂应该进行鉴别和定量分析。无论在哪都必须应用本章所述的残留溶剂的鉴别、对照及定量分析方法。除另有一适宜的验证标准可以应用,各操作步骤都必遵守相关各论项下USP的规定。 
表3.第三类残留溶剂
(药品GMP或其他质量要求在原料、辅料及制剂制备过程中限制使用)

己酸 庚烷
丙酮 醋酸异丁酯
苯甲醚 醋酸异丙酯
1-丁醇 乙酸甲酯
2-丁醇 3-甲基1-丁醇
乙酸丁酯 甲乙酮
叔-甲基醋酸醚 甲基异丁酮
异丙基苯 2-甲基1-丙酮
二甲基亚砜 正戊烷
乙醇 正戊醇
醋酸乙酯 正丙醇
乙醚 异丙醇
甲酸乙酯 乙酸丙酯
甲酸

其它残留溶剂
列于表4中的残留溶剂在原料药、辅料及制剂制备过程中,也有应用。然而,尚无足够的毒理学资料来确定PDE值。这些溶剂应符合各论项下的规定。
表4.其它残留溶剂
(尚无足够毒理学资料)

1,1-二乙氧基丙烷 甲基异丙基酮 
1,1-二甲氧基甲烷 甲基四氢呋喃
2,2-三甲氧基丙烷 石油醚
异辛烷 三氯醋酸
异丙醚 三氟醋酸

残留溶剂的鉴别、对照和定量分析
注-当进行色谱法测定时,有机水离子在以下步骤会产生干扰峰。

第一类和第二类残留溶剂
水溶性章节
步骤A-
第一类标准贮备液--精密量取第一类美国标准残留溶剂对照品1.0ml,置100ml容量瓶中,加二甲基亚砜9ml,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精密量取上述溶液1.0ml,置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精密量取上述溶液1.0ml,置1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第一类标准溶液—精密量取第一类标准贮备液1.0ml,置一适宜顶空瓶中,加水5.0ml,压盖,混匀。
第二类标准贮备液—精密量取第二类美国标准残留溶剂对照品1.0ml,置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第二类标准溶液—精密量取第二类标准贮备液1.0ml,置一适宜顶空瓶中,加水5.0ml,压盖,混匀。
供试品贮备液—精密称定,取供试品250mg,置25ml容量瓶中,溶解,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贮备液5.0ml,置一适宜顶空瓶中,加水1.0ml,压盖,混匀。
第一类系统适用性溶液—精密量取第一类标准贮备液1.0ml,置一适宜顶空瓶中,加供试品贮备液5.0ml,压盖,混匀。
色谱分析系统(见色谱分析法〈621〉):气相色谱系统
检测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0.32mmⅹ30m的fused-sillica熔融—二氧化硅柱,内径1.8um,涂布液G34,或0.32mmⅹ30m 的wide-bore宽孔柱,内径3.0um, 涂布液G43;载气:氮气和氦气;线性流速:35cm/s;分流比:1:5;柱温:先在40℃维持20分钟,再以10℃/min的升温速度升至240℃,维持20min;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140℃和250℃。精密吸取第一类标准溶液、第一类系统适用性溶液和第二类标准溶液,注入色谱仪,根据以下步骤记录色谱图。来源于第一类标准溶液的1,1,1—三氯乙烷的S/N不少于5;来源于第一类系统适用性溶液每个峰的的S/N不少于3;来源于第二类标准溶液的乙腈与二氯乙烷的分离度R不少于1.0。
步骤—精密吸取(根据下表的顶空操作参数)等体积的第一类标准溶液、第二类标准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ml,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测定主峰的响应时间。除此药物符合规定外,如果供试品溶液中任何一峰的响应大于或等于第一类标准溶液或第二类标准溶液相应峰的响应,则继续步骤B进行该峰的确认。
表5.顶空操作参数
顶空操作参数设置
1 2 3
平衡温度 80 105 80
平衡时间 60 45 45
传送带温度 85 110 105
载气:在适宜压力下,氮气和氦气
压力输送时间 30 30 30
进样体积 1 1 1

步骤B—
第一类标准贮备液、第一类标准溶液、第二类标准贮备液、第二类标准溶液、供试品贮备液、供试品溶液、第一类系统适用性溶液—按步骤A的方法制备。
色谱分析系统(见色谱分析法〈621〉):气相色谱系统;检测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0.32mmⅹ30m的fused-sillica熔融—二氧化硅柱,内径0.25um,涂布液G16,或0.53mmⅹ30m 的wide-bore宽孔柱,内径0.25um, 涂布液G16;载气:氮气和氦气;线性流速:35cm/s;分流比:1:5;柱温:先在50℃维持20分钟,再以6℃/min的升温速度升至165℃,维持20min;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140℃和250℃。精密吸取第一类标准溶液、第一类系统适用性溶液和第二类标准溶液,注入色谱仪,根据以下步骤记录色谱图。来源于第一类标准溶液的苯的S/N不少于5;来源于第一类系统适用性溶液每个峰的的S/N不少于3;来源于第二类标准溶液的乙腈与三氯乙烯的分离度R不少于1.0。
步骤—精密吸取(根据表5的顶空操作参数)等体积的第一类标准溶液、第二类标准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ml,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测定主峰的响应时间。除此药物符合规定外,如果步骤A未确定的供试品溶液中的峰的响应大于或等于第一类标准溶液或第二类标准溶液相应峰的响应,则继续步骤C进行该峰的确认。
步骤C—
第一类标准溶液、第二类标准溶液、供试品贮备液、供试品溶液、第一类系统适用性溶液—按步骤A的方法制备。
标准溶液—精密称取,步骤A、步骤B中未确认鉴别的峰的美国标准对照品,置一适宜的瓶中,稀释一定量。或用水稀释到表1或表2中(最低要检出限度)值的1/100。精密吸取该溶液5.0ml,置一适宜的顶空瓶中,加水1.0ml,压盖,混匀。
色谱分析系统(见色谱分析法〈621〉):[注—如果步骤A中色谱法测定的结果没有步骤B测定的结果好,则步骤B的色谱系统应该替换。]气相色谱系统;检测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0.32mmⅹ30m的fused-sillica熔融—二氧化硅柱,内径1.8um,涂布液G43,或0.53mmⅹ30m 的wide-bore宽孔柱,内径3.0um, 涂布液G43;载气:氮气和氦气;线性流速:35cm/s;分流比:1:5;柱温:先在40℃维持20分钟,再以10℃/min的升温速度升至240℃,维持20min;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140℃和250℃。精密吸取第一类标准溶液、第一类系统适用性溶液和第二类标准溶液,注入色谱仪,根据以下步骤记录色谱图。来源于第一类标准溶液的三氯乙烷的S/N不少于5;来源于第一类系统适用性溶液每个峰的的S/N不少于3;来源于第二类标准溶液的乙腈与二氯甲烷的分离度R不少于1.0。
步骤—精密吸取(根据表5的顶空操作参数)等体积的标准溶液、供试品溶液各1.0ml,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测定主峰的响应时间。通过下列公式,计算供试品中每种残留溶剂的含量(ppm):
4(C/W)(rU/rS),
C为标准溶液的相关美国对照品浓度,ppm;W为供试品贮备液中供试品的重量;rU和rS分别为来源于供试品溶液和标准溶液的残留溶剂的响应峰。

非水溶性章节
步骤A—
第一类标准贮备液、第一类标准溶液、第一类系统适用性溶液、第二类标准贮备液、第二类标准溶液和色谱系统—按水溶性章节下步骤A所示的方法制备。
供试品贮备液—精密称取,本章项下的供试品约250mg,置25ml容量瓶中,溶解,用二甲基甲酰胺稀释至刻度,混匀。
供试品溶液1—转移供试品贮备液5.0ml,置一适宜的顶空瓶中,加二甲基甲酰胺1.0ml,加塞,压盖,混匀。
供试品溶液2—精密称取,本章项下的供试品250mg,置25ml容量瓶中,溶解,用1,3—dimethyl—2—imidazolidinone1,3—二甲基—2—眯唑啉酮,加塞,压盖,混匀。
步骤—精密吸取(根据表5的顶空操作参数)等体积的第一类标准溶液、第二类标准溶液和供试品溶液1和供试品溶液2各约1.0ml,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测定主峰的响应时间。除此药物符合规定外,如果供试品溶液中任何一峰的响应大于或等于第一类标准溶液或第二类标准溶液相应峰的响应,则继续步骤B进行该峰的确认。除此药物符合规定外,如果来源于供试品溶液2中二甲基甲酰胺和N,N—二甲基乙酰胺的峰的响应大于或等于第二类标准溶液相应峰的响应,则继续步骤B进行该峰的确认。
步骤B—
第一类标准贮备液、第一类标准溶液、第二类标准贮备液、第二类标准溶液和第一类系统适用性溶液—按水溶性章节下步骤A的方法制备。
供试品贮备液、供试品溶液1、供试品溶液2—按步骤A的方法制备。
色谱分析系统—按水溶性章节项下步骤B所示的方法操作。
步骤—步骤—精密吸取(根据表5的顶空操作参数)等体积的第一类标准溶液、第二类标准溶液和供试品溶液1和/或供试品溶液2各约1.0ml,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测定主峰的响应时间。除此药物符合规定外,如果供试品溶液中任何一峰的响应大于或等于第一类标准溶液或第二类标准溶液相应峰的响应,则继续步骤C进行该峰的确认。除此药物符合规定外,如果来源于供试品溶液2中二甲基甲酰胺和N,N—二甲基乙酰胺的峰的响应大于或等于第二类标准溶液相应峰的响应,则继续步骤C进行该峰的确认。
步骤C—
第一类标准溶液、第一类系统适用性溶液、第二类标准溶液—按水溶性章节下步骤A所示的方法制备。
供试品贮备液、供试品溶液1、供试品溶液2—按步骤A的方法制备。
标准溶液、色谱分析系统—按水溶性章节项下步骤C所示的方法操作。
步骤—精密吸取(根据表5的顶空操作参数)等体积的标准溶液、供试品溶液1和/或供试品溶液2各1.0ml,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测定主峰的响应时间。通过下列公式,计算供试品中每种残留溶剂的含量(ppm):
4(C/W)(rU/rS),
C为标准溶液的相关美国对照品浓度,ppm;W为供试品贮备液中供试品的重量;rU和rS分别为来源于供试品溶液1(或供试品溶液2)和标准溶液的残留溶剂的响应峰。
第三类残留溶剂
如果仅是第三类溶剂,则残留溶剂照干燥失重<731>所示的方法进行测定。如干燥失重值大于0.5%,则试样须进行水分测定(照水分测定<921>)。除各论中另有规定外,用方法Ia进行水分测定。在各论中,如果第三类残留溶剂的限度大于50mg/day(相当于选项1中5000ppm或0.5%),无论在哪里都须按上述方法进行鉴别和定量分析。除另有一适宜的验证标准可以应用,各操作步骤都必遵守相关各论项下USP的规定。
残留溶剂限度测定应用的流量图见图1:

图.1. 残留溶剂鉴别和限度测定应用的图表
其它分析操作
按各论项下规定的方法操作及必要的改变。
方法I
气相色谱系统中的程序升温、wide-bore宽孔柱,wall-coated open tubular column涂布空心柱及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应用于以下的步骤。
标准溶液—用有机水离子或各论项下规定的溶剂制备溶液,使之每毫升含有二氯甲烷12.0ug,1,4—dioxane 1,4—二烷7.6ug,三氯乙烯1.6ug及叶绿素1.2ug。[注—临用前配]
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供试品,用有机水离子或各论项下规定的溶剂溶解,使之每毫升含有试验溶质20mg。
色谱分析系统(见色谱分析法〈621〉)—气相色谱系统
检测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0.53mmⅹ30m的fused-sillica熔融—二氧化硅柱,内径5um,化学交连G27固定相,和0.53mmⅹ5m的二氧化硅保护柱避免甲苯硅氧烷使之失活;载气:氦气;线性流速:35cm/s;[注—当要使用补充气体,首选氮气];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70℃和260℃。柱温:先在35℃维持5分钟,以8℃/min的升温速度升至175℃,再以35℃/min的升温速度升至260℃,维持16min。精密吸取标准溶液,注入色谱仪,根据以下步骤所示记录色谱图。一个合适的色谱系统,它的色谱量程能够把标准溶液中的所有组分检测到。两种组分间的分离度不少于1.0。重复进样的单个峰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少于15%。
步骤—精密吸取标准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ul,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测定主峰的响应时间。
鉴别基于供试品溶液在色谱图中各峰的保留时间。色谱中的鉴别和峰响应可以通过下表的有机挥发性杂质列表得到,也可以通过像质谱法测定相对丰度一样测定其它杂质洗脱出来时的保留时间,或使用第二种不同固定相的色谱柱进行验证。
除各论中另有规定外,药物中有机挥发性杂质不得超过下表给定的限度。
有机挥发性杂质 限度(ug/g)
氯仿 60
1,4—二恶烷 380
二氯甲烷 600
三氯乙烯 80
方法IV
标准溶液—按方法I所示的方法制备。精密吸取溶液5ml,置小瓶中,加anhydrous sodium sulfate玄明粉1g,放上隔膜,压盖,密封。加热密封瓶在80℃下60min。
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定,供试品100mg,置小瓶中,加水5.0ml或各论项下规定的溶剂,加anhydrous sodium sulfate玄明粉1g,放上隔膜,压盖,密封。加热密封瓶在80℃下60min或各论项下规定。
色谱分析系统和步骤—[注—顶空参数用于顶空含量测定是允许的。同样,在这里顶空操作不用保护柱]除注射使用气密注射器,顶空体积1ml外,继续方法V所示的方法进行操作。
方法V
标准溶液和供试品溶液—按方法I所示的方法制备。
色谱分析系统(见色谱分析法〈621〉)—气相色谱系统
检测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0.53mmⅹ30m的fused-sillica熔融—二氧化硅分析柱,内径3.0um,固定相G43 ,和0.53mmⅹ5m的二氧化硅保护柱避免甲苯硅氧烷使之失活;载气:氦气;线性流速:35cm/s;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140℃和260℃。柱温:程序升温,先在40℃维持20分钟,快速升温到240℃,维持20min。精密吸取标准溶液,注入色谱仪,根据以下步骤所示记录色谱图。一个合适的色谱系统,它的色谱量程能够把标准溶液中的所有组分检测到。两种组分间的分离度不少于3。重复进样的单个峰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少于15%。
步骤—按方法I进行操作,注射体积约为1ul。
方法VI
标准溶液和供试品溶液—按方法I所示的方法制备。
色谱分析系统(见色谱分析法〈621〉)—气相色谱系统
检测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按各论规定,色谱柱和柱温条件从下表中选择(见表6)。载气,线性速度或流速,检测器和进样口温度都为柱的量纲及柱温都从下表中选择。
精密吸取标准溶液,注入色谱仪,根据以下步骤所示记录色谱图。一个合适的色谱系统,它的色谱量程能够把标准溶液中的所有组分检测到。两种组分间的分离度不少于1.0。重复进样的单个峰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少于15%。
步骤—按方法I进行操作,注射体积约为1ul。
表6.方法VI的色谱条件

色谱条件 USP色谱柱类型 色谱柱大小 柱温
A S3 3mm×2 m 190℃
B S2 3 mm×2.1m 160℃
C G16 0.53 mm×30m 40℃
D G39 3 mm×2m 65℃
E G16 3 mm×2m 70℃
F S4 2mm×2.5m 保持120℃(35 min)
梯度升温120—200℃(2℃ / min)
保持20 min
H G14 2mm×2.5m 保持45℃(3 min)
梯度升温45—120℃(8℃/ min)
保持15 min
I G27 0.53 mm×30m 保持35℃(5 min)
35—175℃(8℃/min)
175—260℃(35℃/min)
保持16 min
J G16 0.33 mm×30m 保持50℃(20 min)
50—165℃(6℃/min)
保持20 min
词汇表
遗传性致癌物质:通过产生癌变影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的致癌物质。
最低观察效应水平(LOEL):在一个或一组研究中,对人类或动物产生生物学效应的频次或其它的严重性的最小药物剂量。
修饰因子:取决于毒理学家的专业的判断及应用于生物检定数据,安全可靠。
神经毒性:药物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反应的能力。
无观察效应水平(NOEL):对人类或动物,不产生生物学效应的频次或其它效应的最高药物剂量。
可允许的日暴露量(PDE):在药物制剂中,每日可允许的残留溶剂的最大摄取量。
可逆毒性:由药物引起,在接触药物之后,并不会出现的有害反应。
极大可疑的致癌物:这种药物没有致癌作用的流行病学证据,无可靠的遗传毒性数据及啮齿类的致癌作用的证据。
致畸性:当在妊娠期给药时,胎儿成长过程中发生身体上的畸形。
附录1.本章通则中所包含的残留溶剂列表
溶剂 其它名字 结构 类别
乙酸 冰醋酸 CH3COOH 第三类
丙酮 2—丙酮
丙酮—2—one CH3COCH3 第三类
乙腈 CH3CN 第二类
苯甲醚 甲氧基苯
第三类
苯酚 羟基苯
第一类
1—丁醇 正丁醇
丁醛—1—ol CH3(CH2)3OH 第三类
2—丁醇 仲丁醇
丁醇—2—ol CH3CH2CH(OH)CH3 第三类
乙酸丁酯 醋酸丁酯 CH3COO(CH2)3CH3 第三类
叔—丁基甲醚 2—甲氧基—2—甲基丙烷 (CH3)3COCH3 第三类
四氯化碳 四氯甲烷 CCl4 第一类
氯苯
第二类
氯仿 三氯甲烷 CHCl3 第二类
异丙基苯 (1—甲基乙基)苯
第三类
环已烷 环已基烷
第二类
1,2—二氯乙烷 连—二氯乙烷
1,2—二氯乙烷
氯化乙烯 CH2ClCH2Cl 第一类
1,1—二氯乙烯 1,1—二氯乙烯
偏二氯乙烯 H2C=CCl2 第一类
1,2—二氯乙烯 1,2—二氯乙烯
二氯乙炔 ClHC=CHCl 第二类
1,2—二甲氧基乙烷 乙二醇二甲醚
二甲基—2—乙氧基乙醇 H3COCH2CH2OCH3 第二类
N,N—二甲基乙酰胺 DMA CH3CON(CH3)2 第二类
N,N—二甲基甲酰胺 DMF HCON(CH3)2 第二类
二甲基亚砜 DMSO (CH3)2SO 第三类
1,4—二恶烷 对—二恶烷
[1,4]—二恶烷
第二类
乙醇 乙醇 CH3CH2OH 第三类
2—乙氧基乙醇 2—乙氧基乙醇 CH3CH2OCH2CH2OH 第二类
乙酸乙酯 醋酸乙酯 CH3COOCH2CH3 第三类
乙二醇 1,2—二羟基乙烷
1,2—乙醇 HOCH2CH2OH 第二类
乙醚 麻醉乙醚
乙氧基乙烷 CH3CH2OCH2CH3 第三类
甲酸乙酯 甲酸乙酯 HCOOCH2CH3 第三类
甲酰胺 甲酰胺基 HCONH2 第二类
甲酸 HCOOH 第三类
庚烷 N—庚烷 CH3(CH2)5CH3 第三类
已烷 正已烷 CH3(CH2)4CH3 第二类
醋酸异丁酯 醋酸异丁酯 CH3COOCH2CH(CH3)2 第三类
醋酸异丙酯 CH3COOCH(CH3)2 第三类
甲醇 甲基醇 CH3OH 第二类
2—甲氧乙醇 CH3OCH2CH2OH 第二类
乙酸甲酯 CH3COOCH3 第三类
3—甲基—1—丁醇 异戊醇
异戊基醇
3—甲基丁醇—1—ol (CH3)2CHCH2CH2OH 第三类
甲基丁基酮 2—已醛
已醛—2—one CH3(CH2)3COCH3 第二类
甲基环已烷
第二类
二氯甲烷 CH2Cl2 第二类
甲(基)乙(基甲)酮 2—丁酮
丁醛—2—one CH3CH2COCH3 第三类
甲基异丁基酮 4—甲基戊聚糖—2—one
4—甲基—2—亚硝酸异戊酯
CH3COCH2CH(CH3)2 第三类
2—甲基—1—丙醇 异丁醇
2—甲基丙醇—1—ol (CH3)2CHCH2OH 第三类
N—甲基吡咯烷酮 1. 二氢吡咯—2—one
1—甲基—2—吡咯烷酮   第二类
硝基甲烷
第二
戊烷 CH3NO2 第三类
1—戊醇 戊醇
戊醛—1—ol
戊基醇 CH3(CH2)3CH3 第三类
1—丙醇 丙醇—1—ol
正丙醇 CH3(CH2)3CH2OH 第三类
2—丙醇 丙醇—2—ol
异丙醇 CH3CH2CH2OH 第三类
醋酸丙酯 (CH3)2CHOH 第三类
吡啶 CH3COOCH2CH2CH3 第二类
四氢噻吩 二氧噻吩烷
1,1—二恶烷
第二类
四氢呋喃 环丁烷
氧杂环丙烷
环氧乙烷
第二类
四氢萘 1,2,3,4—四氢萘
第二类
甲苯 甲基苯   第二类
1,1,1—三氯乙烷 甲基三氯甲烷
第一类
三氯乙烯 1,1,2—三氯乙烯
第二类
二甲苯 二甲基苯胺
二甲基苯 CH3CCl3 第二类
通常含有60%间-二甲苯,14%对-二甲苯,9%邻-二甲苯和17%乙苯
附录2. 背景补充
A2.1 有机挥发性溶剂的环境规则
在药物制剂的生产中,频繁使用的一些残留溶剂做为毒性化学品在环境卫生标准(EHC)及完整危险信息系统(IRIS)中都有列出。国际化学品安全组织(IPCS)、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及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这些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测定残留溶剂的可允许接触限度,以及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阻止化学试剂由于长期暴露在环境中而引起的有害作用。通常评定最大安全暴露限度的操作是基于长期的研究实验。当长期研究实验的数据无效时,短期的研究数据可以经过偏差处理而使用,例如,使用更大的安全系数。这种方法是描述那些长期或一生都暴露在周围环境中的一般群体。(周围空气,食物,饮用水各其它介质)
A2.2 药物制剂中的残留溶剂
本章通则中的暴露限度、方法和毒性数据的确立在EHC和IRIS各论中都有描述。然而,在下面的特殊情况下,残留溶剂用于合成和运用药物制剂公式时必须进行计算,确立暴露限度。
1. 病人(非一般群体)使用药物治疗疾病或预防传染病和疾病。
2. 可以忍耐长期接触的研究不是用于大多数药物制剂是否符合规定而是更为适当的工作前提,减少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3. 残留溶剂做为药物制剂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组分,经常是药物中的一部分。
4. 除异常的情况外,残留溶剂不得超过给定的限度。
5. 毒物学用于测定可允许残留溶剂限度的数据已经产生了上述所描述的草案、协议,例如,经济协作与发展组织(OECD),EPA和FDA红十字书。
附录3.暴露限度确立的过程
危险率估计的Gaylor-kodel 方法(Gaylor,D,W和Kokell,R. L. 线性插值算法用于小剂量毒性药物的评定。环境病理学与毒性杂志,4:305,1980)适用于第一类致癌性溶剂。只有可靠的致癌作用数据才可以应用数学模式下的外推法进行暴露限度的确立。第一类残留溶剂的暴露限度取决于无观察效应水平的大安全系数(例如,10,000到100,000)。通过现行的工艺水平分析技术进行残留溶剂的检出和定量分析。
本章通则中第二类残留溶剂的可允许暴露限度的确立是通过计算PDE值,根据药学上确定的暴露限度(5748页 PF(15)6[9月—10月. 1989]),方法采用IPCS评估化学试剂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环境卫生标准170,WHO,1994)。操作步骤与U. S. FPA(IRIS)、U. S. FPA(红十字书)及其它资料上的操作相类似。这个方法的大纲对PDE值很好理解。不必因为使用PDE值(表2)而进行计算。
PDE值来源于无观察效应水平(NOEL)或最低观察效应水平(LOEL),下面是大量相关动物实验:

PDE值最好从NOEL中衍生。如果没有NOEL,LOEL也可以用。这里的修饰因子与环境卫生标准(环境卫生标准170,WHO,日内瓦,1994)上的“不定系数” 、药典论坛上的“修饰因子”或“安全系数”相等。假设无论哪种给药途径,都按100%的完全暴露计算。修饰因子见下:
F1= 一个参数,种族之间外推法
F1= 2 从犬类外推到人类
F1= 2.5 从兔类外推到人类
F1= 3 从猴类外推到人类
F1= 5 从鼠类到人类
F1= 10 从其它动物到人类
F1= 12 从小白鼠到人类
F1等于相关动物与人的相对表面积与体重比,计算公式:
S = KM0.67(2)
M = 体重,K为常数,等于10。体重见表A3.—1。
F2= 10 一个参数,说明个体之间的可变性。在本章中所有有机溶剂F2 始终都等于10
F3 = 用于毒性研究中短期暴露的可变参数。
F3 = 1 所研究的动物至少要到成年期(兔类和啮齿类为1年,猫类、犬类和猴类为7年)
F3 = 1 用于生殖研究,在器官的形成期的研究
F3 = 2 用于啮齿类的动物为6个月,非啮齿类的动物为3.5年的研究
F3 = 5 用于啮齿类的动物为3个月,非啮齿类的动物为2年的研究
F3 = 10 用于更短期的研究
在所有的例子中,参数越大,研究的时间越短。(例如,参数为2用于9个月啮齿类动物的研究)
F4 = 一个参数,应用于严重毒性时,例如非遗传性致癌毒性,遗传性毒性或致畸性。在生殖毒性研究中,用以下参数:
F4 = 1 伴随母体毒性的胎儿毒性
F4 = 5 没有伴随母体的胎儿毒性
F4 = 5 伴随母体的致畸毒性
F4 = 10 没有伴随母体的致畸毒性
F5= 一个可变参数,应用于无效应水平时
当只有LOEL时,参数可以高达10,取决于毒性的严重性。用于计算时,人的标准体重为60㎏或70㎏。但是有些病人的体重低于50㎏,就要通过确立安全系数决定PDE值。如果公式用在儿科时,就要对更小的体重调节。
举一个例子,乙腈对鼠类的毒性研究,见药学摘要,Vol. 9,No. 1, 补充,四月1997,S24页。NOEL为50.7mg/kg.day ,在这个研究中,乙腈的PDE值如下:
F1 = 12 从鼠外推到人
F2 = 10 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F3 = 5 因为研究的持续时间只有13个星期
F4 = 1 因为无遇到严重毒性
F5 = 1 因为无效应水平的确立
A3. 计算公式中的有用数值
小鼠的体重 425g
妊娠期小鼠的体重 330g
小白鼠的体重 28g
妊娠期小白鼠的体重 30g
荷兰猪的体重 500g
猕猴的体重 2.5g
家兔的体重 4kg
小猎犬的体重 11.5kg
小鼠的呼吸量 290L/day
小白鼠的呼吸量 43L/day
家兔的呼吸量 1440L/day
荷兰猪的呼吸量 430L/day
人的呼吸量 28,800L/day
犬类的呼吸量 9000L/day
猴类的呼吸量 1150L/day
小白鼠的耗水量 5ml/day
小鼠的耗水量 30ml/day
食物消耗量 30g/day

理想气态方程,PV = nRT,用于吸入气体浓度的转换,从单位ppm到单位mg/L或mg/m3。通过吸入四氯化碳(分子量:153.84)研究小鼠繁殖毒性的例子来自药学摘要,Vol. 9,No. 1, 补充,四月1997,S9页。
1000L = 1m3










































































































































































































































































































































































































































































最后编辑于 2011-08-12 · 浏览 4.3 万

41 63 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4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